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想让他毕业后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陈怀瑾选择了去华东防空处
陈怀瑾(1929-2017),上海人。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技术副院长、生产组副组长,七机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地(舰)空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国防科工委军用仿真专业组组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陈怀瑾的名字是祖父陈萍舟起的。怀瑾,出自《楚辞》中的《怀沙》,“怀瑾握瑜”意为怀抱着美玉,比喻人品高洁,不随俗流。“玉者,国之重器也”,陈怀瑾不负所望,大学一毕业就参军入伍,成为祖国空中防线的“千里眼”“顺风耳”,而后从事导弹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父辈倡导知识救国
1929年12月16日,陳怀瑾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母对陈怀瑾并不娇生惯养,对他的要求非常高。1935年,陈怀瑾跟随父母到了香港。那时香港的学校教学只用英语,不用汉语。母亲王锦焕不愿意让孩子在中文教育上有所缺失,于是决定自己教,一直坚持到后来回到上海。
陈怀瑾12岁时,父亲去世。去世前他叮嘱妻子,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只有读书,孩子才有希望,只有读书,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在父辈知识救国思想的影响下,陈怀瑾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爱科学知识,同时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8岁时就加入了学校的童子军,参加各项抗日活动和军事训练,并立下誓言,长大后要参军报国,用一腔热血守卫国土安宁。
1946年,陈怀瑾高中毕业,为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他决定留在上海上大学。当年,陈怀瑾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系。
上海交大当时被誉为上海各个大专院校的“民主堡垒”,是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地区爱国民主运动的主战场。在这里,陈怀瑾的思想得到洗礼。他和妹妹陈怀琳对加入共产党充满向往,为此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1949年3月,陈怀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怀瑾积极投入到革命中,在解放上海的斗争中快速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成为祖国空中防线上的“千里眼”“顺风耳”
1949年,陈怀瑾大学毕业前一年,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钱三强看了他的履历,想让他毕业后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然而陈怀瑾选择了去华东防空处工作。
1950年8月1日,陈怀瑾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防空处梁处长热情地接待了他和一起前来报到的同事,关心地问道:“你们离开家到部队上来,家里和个人有没有什么困难?”陈怀瑾挺直身板,用坚定而洪亮的声音回答:“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分配到这里参军,没有什么困难。”
此后,陈怀瑾由一名学生领袖逐步成长为我军优秀的雷达技术骨干,成为祖国空中防线上的“千里眼”“顺风耳”。
1951年,陈怀瑾被任命为雷达第141营修理所副所长,常常要出差,到连队维修、调试雷达。
下连队常要乘坐机帆船,条件十分艰苦。海上风浪比较大,船在海中随着浪头上下漂浮,有时能达到几米高。
有一次刮大风,正好一个连队里的一台雷达要紧急维修,陈怀瑾二话没说就登上机帆船。他的胃跟着小船不停地翻滚着,晕船呕吐紧随而来,直到吐得眼冒金星、浑身无力。上岸后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陈怀瑾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棉花上。
有些雷达连队驻守在孤岛上,条件非常艰苦,岛上只有礁石,不能生长任何植物,所有生活供给全靠船从陆地上运过去,如果遇上恶劣天气无法及时补给,战士们只能自己想办法。陈怀瑾和战士们一起攻克难关,没有淡水,就接雨水喝,粮食快没了,就一顿饭分成三顿吃。大家心底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守住雷达,这样祖国的空防就多份安全。
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57年3月,陈怀瑾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防空事业六年多的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走上了导弹研制之路。
陈怀瑾是当时很年轻的技术干部,被同事们称为“少年领导”。
与陈怀瑾共事多年的于本水回忆说:“陈怀瑾是一个聪明、谦虚、好学的技术人才,工作勤勤恳悬,待人和蔼可亲,当时他是我的领导,但从来不发脾气,没摆过官架子。”
陈怀瑾是学无线电的,对于研制导弹,他还是个门外汉。但他勤奋好学,兜里总揣着一个用废纸自制的小本,无论碰到专家还是普通设计师,只要遇到问题就一定要“刨根问底”弄清楚,并一一记在本子上。
“不弄明白,怎么完成好仿制任务,还怎么更早地研制出我们自己的导弹?”他总是这样说。“陈怀瑾当年是上海交大的全优生,数学功底极其扎实,与导弹相关的知识全是自学的。”曾经与他共事的老专家说。
陈怀瑾完全沉浸在工作中。一次紧急出差,陈怀瑾回家拿行李。路上,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试验数据,还默默在心里做着方案调整。直到准备和同志们一起出发去机场时,他才发现机票和随身带的钱都被偷了。
20世纪60年代,陈怀瑾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三号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中逐步从导弹研制“门外汉”成长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20世纪70年代,陈怀瑾担任二院生产组副组长、技术副院长,后调任八机部、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地(舰)空导弹系列总设计师、顾问等,在我国型号研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专家咨询、把关作用。
陈怀瑾还是中国航天及军用系统仿真技术现代化在专业发展和工程实现上的带头人,指导完成了航天系统北京仿真中心和几个重点仿真试验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1983年,陈怀瑾被任命为航天部仿真技术总设计师。他以系统思维,对方案进行了通盘规划,领导拟订并主持审定了仿真中心一体化设计方案及各仿真试验室的技术方案。他首先提出射频试验室采用先进的阵列式目标模拟器和微波毫米波合建思路,属于国际上独创,节省经费数千万元,为中国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陈怀瑾还有很多身份:导弹与航天丛书《防空导弹》系列编委会主任、国际宇航联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无人飞行器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不管是哪个职务,陈怀瑾都认真履职,积极承担职责,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家三代多名学者
陈怀瑾的家族非常重视教育,祖父陈萍舟做生意赚了钱之后,把三个儿子都送到国外留学:陈岭梅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陈竹梅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陈铁梅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物理系,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两个女儿陈宝明和陈映梅也都是大学毕业。
陈怀瑾兄妹四人也颇有成就。妹妹陈怀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1949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按组织要求到圣约翰大学开展党务工作,随后又调到了复旦大学。
弟弟陈怀琛在抗美援朝开始不久就报名参加了军干校,被分配到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小弟弟王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1955年被公派到苏联留学,1960年以全年级最优成绩毕业,回国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三分院。
陈怀瑾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一向严于律己,从不徇私。
1975年,大女儿陈叶高中毕业时,面临着“上山下乡”。当时,很多家庭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军,认为这是更好的出路。陈怀瑾曾在部队工作过多年,战友遍布全国,但他从来没有找过任何人。后来,陈怀瑾和妻子李顺梅骑着自行车把女儿送去昌平县(今昌平区)永丰公社当知青。
刚恢复高考的时候,李顺梅利用陈叶每月仅有的两天回家休息时间,为她辅导功课,鼓励她考大学。
后来,陈叶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是那个知青点唯一考上大学的青年。陈叶后来还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机系的博士学位。
二女儿陈宜和儿子陈致在家庭的熏陶下,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高中毕业先后考入北京大学。陈宜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在美国拿到了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
陈怀瑾对三个孩子最直接的影响是兴趣情操,间接的是世界观。
在“文革”时期,找不到老师,陈怀瑾就亲自教两个女儿拉小提琴,没有乐谱,就到旧书店找。三个子女从小培养了对世界文化的欣赏和古典音乐的热爱。
陈致小时候酷爱文史。最初,陈怀瑾还是希望他能像两个姐姐一样,对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感兴趣,经常带《航空知识》等杂志回来给陈致看,希望引发他的兴趣。后来发现儿子沉迷于文史,他也十分支持。
陈致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父亲非常认真地和他谈了一次。“你想学历史或文学也无不可,但是我想给你一點建议:不管学什么,有两个学科一定要学好,一个是外文,另一个是计算机,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工具。”陈致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激父亲的忠告,也佩服父亲的洞见。因为在1979年,关注计算机的人并不多。
陈怀瑾对子女的影响还延续到了孙辈,2017年,陈怀瑾得知外孙女乔乔打算暑假从美国回北京,非常高兴。他想让乔乔多多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准备带她去国家大剧院听音乐会,80多岁的他亲自到剧院买票。然而音乐会前,陈怀瑾因脑出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为了不辜负他的一片心意,儿孙们强忍着泪水听完了这场音乐会。
2017年8月6日,陈怀瑾逝世,享年88岁。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陈小婷 来源/《导弹人生》,马杰、宋晓明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