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喜欢上读书,是从听书开始的。
村子里,有一个姓王的老人,儿女都已长大离开家,除了逢年过节,家中只有老夫妇两个人。老人脾气很好,成天笑眯眯的,再加上他上过私塾,看的书多,知道的事情多,所以村里人都愿意和他“拉呱”(就是聊天)。不知何时起,“拉呱”演变成了听他“讲书”。冬日农闲,他家就会有不少的人来听书。白天,大伙儿在院子里或蹲或坐;晚上,便都挤到屋子里。人群中,只见老人戴着老花镜,把书放在膝盖上,先读上一段原文,再用手比画着解说。说得激动时,他甚至手舞足蹈,兴致勃发。村里人就这样听着《水浒》、听着《三国》,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冬日。
在这听书的人中,也有我小小的身影。一开始我不太能听懂,慢慢地就越听越有味了。可常常是听到最要紧处时,老人卖个关子,道一声“吃过晌午饭再讲”,便留待“下回分解”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感觉很不过瘾,老是想着下午会讲些什么情节。
上五年级的那个寒假,我依旧每天吃过饭就跑到老人家里去,早早地占上个好座位。有一天,一本《三侠五义》讲完了,老人把书轻轻合上,拍一拍,放到了身旁的木箱里。在他打开木箱的一瞬间,我瞥见木箱里满满当当全是书!那一晚,回到家里,我很久都没有睡着,我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念头:借一本书回家自己看。对,借一本自己看。
第二天,我缠着父亲让他领着我去借书。老人笑呵呵地打开了箱子,大方地说,相中哪本拿哪本,小心别撕破了就行。回头他又对父亲说,小孩子喜欢看书是件好事,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我在木箱里翻来翻去,最后挑了《西游记》这本书,孙悟空的故事谁不喜欢呢?回家的路上,我把书紧紧地抱在胸前,唯恐它像孙悟空一样一眨眼不见了。
从此,我要自己读书了。“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打开书页,我用手指点着,念出了开头第一段。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一有空闲,我就会坐下来,学着老人的样子,把书放到膝盖上读着。雖然有些字我不认识,有些句子也看不太明白,但整本书的情节我还是大体掌握了。
自从读了这本《西游记》之后,我身边的小伙伴们不知不觉多了起来,因为我总忍不住想把读到的故事向他们炫耀一番。这其中张冠李戴的情节自然不少,但并不影响我讲书、伙伴们听书的热情。有时候,为了让我给他们讲,伙伴们还争着帮我背书包、割草呢!
李德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学教师。作品散发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少年诗刊》等百余家刊物。已出版《发芽的铅笔》《橘子里的月牙》《生字是个插班生》等儿童诗集。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读友》首届“学友园”杯征文银奖等奖项,并曾连续三年获《儿童文学》“十大魅力诗人”奖。06B93195-15BE-477F-A8D9-B63357C299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