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利 陈蕊 左明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我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职责所系。我们要加快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
打好藏粮于地“组合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国家在我省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不可逾越的耕地保护红线。我们要把其打造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基地,确保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善,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
唱响藏粮于技“交响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省不仅是种业大省,也是育种、产种、用种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种业稳定发展的重任。要持续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良种繁育体系提升和龙头种企培育“四大工程”,加快我省南繁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打造现代种业强省。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根本保障,切实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快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农业高质量发展,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子,加快“国人餐桌”向“世人厨房”迈进。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壮大花生产业、做优果蔬产业、做强食用菌产业、提升中药材产业、做精茶产业。培育农业发展全产业链,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高质量乡村富民经济。发展粮食高精深加工及相关产业链,培育以粮食、食用油、饲料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經济。发展生态康养、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乡村美丽经济。以智能农机、滴灌设施、信息装备等为重点,培育农机装备产业经济。以综合农事服务、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培育农业综合服务经济。
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依托洛阳智能农机装备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发挥漯河食品产业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和贸易平台。以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建设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智能化园区。以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格局。利用河南工业大学在全国粮食学科的科研优势,打造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胜利后,开启乡村振兴发展阶段,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体制机制,分层分类帮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产业,帮助他们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行常态化帮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等后续扶持。
把发展作为根本。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要加大集中支持扶持力度,统筹谋划发展思路,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城以下布局,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巩固脱贫成果评估为契机,扎实开展“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持续查缺补漏,深入解决存在问题,着力消除隐患,拓展增收致富渠道,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近年来,我省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划定村庄建设边界,从严把控乡村规划水平和质量。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切实把“老家河南”的乡愁和文韵留在乡村。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交通、供水服务、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物流服务等建设一体化,加快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解决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注重遵循规律、常态长效,创新垃圾污水处理、改水改厕等模式,确保有效果、用得起、可持续。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拓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孝善文化,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不良风气治理力度,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建设文明乡村。
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延长的政策衔接,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合作和联合,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提高抗风险能力。
拓宽乡村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年轻人到农村就业创业。引导鼓励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水平。
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制度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和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及专班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健全考核督查机制。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基层减负机制,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法治乡村建设。
建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探索省市县三级机关干部下沉乡村制度,完善干部“蹲苗育苗”计划。坚持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畅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使用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