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乘势谋发展 砥砺奋进绘蓝图

2022-06-18 21:09李素芳胡修府
前线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李素芳 胡修府

[摘要] 5年来,北京市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城市空間结构,实现城市整体功能梯度化;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环境品质明显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这些成就为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首都功能;  城市战略定位;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6-0055-04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首善标准,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

北京市在深入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速,“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科学统筹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以更优越的空间、更优良的环境和更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全国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彰显。制定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比重提升至26%左右。文化产业成长壮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成,稳居全国第一。文化服务能力增强,2020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37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超过千元,是2016年的1.1倍。

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不断拓展。2021年市区两级国际友好城市达到218个,比2016年增加35个。2017—2020年,累计接待党宾国宾团组812个,接待国际展览574个。1国际组织总部和代表机构数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逐年增长,2021年分别达到101个和201个。优化国际交往设施布局,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第四使馆区加快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构成功落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4%,比2016年提高0.95个百分点;2021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4.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6倍。“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2021年R&D经费内部支出及R&D人员均占全市5成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成以上。2021年,全市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7005.7亿元,是2016年的1.8倍,其中流向外省市的占比62.1%,提高11.4个百分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一核两翼”骨架基本形成。

扎实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871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644个,集中疏解任务基本完成。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逐年减少,2021年末为2188.6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6.8万人。

率先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作用凸显,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000余家,区域第三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58.1%提高到2021年的64.9%。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扎实推进,组建16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4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成就。

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与河北省签署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8个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截至2021年6月,北京企业转移雄安新区累计注册3756家,中关村科技园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园,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雄安设立分支机构达到142家。16家市属国企主动参与、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北京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1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0269.6亿元,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历时5年,从3万亿元到4万亿元仅用3年时间。人均GDP在2017年突破2万美元,2021年超过2.8万美元,继续居各省区市首位。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2021年接近6000亿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向高端化迈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80%以上,数字经济比重由2017年的36.3%提高至2021年的40.4%。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17—2021年服务性消费年均增长8.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5.7个百分点;2021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6.3%,较2017年提高18.7个百分点。新基建加快布局,202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9.1%,比2018年提高3.4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效率明显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22.5万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31万元/人以上。能效水平稳居全国省级地区前列,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6762.1万吨标准煤,比2016年减少154.6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为0.21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城市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北京市着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中心城区疏解提质、平原“多点”区域承载支撑,1聚焦重点示范园区和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域功能不断调整优化。

新空间格局构建提速。核心区强化政务、文化功能,“大戏东望”“故宫以东”等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以“文化共享”空间探索新时代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模式;22021年末常住人口占比由2016年的9.7%下降到8.3%,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较2018年高点时下降10.9%。3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9成以上的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GDP占全市比重超7成。“多点”区域制造业链条较为完整,全市超4成高技术制造业、超5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这里聚集。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逐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由2016年的2.8%提升至2021年的3.0%;常住人口占比由6.6%提升至8.4%。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各区森林覆盖率均在48%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保持在10亿元以上。

重點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全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稳步发展,42021年实现增加值2.2万亿元,占全市GDP的53.6%,比2016年提高5.3个百分点。特色功能区加快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形成“体育+”“科技+”协同发展产业格局,截至2021年底,首钢主厂区入驻企业110余家,其中“体育+”产业占比超过1成、“科技+”产业占比超过3成。丽泽金融商务区着力打造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域内注册企业727家,新兴金融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聚焦发展生命健康、航空服务保障、枢纽高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域内注册市场主体2384家。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着力打造副中心高端功能区,商务服务业收入比重超过7成。

城市环境品质明显改善

北京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城市更新加快推进。5年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万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成,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投资占比超过4成。老旧小区改造、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发布5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名单,涉及558个小区,惠及27.5万户居民。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持续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动“一微克”行动,2021年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分别较2016年下降70%、45.8%、54.8%和40.2%,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滚动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2.3%提高至2021年的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2平方米,比2016年增加0.52平方米,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

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末,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83公里,比2016年增长36.4%;市郊铁路开行近400公里,是2016年的3倍;轨道交通运行线路27条、车站459座,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3条、114座。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2016年的71.0%提高至2021年的74.0%。

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五性”重大民生工程持续发力,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为15.9%,较2016年提高2.1个百分点;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均保持在99%以上。截至2021年底,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518个,签约服务满意度89.1%,高于2018年12.2个百分点。1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照料中心全覆盖。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万余项次,累计建成1910处多功能场地、216公里健走步道。织密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市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市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800元/月提高到2021年的1245元/月。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6年末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91万人和400.8万人。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市场租房补贴水平,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4类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保障率达100%。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从业人员由2016年末的1220.1万人扩大到2020年的1259.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近5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1%—2.5%之间平稳运行,年均涨幅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6年的5.3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7.5万元。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名义增长8.3%,比城镇居民快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57缩小至2021年的2.45。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均消费支出由2016年的35416元增加到2021年的43630元,其中服务性消费占比自2016年以来超过一半,2021年为57.1%。

过去5年,北京不断突破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累积发展势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展望未来,北京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创新驱动,释放内需潜能,构建高精尖结构,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宽发展空间,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tjj.beijing.gov.cn/tjsj_31433/tjgb_31445/ndgb_31446/index.html.

(作者简介:李素芳,北京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修府,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

责任编辑 / 陈   思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