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笔者看来,如今世人对于香文化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正视香文化。本文拟从香文化的起源作为切入点,浅谈对中国香文化的认识,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课题。
关键词:香文化;起源;传承与发展
当前,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展开的研究非常多,但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探讨和研究却相对少见。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提起香,很多人便会想到祭祀迷信活动,以致人们未能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事实上,除了传统的祭祀功能外,中国的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形式的功用,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了紧密的结合,这无疑值得我们重视。
一、香文化之“香”的产生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香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的远古时期。而若要考究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首先我们得从先了解“香”这个汉字在中华文明兴起阶段时所指代的内容和内涵着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祭统》中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礼仪受到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而在其中,祭祀活动作为与天地沟通的方式,它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整个上古时期,祭祀在先民们心目中的神圣性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祭祀所用的仪式、仪轨无疑就非常重要了,“香”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查阅“香”的古文字形,其上面为一束稻谷,下面是一个小碗,隐喻在碗内放置稻谷以用于祭祀这样一种仪式。这是“香”字在中国文化中最为原始的意思,也可以视为中国香文化的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香文化从祭祀礼仪开始不断传承、发展和演变,慢慢的,“香”字所代表的内涵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行为了,更成为了一种嗅觉的感知,这一概念的出现也促使“香品”从“祭品”的范畴中脱离了出来。《说文》道:“香,芳也,从黍从甘。”在这里,“香”字是 由“黍”和“甘”合成的,指的是谷类熟后的香气,“芳”字则指花草的香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香”字的字义转变,它已经转变成为特指“谷物香甜气味”的一个形容词。
因此,了解“香”字的诞生以及其概念、内涵的转变,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香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最初的形态:它是从上古时期先民的祭祀活动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它的基因深处,囊括了祭祀文化中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礼仪、仪轨的崇尚。
二、香文化之用“香”背景
尽管相对其他文化门类,对于中国古代香文化历史的研究较少,加之中国人的用香方式五花八门,但我们依然能够大致从中梳理出两条脉络,那就是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
先来说说生活用香,其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努力,发展成为中国香文化的主体,作为香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也是珍稀香料的主要消费者,至于宫廷用香中所用香料的具体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变迁过程,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他们则是香文化的主要接收者和改造者。
宗教用香的范畴,涵盖了源于华夏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用香,以及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对神灵的祭祀用香。而后中国民间信仰用香又从中分离出来,吸收并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宗教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香方式和文化品格。当然,受民间信仰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影响,民间信仰用香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始终都是在不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我国古代的传统用香,最早能够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尧典》中对舜登基这一历史事件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这里所说的“柴”,在当时便是指燃烧柴木或是祭品的方法。商周之后,帝王贵族们对于祭祀所用的燃烧祭品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燎祭”的主要用材包括香蒿、兰柏这样的“香木”。当然,祭祀焚香只是香草香木使用的一个方面,到了春秋战国,香草香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贵族及士大夫阶级们使用最为普遍的香材,是那些未进行过加工的植物香料。
“萧”即香蒿,常被人们视为美好的事物,《诗经·小雅·蓼萧》有这样的记载:“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由此可见,“萧”被用来类比君子。《离骚》中也有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苏粪壤以充帏,谓申椒其不芳”,指的都是君子用香,香物直接被用来比喻有德之人。除此之外,“兰”“柏”这样的芳香植物也备受人们的推崇,它们不仅被用于祭祀天地,还被当作日常生活用香。在古代,从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习惯;在上流阶层当中,佩香还是一种礼仪,如晚辈拜见长辈时需要漱口洗手佩香囊。
“萧”“兰”“柏”等被人们视为清洁之物,可驱邪避讳、拔除不祥,经常被用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于焚燃,这与君子以外在的佩饰当作自身内在修为的表现无疑是相一致的。在中国古代,宗教用香和生活用香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分,香是君子德行的外在表现,而美好的德行和馨香的气味都是对天地祖宗最为崇敬的祭礼。
大多数的宗教都要用到香,只是所用的类型、使用的方式各不相同罢了。香所散发出气味,能够使宗教场所与外界产生明显的气味差异,实现清洁环境、庄严道场的作用和目的,此外,宗教通常会将把具有芳香气味的物品广泛用于仪式活动中。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两种不同的宗教用香形式——佛教用香和民间信仰用香。中国的佛教用香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一套用香仪轨,其与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佛教用香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佛教被引入中国之后,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佛教典故及仪轨,在一系列的佛教典籍中都有关于香及香材的书写,包括《妙法莲华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等。而民间信仰用香形式中则掺杂着对菩萨、众神、祖先等的祭拜礼仪。民间信仰用香是在吸收了佛教、道教、儒家等的众多理念之后,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既敬神仙菩萨又敬先贤祖先的用香仪礼,其所包含的内涵和功能众多。佛教用香和民间信仰用香,在形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交叉,但两者所强调的内涵也有不同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用香、研究香的主体是文人士大夫阶级,是他们将用香发展成了一套复杂、系统的文化,而宗教祭祀用香则为香文化的发展赋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香料的运用上,文人们对香药、香材进行選择和加工,在宫廷大量接受和使用国外传入的稀有香料时,文人对香材进行挑选和组合,形成了自己的配方和用香形式,使得用香从对单品香的简单燃烧转变成对香材进行改进和组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中国的香文化。
三、香文化之古今发展
远古时代,先人们利用燔木生烟的方式,开始祭祀用香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秦儒家提出了“香气养性”的观念,这便为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熏香风气逐渐在上流王公贵族间流行开来,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地区的香料品类逐渐增多;汉代宫廷礼制也逐渐将用香仪式纳入其中,这标志着香文化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据文献《汉官仪》记载,臣子在向皇帝奏事之前,要“口含鸡舌香(丁香)”,从而达到口气芬芳,同时“侍女执香炉烧熏”,汉代宫廷礼仪对香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隋代开始,香文化的发展逐渐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此时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还有较为发达的海路交通系统,这些便利加速了香料的流通,为海外香料的传入提供了有力条件。与汉代的宫廷礼制用香不同,唐代宫廷在香的使用上,不仅运用于皇家丧葬祭礼之中,还出现在各重要的政务场所之中,如在庄严的百官朝拜之时使用熏香,在严谨的科举考试场所进行焚香。古籍《梦溪笔谈》中曾记载:“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由此可见,唐代香文化发展态势良好、用香广泛。有唐一代,周边国家开始纷纷派使节入唐学习先进的文明,中国也同样外派使节交流学习国外文化。其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鉴真和尚将中国大量的药材和香药引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香道”。到了宋代,香文化的发展进入到鼎盛阶段。此时,香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处处得到了体现。宋代在国家经济体制中纳入了香药的售卖及税收,香产品形成的经济成为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由此可见,香文化在宋代的传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当时还出现大量与香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如黄庭坚在其作品《子瞻继和复答》中有“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的内容,更进一步证实了香文化传播的广泛性。明清时期的香文化承袭宋元盛世的局面不断发展,社会上用香的氛围比较浓厚,熏香工具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尤其是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对香的描写较多。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多涉及香,文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香,能进一步充分体现香的广泛用途。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和传统观念的演变,极大地影响了香文化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归自然、追求天然香料的理念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总结
中国的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中国香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以中国为中心,辐射状地向更广泛的区域传播。中国香文化传承、传播的道路,道阻且长,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傅京亮.香学三百问[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
[3]黄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4.
作者简介:
林文森,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泉州市技能大师、泉州工匠、泉州市级非遗永春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永春县香制品同业公会副会长、永春县香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副会长、福建兴隆香业有限公司厂长。代表作品《梅香》荣获2020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