刘国红
摘 要:目的 评估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夏津县人民医院78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是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9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应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临床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卵巢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残余肌瘤、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出血量、疼痛感评分较低、排气时间统计指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手术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手术后CD3+、CD4+、CD4+/CD8+统计指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会影响患者卵巢功能,患者安全性水平相对较高,患者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且能够保障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
关键词:特殊部位子宫肌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1-00-04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尤其在中青年育龄期女性之中发病率较高,据悉,全球范围内30周岁以上女性子宫肌瘤发病率超过40%,中国有超过6 500万子宫肌瘤患者[1]。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伴有下腹坠痛、包块、阴道不规则流血问题,一般多在常规健康体检中发现。常规手术对患者产生了较大的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预后效果欠佳,对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危害,故影响其临床应用效果。对此,本研究针对微创手术在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优势进行讨论。本研究针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夏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常规手术治療与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夏津县人民医院78例实施治疗的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方式:随机数表法,分别设置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4.60±6.88)岁;子宫肌瘤直径18~69 mm,宫肌瘤平均直径(43.57±10.64) mm;有子宫角病灶15例、子宫下段或宫颈部位肌瘤11例、阔韧带病灶13例。参照组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4.57±6.84)岁;子宫肌瘤直径18~70 mm,子宫肌瘤平均直径(43.63±10.66)mm;子宫角病灶14例、子宫下段或宫颈部位肌瘤13例、阔韧带病灶1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子宫肌瘤直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研究内容均经由夏津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超声检查确诊为特殊部位子宫肌瘤[2];②具备子宫肌瘤切除术指征。
排除标准:①精神类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异常患者;③重度感染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手术前3 d,对全部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少渣、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做好患者肠道准备工作,同时给予患者1 000倍新洁尔灭清洗剂每日早晚灌洗阴道,提升患者阴道清洁水平。手术前1 d晚饭尽量选择流食或半流食,术前8 h禁食、6 h禁水,术前给予患者肥皂水灌肠。参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取仰卧位,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下腹部正中位做一切口,切口长度根据患者肿瘤直径选择。逐层分开直至暴露子宫,明确患者子宫肌瘤位置后,实施钝性切除,采用可吸收线予以缝合,确保无出血点后冲洗术野,安放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试验组应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取截石位,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脐部做一切口,长度为10 mm,置入套管后放置腹腔镜,予以二氧化碳气腹处置,维持气腹压力为13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在右侧髂前上棘与脐部左下方做一切口,长度为5 mm,分别置入手术器械,在腹腔镜引导下钝性切除子宫肌瘤,采用可吸收线予以缝合,确保无出血点后冲洗术野,安放引流管并逐层缝合。术后每15 min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直至彻底苏醒,苏醒后改为每2 h测量1次。术后患者需常规去枕仰卧8 h,期间始终对其实施加压包扎,清醒后6 h一般可采用半坐卧位方式,每2 h可协助患者调整体位,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加压包扎一般持续12 h,期间可为患者进行皮肤和肌肉按摩,提高患者舒适性,24 h后患者实际情况下床活动,并对患者进行鼓励,提高患者术后康复积极性与主动性。
全部患者均予以出院前指导,术后3个月严禁同房,如患者处于育龄期,术后1~2年需做好避孕,人工流产及妊娠会对患者子宫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发生附件炎性症状。手术后患者极易发生下腹部轻度疼痛、尿痛、尿频等症状,上述表现为正常现象,告知患者发生后无需惊慌,随着患者术后恢复可自行消失。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4周后卵巢功能指标,包括黄体生成素(卵泡期:2.12~10.89 mIU/mL、排卵期:19.18~103.03 mIU/mL、黄体期:1.20~12.86 mIU/mL、绝经期:10.87~58.64 mIU/mL)、雌二醇(卵泡期为94~433 pmol/L、黄体期为499~1 580 pmol/L、排卵期为704~2 200 pmol/L、绝经期为40~100 pmol/L)、促卵泡生成素(1.7~8.5 U/L)、窦状卵泡数[3]。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盆腔粘连、残余肌瘤、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
统计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感评分、排气时间,疼痛感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予以评价,满分为10分,分数高则说明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疼痛感越强烈。
检测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60%~80%)、CD4+(35%~55%)、CD8+(20%~30%)、CD4+/CD8+(1.4~2.0)[4]。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后,试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残余肌瘤、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疼痛感、住院时间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出血量、疼痛感评分较低、排气时间统计指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D3+、CD4+、CD8+、CD4+/CD8+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手术后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患者手术后CD3+、CD4+、CD4+/CD8+统计指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子宫肌瘤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早期临床症状相对不明显,但随着肌瘤体积逐渐增大,患者多表现为下腹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包块、月经异常等症状,近些年,子宫肌瘤患者发病年龄更加年轻化。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开腹手术形式切口长度较长、患者术后恢复慢,极易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等问题[5-7]。对此,本研究针对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与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后黄体生成素、雌二醇、促卵泡生成素、窦状卵泡数指标具有一致性,试验组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比較,其术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残余肌瘤、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对比参照组患者出血量、疼痛感评分较低、排气时间统计指标较短,两组患者手术前免疫功能指标、手术后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比参照组患者手术后CD3+、CD4+、CD4+/CD8+统计指标较高。腹腔镜下微创手术能够有效保护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对患者机体的损伤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安全性水平有所升高[8-11]。子宫肌瘤为激素依赖性的肿瘤疾病,患者多存在腹部疼痛,存在继发性贫血症状,有月经异常表现等,常规手术为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不过,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属于微创术式,对患者手术创伤比较轻,患者痛苦较小,术后机体恢复速率较快。另外,腹腔镜下微创手术不用予以患者开腹操作,对其腹腔带来的干扰较轻,术后患者腹腔相关内环境比较稳定,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治疗安全性比较高[12]。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微创手术形式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对患者激素分泌及卵巢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由于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形式所造成的切口较小,患者完全恢复后其瘢痕极小,故不会对美观性产生影响[13-15]。有研究显示,和常规手术治疗相比较,对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实行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优越性较好,存在进一步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取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特殊部位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出血量比采取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更少,患者手术用时、术后恢复排气用时、住院天数得以缩短。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未明显提升手术操作难度,且对患者手术损害较少,可减少患者痛苦,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帅瑜,纪妹,赵曌,等.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8,37(3):217-220.
[2]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12):793-800.
[3]孙莉,杨波,杨红玉,等.腹腔镜手术后特殊类型子宫肌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及病理分析[J].河北医药,2019,41(18):2805-2808.
[4]黄勇,李彦曦,刁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9,48(3):407-410.
[5]张瑜.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种微创术式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77-78.
[6]王丽霞,周群艳.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特殊部位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1):105-107.
[7]田艺,张坤,苏青,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微创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1): 93-95.
[8]赵伟雪,张丽.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种微创术式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0):156-157.
[9]李宝珠.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种微创术式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4):46,48.
[10]刘艳丽,郭亮生,张思佳,等.经脐手术刀肌瘤分碎术与电动肌瘤分碎术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1,21(10):912-917.
[11]林俊东,王祖琛,徐绍鹏,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性科学,2021,30(4):65-69.
[12]赵娜,李茜,霍竹惠,等.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J].云南医药,2021,42(5):451-452.
[13]姜玉芳.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对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疗效[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0):45-48.
[14]杨彩霞,陈秀华,聂义,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8):10-11.
[15]邹巧瑜.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质量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1):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