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钱文极投笔从戎,奔赴延安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并且再也没有动摇过
钱文极(1916-2006),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人。曾任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九研究院院长、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副局长。
“我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旧中国,有幸在青年时期参加了革命工作,跟随毛主席和共产党闹革命,打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又打走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在革命洪流中做了一份微小的工作,但我还是参加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建设过程,我为此感到自豪!”晚年的钱文极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1937年,21岁的钱文极投笔从戎,奔赴延安,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并且再也没有动摇过。
“正值青春,不去为保卫祖国而战,更待何时”
钱文极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太仓自古重读书,是人才辈出之地。钱家是当地名门大户,家风清明。
钱文极的祖父钱守卿在当地颇有威望。到他的父亲钱汉平一辈时,家境日渐发达,拥有数十间房屋和500多亩土地。
钱家家境殷实,却过着朴素的生活。钱汉平是当时家族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承前辈勤学之风,以教书育人为始,在乡里原有私塾的基础上,他创办了牌楼乡小学,是该校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而后从政,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太仓,成立伪太仓县维持会。钱汉平辞去所有公职,拒不参政。钱文极的母亲闵氏出身大户人家,却每天身穿粗布衣、头戴粗布巾,肩扛锄头与长工一起下地干活,收工回来便料理家务,并坚持识字。钱汉平夫妇教子有方,先后将三个儿子送入乡里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读书,兄弟三人均考入国立同济大学。
钱文极性格平和,做事认真,从小到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初中时,他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后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朴素思想。
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钱文极热衷学习技术,数学和物理一直都是甲等。课余时间,钱文极痴迷于钻研无线电。
进入高中后,钱文极就开始自己动手组装收音机了。他还和同学们创办了“同济无线电研究会”。那时每人每个月的伙食费只有8元,一个学期下来,钱文极花在无线电方面的费用大概有40元。
除了研究无线电,钱文极还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他是《生活周刊》的忠实读者。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后,《生活周刊》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对当时社会上的进步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阅读进步文学和抗日救国期刊,让钱文极的政治思想逐步成熟。
1936年,钱文极顺利升入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但全面抗战的爆发打破了平静的校园生活。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同济大学的学生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救亡宣传队,钱文极被选为队长,带领同学们一起到金华县(今金华市)郊区等地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一个月后,日军先后占领南京、杭州。钱文极意识到继续这样读书完全不符合时局的变化,形势已非常危急,国家和民族受到灭亡的威胁,他想去延安找共产党参加抗战。尽管父亲一心希望他完成学业留学德国,并已为他准备好了出国学习的费用,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已经成为钱文极心中最牵挂的事。
此时,有同学在《东南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武昌无线电短期训练班”的招生广告,广告声称这是一个战时无线电训练班,经过短期训练即可派往前线部队。钱文极决定参加这个训练班,他说:“正值青春,不去为保卫祖国而战,更待何时!”怀着这样的信念,钱文极放弃文凭,投身抗日。钱文极等10名学生成为同济大学金华校区第一批自愿放弃学业、参加抗战的学生。
但训练班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很像一个特务训练营,大家察觉后一起逃离了。想到刚跨出校门第一步就险入火坑贻误一生,钱文极心中的愤恨难以平复,他不再犹豫,决定去延安找中国共产党——这是钱文极一生中作出的最重要的决定。
新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
1938年1月,钱文极到达陕西西安,参加了八路军举办的安吴堡青年训练班,该训练班当时被誉为“革命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学习和生活,体验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十分新鲜和激动。
训练班的条件十分艰苦,每天主要是上课或开会。上课时,学员们席地而坐,用膝盖当桌子。晚上就寝时,学员们相互紧挨着打地铺。吃饭时,学员们只能蹲在院子里。钱文极非常能吃苦,很快便适应了新的环境。在日记中,他这样记录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我的情绪非常高涨、兴奋、热烈!因为我是来打日本、保卫祖国的!是为了革命的!要革命就应该不怕艰苦。这里到处是革命歌声嘹亮,这里到处充满着团结友爱,我仿佛变了一个人。
系统的理论学习让钱文极掌握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理。1938年3月,钱文极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钱文极到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工作,担任业务指导员,主要从事军用通信机的生产制作工作,参与设计了一批小型收发报机,这些发报机投入小批量生产,装备了我军领导指挥机关的通信设备。
当时所用的材料、元器件除了从国统区买来的部分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钱文极主张就地取材,生长在山脊上的杜梨木质地坚硬,成为重要的制作材料。对绝缘性能要求高的器件,钱文极就和大家一起,把成型的木质器件放在石蜡中煮,增加材料的绝缘性,这样做大大节约了成本。1940年,材料元器件自给率达到70%,部分满足了我军的需要。
解放战争爆发后,钱文极被派往太行山区晋冀鲁豫军区工作。他到达太行山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建邯郸广播电台,钱文极主要负责电台的改装和调试工作。由于导航台的波长特别长,不适合做广播用,必须进行改装。
在无任何技术资料和零配件短缺的情况下,钱文极组织机务人员把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破损装备和通信器材,进行设计、分解和组装,经过反复试验,修理改装成多种型号的电台,让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后,听到陕北广播电台还在播音,十分惊讶,特地调用美国的测向机专门寻找这个电台,但始终未能找到。胡宗南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电台在太行山里。邯郸广播电台的成功组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钱文极也因工作表现突出荣立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钱文极两次赴朝,带领技术人员出色地完成了通信装备整修任务。
1957年,钱文极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副院长,分管技术业务的组织工作。在军队通信系统工作20年的钱文极进入全新的导弹研制领域。
20世纪60年代,钱文极先后任“543”导弹总设计师、红旗一号总设计师、红旗二号总设计师。作为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型号的总设计师,钱文极参与了导弹仿制到自行设计,负责和领导了几种弹道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他主持仿制成功从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控制系统,开辟了这一全新的技术门类,使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
1978年,钱文极调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十九院院长,他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重视我国电子通信装备的系列化、小型化、半导体化及通用化的工作,领导、组织和实施了计算机、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等多方面的课题研究和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程项目和技术攻关中,钱文极认真总结了工作体会和管理方法,为后续导弹研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家人从分散到聚齐历经二十多年的时间
1938年下半年,延安通信学校搬到川口村,钱文极负责学生的报务实习指导工作,结识了通信学校的张峻。1941年11月,钱文极和张峻结婚。
因工作原因,二人常常聚少离多,张峻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钱文极被派往太行山区筹建邯郸广播电台时,已有八个多月身孕的张峻坚持与钱文极一起前往。
为方便妻子出行,钱文极向组织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只小毛驴作为交通工具。离开延安时,他们只整理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用一只破了洞的皮箱装好就上路了。
他们每天走三四十公里路,一个多月后才到达山西省黎城县麻田镇看后村。刚安顿下来,张峻便临产了。
钱文极和张峻育有一子四女。很长一段时间内,钱文极的子女们各在不同地方上学和工作,曾有过全家七口人身处七个地方的情况,直到1988年底,才陆续回到北京,全家人重新团聚。對此,钱文极十分感慨。国家命运的变迁使一家人从分散到聚齐,前后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2006年6月15日,钱文极逝世,享年90岁。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陈小婷 来源/《导弹人生》,马杰、宋晓明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