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研究*

2022-06-17 08:44牟彦郦黄雅莲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养老

牟彦郦,李 颖,张 虹,黄雅莲

1.成都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500);2.成都医学院 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都 610500);3.成都医学院 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500)

目前,我国正面临深度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对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猛增,但养老服务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技能水平不高[1]。研究[2]显示,大学生占志愿者的60%~70%,医学生因其专业的医学背景,是养老服务人才的有力补充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大学生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存在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低、队伍流动性大、缺乏成熟的激励机制保障等问题[3-5]。有研究[6]认为,志愿行为的可持续性可正向预测志愿者参与动机。由于志愿服务的特征具有无偿性,仅靠组织内部的物质或精神激励,难以激发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7-8],而应根据志愿者不同参与动机,实施差异化激励[9]。因此,本研究基于需要动机理论,立足志愿者养老服务参与现状,分析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激励措施的供需矛盾,探讨医学院校应当如何建立与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需求相适应的激励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20年1-3月采用方便取样法对成都市某医学院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匿名如实填写。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完成,发放问卷473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回收率97.67%。本研究共纳入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462名,其中男103名(22.29%),女359名(77.71%);大一298名(64.50%),大二62名(13.42%),大三57名(12.34%),大四45名(9.74%)。

1.2 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自编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活动情况及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激励措施。1)受访者基本信息:医学生的性别、年级、注册养老志愿者时间等。2)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活动情况:①参加活动的频率及意愿;②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③活动中的热情度及其主观下降的原因;④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参与动机;⑤活动中是否感到快乐。3)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激励措施:①高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②志愿者对志愿组织采取的激励措施是否公平、有效程度评价;③志愿者主观认为有用的激励措施(4个条目)及希望政府、社会、学校为志愿者提供的支持措施(7个条目),共计2个维度11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非常不重要;2分为不重要;3分为一般;4分为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该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96;条目数≥2个的维度共有11个因子,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754~0.876。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参与现状

本调查中,99.13%医学生愿意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并以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53.68%)最多;92.86%医学生表示学校和志愿者组织的海报招募与宣传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96.75%医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或者不变;志愿服务参与动机为“增长社会知识,寻求社会价值认同”的比例(93.67%)最高;88.10%医学生在活动中经常体验到快乐(表1)。

表1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参与情况[n(%)]

2.2 医学生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医学生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频率以1~2次/年居多(46.10%)。医学生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的频率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级和志愿者对激励措施公平性评价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激励措施公平性评价与活动频率呈正相关(Cramer′sV=0.111,P<0.05)(表2)。

表2 不同特征养老服务志愿者参与活动频率比较[n(%)]

2.3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期望获得的激励措施

2.3.1 激励措施类型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62,因此本研究可对激励措施类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基于特征值和碎石图选择合适的提取因子,选择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1的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最终提取2个特征值>1的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7.034%。各题项在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处于较高水平(0.666~0.947),且不存在过大交叉载荷(<0.4),因子结构清晰。物质性激励措施奖励因子载荷ai1j1<精神性激励措施奖励因子载荷ai2j1<综合性激励措施奖励因子载荷,表明在需要激励措施奖励中,精神与物质发展相结合的奖励措施高于单一的精神或物质奖励(P<0.05)(表3)。

表3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期望获得的激励措施探索性因子分析

2.3.2 激励措施来源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期望获得的激励措施来源为:政府或社会组织(37.88%)、所在高校(29.44%)、志愿者组织(19.91%)、自我激励(11.26%)、网络媒体(1.52%)。希望得到不同激励措施支持的各维度得分情况为:“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和“建立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措施,推行综合考评”2个维度得分最高(表4)。

表4 志愿者期望得到的激励措施项目的频数分布及得分

2.3.3 学校及志愿者认为有效的激励措施比较 本调查中,>50%的受访者认为医学院校重视激励措施。学校或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采取的不同激励措施分为5个类型。基于学校已采取的激励措施与志愿者认为客观有效的激励措施之间取交集,比较2个维度激励措施的百分比。从高校角度看,德育加分情况比评优评先多;从志愿者角度看,规范表彰和奖励情况较志愿服务时间和学分挂钩多。综上表明,客观有效激励措施主要为第二课堂得分(德育加分、志愿服务时间与学分挂钩)和个人表彰评优(规范表彰与奖励、评优评先)(表5)。

表5 学校与志愿者认为客观有效的激励措施比较[n(%)]

2.3.4 当下激励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现阶段激励措施存在问题以多选题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多重响应分析。志愿者保障机制不完善,志愿者权利未能充分保障占比最大;志愿者自我实现不足,自我满足度低的占比最小(表6)。

表6 多重响应分析当下激励措施存在的问题[n(%)]

3 讨论

3.1 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类型主要为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养老相关学术会议及养老与老年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地点集中在敬老院、社区、学术会议,活动参与积极性总体较高,与以往研究[12-14]一致。这与医学院的专业特殊性有关,医学生大部分学习了医学、老年健康相关基础知识,可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养老服务。大部分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说明医学生对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呈积极态度。

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参与频率受年级、对志愿组织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影响,与以往研究[15]一致,且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志愿活动参与动机。本研究发现,大一、大二年级志愿者参加养老服务活动频率最多,与张网成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对各种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大二学生多为志愿组织骨干,大三及以上年级学生因面临考研、实习、就业等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较少。此外,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组织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评价存在一定争议,且主观公平性和活动频率呈正相关。由于组织分配方式及过程的公平性会影响成员对组织的主观态度[17],因此当个体主观感受到志愿组织给予的激励措施越公平,对志愿组织越认可,则活动参与频率越高。本研究还发现,志愿者普遍认为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自身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这一结果导致部分志愿者在参与1~2次志愿活动后,积极性降低,加之活动经费有限,部分志愿组织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志愿者再次参与活动的热情。学校需建立和完善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活动的保障机制,在参与风险系数较高、工作量大、偏远地区的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期间,为志愿者提供安全防护用品、保险、医疗救助等安全保障。

3.2 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多元激励机制

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环节的重要载体,可使学生加深对“养老服务”的认识,将优秀志愿者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有利于弘扬孝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助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研究中,志愿者组织给出的激励措施与志愿者本身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且学校认为有效的措施实质上对志愿者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医学院校应探索客观有效的多元激励机制,激发医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等内生动力,提高医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促进志愿服务长久良好发展。

3.2.1 拓展激励机制来源 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最希望得到政府或社会组织、所在高校激励措施的支持,但目前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志愿者组织内部。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社会沟通,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引导民间各社会组织增加对高校志愿者的支持力度,整合教育、文化、科研、人力等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媒介搭建各社会主体自由沟通和利用资源的网络平台,确保相关专业机构与主体能双向互动,激发高校社会联动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拓宽激励机制来源。

3.2.2 依托第二课堂,建立综合考评激励制度 本研究显示,医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主观希望得到精神与物质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措施;第二课堂得分(德育加分、志愿服务时间和学分挂钩)和个人表彰评优(规范表彰和奖励、评优评先)是志愿者认为客观有效的激励措施。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的物质加精神的激励措施,其效果不明显。高校可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体系,结合学生心理发展普遍规律,根据志愿者活动参与类型、质量和时长制定差异化考评激励方案,提升个人对志愿服务参与量预算。例如,将学生参与养老服务的时长和质量等指标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将第二课堂的学分与养老志愿服务时长相衔接;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将志愿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党员等参考标准。这样可形成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相补充的综合考评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行为可持续性。学校对资深志愿者和表现特别突出的先进典型应及时给予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的适当优待,但要注意评选公平性,以免影响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2.3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研究[18-19]显示,缺少培训是导致志愿服务中断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志愿者正规化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可有效解决服务质量低、服务可持续性差的问题,是客观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以思想政治、心理咨询、辅导员、临床医学、老年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教师为主的助老志愿服务团队,为志愿者开展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讲座或活动,或开设养老服务相关慕课以供学生选修;同时鼓励学校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护工或社工开展养老服务业务技能、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培训,让志愿者更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医学生对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学校应基于养老服务志愿者需求和心理发展特点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以促进养老志愿服务专业性及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社会、学校、老年人和学生的多方共赢。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纳入的样本量有限,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针对养老服务志愿者激励措施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养老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志愿,致青春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养老更无忧了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