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李林 宋迪涛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作为我国南方的土著民族,壮族在古代的生产力及生活水平较低,并且战争产生的频率较高。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经常与野兽进行搏斗,从而发展并锻炼了壮族人民坚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风。并在此期间形成了独特的尚武习俗。壮族武术一方面拥有着传统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还作为壮族独特的民俗风气。在壮族传统的民俗演武节上,壮族人民的许多节目都与壮族武术有关。例如山歌拳、狼兵双刀等节目,这些节目完全展现了壮族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但是尽管如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壮族村落传统武术的发展逐渐陷入低沉。而研究壮族村落武术与传统民俗的关系,对保护壮族武术的发展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体育事业进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民俗泛指在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二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文化、风俗、信仰等意识形态。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壮族村落的群众基于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要,创建了极具壮族民族色彩的,具有强身健体保卫自身安全的传统武术。在壮族的本土文化中,相关图腾及歌曲作品,都深深烙印着壮族传统武术的痕迹。壮族武术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现了壮族传统武术中尚武精神的魅力所在。
尚武精神作为壮族村落中传统武术传承的民俗基础,发源于壮族的土司制度。壮族土司制度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古代宋朝产生,并繁荣于明清两朝,最终崩溃于清代末期。是一种古代政府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策。其本质作为一种封建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适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政府作为政治上的最高领导者,又是民族中的领头者,掌管军权,在军事上采用种植官田、服兵役等手段。将农民训练成兵组织,继而形成武装部队。通过训练部队的方式来维持相关统治。因此,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成长起来。壮族土司文化作为壮族历史的载体,是壮族村落武术发展和传承并走向繁荣的初阶段标志。它的出现对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与其他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古代人民比较迷信,出于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的崇拜,所以会利用图腾来进行祭拜。图腾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种早期的文化表现。人们会运用图腾来进行文化深化及民俗民风描述。壮族在古代是农业民族,主要以生产水稻为生,所以壮族人民对青蛙十分爱护。因此,在壮族图腾文化中,青蛙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所特有的图腾。在壮族图腾文化中,青蛙又被称为蚂拐。因为在古代的壮族,壮族人民认为青蛙是掌管天气的神,所以将青蛙来当作神进行供奉。在每年的春节期间,壮族人民会通过祭祀蚂拐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然后取得大丰收。因此,国家非物质遗产节日蚂拐节,成了壮族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蚂拐节最近几年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线,在蚂拐节上,不仅有着众多的青蛙图案,也使得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得到了良好传承。在节日上使用的器具中,出现了传统武术器械。譬如,为了庆祝蚂拐节,人们会用木棒等工具来相互击打。其中所采用的木棍,与在传统武术中出现所供述的器械是一致的。另外,在蚂拐节上,最精彩的表演就是武术表演。例如上刀山及传统的刀法表演,因此蚂拐节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神话及神灵的敬仰敬畏精神,更是积极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勇敢神武的精神,是壮族传统民俗中武术传承的精神力量。
壮族人民喜欢唱歌,几乎每个人都能歌善舞。可以说只要有壮族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优美的歌声传出。因为壮族自古以来民风淳朴自然,因此相关民风的歌谣层出不穷,并且题材十分宽广。在壮族人民红白喜事、田间及农作的时候,还有相关节日中都有山歌的出现。壮族人民对山歌的重视程度很高,因此诞生了一些基于山歌层面所产生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体现了壮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武会友的精神。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壮族有一种武术可以通过一边唱山歌,一边练武的方式进行,深受壮族人民的爱戴,这就是山歌拳。山歌拳作为壮族在“三月三”演武节上的传统节日项目,这个项目的具体表现为在武术表演中,壮族女孩担心心爱的男孩在比赛中被敌方击打倒,所以就使用唱山歌的方法,来提醒男孩保持自身的拳术和武术套路,并激励男孩的勇敢精神。从而使得男孩儿更能够击败对手,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山歌拳有着锻炼身体和娱乐的精神。由此可见,有着传统民族特色的山歌配合着壮族的传统武术,将这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的融合在了一起。山歌拳不仅作为壮族民俗传统武术中的独特载体,也是壮族山歌及武术的结合产物。它时时刻刻展示壮族人民骁勇善战的武术精神,又表现了壮族人民丰富的民俗习惯及生产生活需求。所以山歌拳能够吸引大众的视野,并赢得了大众喜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扬(见表1)。
表1 壮族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
壮族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武术,对推进壮族的生产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民俗是壮族武术产生的基本需求。此外,壮族武术不仅有形式上的肢体动作,也有着较强的技巧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壮族武术的竞技娱乐作用,对丰富壮族文化及推动壮族民俗运动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
壮族传统武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由于壮族传统武术是壮族民俗的基本体现,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器械选择上,壮族人民常用的生产工具例如镰刀、锄头等农用工具,摇身一变成了武术的器械。在壮族传统武术项目“斗牛斗”中,壮族人民会携带竹子做的牛角进行力量抗衡,而在多人的武术格斗中,不同的村落也将摆放成牛头的形态,来进行相互攻击比拼。这种接地气的武术运动,一方面展现了壮族人民深层次的农业生产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壮族民俗活动的内涵,使得传统武术更具有意义。
壮族语言也是少数民族中的特有语言,并且是壮族人民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强化了壮族村落传统武术的相关习惯。首先,在壮族武术拳击的套路和招式上,许多武术套路的名称采用壮族语进行命名。例如,“昂”这个字是壮拳的音译,意思是凶狠厉害的。透过壮族语言,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壮语在壮族武术中具有坚韧刚进的风格,并体现了壮族人民勇敢积极的民俗特征。
武德是习武者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习武者文明的具体体现。壮族作为尚武的民族,在壮族武术中有严格的武德精神体现,是一种基于武术礼仪的民族风格。古代壮族在出征之前都有传统的拜师及上马的启动仪式,在这种仪式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传统风格,以及坚强友好的美德精神。在壮族武馆中,进行武术表演之前和比赛之前,一般都有表演仪式。老师傅会让壮族乡亲们见识一下自身的武术功底,并对一些准备捣乱的、不友好的人进行武力震慑。仪式举行完,老师傅会对徒弟进行武德方面的教导,在此过程中会祭拜祖师爷,斩鸡头,饮鸡血,师傅和徒弟会共同去喝。这种礼仪代表了徒弟愿意跟师傅进行武术学习的信心,并将刻苦认真地进行学习,不羞辱师傅的名声,在礼仪大典结束后才开始练武。这些礼仪为壮族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增添了很多的仪式感,并与壮族当地传统文化的祭祀礼仪产生了关联。在我国儒家精神的影响熏陶下,尊师重道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中国武术以武会友的精神就是这种美德的具体体现,并在壮族传统武术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也是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有效展现。
壮族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壮族人丰富的体育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有效体现。在丰富壮族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生产生活节奏稳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壮族武术也应保持共同发展的脚步,实现自我调配和更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认同是促进文明发展有效办法,所以壮族人民应以文化认同为核心需求,并有效促进和深化壮族传统武术的文化色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壮族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例如,在壮族武术中有一种师徒制度,就是壮族武术与文化水平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师傅在进行讲解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徒弟武术水平的提升,也要教育徒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精神,注重个人的文化及行为素养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师徒关系的融洽。而徒弟在习武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效地将师傅的良好精神品德进行发扬。壮族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较为注重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自然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有效融合,这是生活艺术的具体展现,透露出了独特的武术美感。这种美感虽在古代产生,但放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种永恒的美。
现阶段,我国科技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壮族的村落管理模式及人民生产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壮族人民的文化素养及道德水平得到了一定加强。在此基础上,壮族人民的文化复兴也受到了外国的文化冲击。因此,壮族传统武术应认识到时代发展的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自身产生的问题。并对此进行改良和更新。例如,在壮拳比赛中,参与的儿童与老人多于青少年的比例;在武术训练过程中,个体活动相对于群体活动较少;在武术训练模式中,团体活动较多,个体活动较少,都是壮族传统武术应改良的问题和革新的方向。在武术表演中,相关比赛中应多充实比赛模式。壮族传统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才能使得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壮族传统武术文化,激发群众对中国武术的兴趣和喜爱。最后,壮族传统武术应该以武德为核心,发展传承并创新民俗水平和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众团结,赋予传统武术时代价值,增强其艺术水平价值,才能有效推动壮族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壮族传统武术与壮族民俗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和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互动又相互协调。在民俗水平不断变化和社会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都在不断创新进步。基于此,壮族传统武术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强化自身文化认同,并有效创新传统武术的新功能,对自身进行相关调试,才能够在时代舞台中绽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