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2022-06-17 15:00刘转丽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野生动物人类生态

刘转丽

热点聚焦

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里,有87个市县入选。从云南楚雄到江苏宜兴,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东兴,越来越多的地方登上生态文明建设“光荣榜”,共同描绘出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

衡水湖的女儿赵鸿、新时代的“环保巾帼”于新兰、全国首家农民环保网站的创立者田桂荣、播撒绿色种子的园丁张剑辉、“徒步”做环保的运建立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作为倡导环保的杰出女性代表,作为旨在表彰为保护环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和环保团体的“地球奖”的获得者,她们身体力行实践着共同为保护地球母亲、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默默奉献的信念。

纵深剖析

1.生态环境,伤痕累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不恰当的活动会引起社会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由此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比如,人口增长加剧了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等,人口增长加剧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在生产和生活中,人类不仅大量消耗着自然资源,排放的有害物质又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大气、水源、土壤被严重污染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动植物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濒临灭绝。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在言行上约束自己。

2.保护生态,从我做起。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青少年,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崇尚低碳生活,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

任务驱动

1.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我们的自然资源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让子孙后代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我们青年一代要发扬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全民动员,集体动手,共同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坚持人人出力,日积月累,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自觉行动,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播种生机、浇灌希望,让“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3.保护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一旦被破坏,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和经济损失,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倡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外出游玩时,不乱扔垃圾;见到污染环境的不文明现象,要坚决制止。

多方观点

做好生态环保“大文章”◎姜琳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各地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文章”。

太原市民郭晓娟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附近锻炼时,看到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她和周围的群众一起围拢上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

“汾河养育了千千万万山西人,我们有责任守护好‘母亲河,让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里的美丽风光。”郭晓娟说。

(选自“新华网”2020年5月14日)

夜幕中,一丘之貉的貉申请加你为好友◎周珊珊

不久前,上海某小区先后出现了二十多只貉,小区里的“人貉之争”引发关注。

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并不遥远。有的动物“大隐隐于市”,小心选择领地。闹市区整齐划一、造型别致但品类单调的绿色园林景观,被野生动物“用脚投票”淘汰出局,反倒是更原生态、更“野生”的灌木丛、公园与小区的绿地更受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栖居,成为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之一。

野生动物的融入,有时也不如看起来那样岁月静好,一些动物在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中,不断“受伤”甚至逐渐退出城市空间。怎么对待野生动物,折射出城市文明的一个侧面。学会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需要学会突破视角局限——不以人类的好恶生杀予夺。既不残忍暴戾地对待动物,也不是毫无原则地保护生灵;既不屈从于人类中心的傲慢,也不盲目于动物权利的鼓噪,尝试在与它们相处之前先了解并熟悉它们。

城市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野生动物与城市生活,并非线性的你进我退、此消彼长。寻找二者和谐共存的平衡点,需要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习性,也需要更精细的城市治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森林、湿地默默消失;但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除了宏观的生态保护政策外,一些民间组织也在为调节城市生态主动作为,不少城市引入了先进的绿化理念、逐步建立起野生动物监测网络。我们想要的绝非是在“寂静的春天”里追思诗与远方的田园,而是自然野趣俯拾皆是的都市新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27日)

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张云飞

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界为自身服务,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生态环境灾害,很多时候是自然界对人类盲目破坏行为的报复。当人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历史和现实均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要在保护中发展,做到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人民日報》2020年11月16日)7A376D96-A317-4149-BAB0-3573CCFAF5A7

猜你喜欢
野生动物人类生态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人类第一杀手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谁变成了人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