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扶贫办
谷子是山西重要的旱地农作物。在干旱地区种植,由于仅依靠自然降水,产量偏低;在半干旱地区种植,虽然下小雨机会较多,可大多雨水白白蒸发,所以谷子的产量也难以提升。
提高小雨利用率,对旱作农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姚建民发明了“新型渗水地膜和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利用该地膜,可给农作物增加有效天然降水,使谷子等作物根系更发达,生长更旺盛。同时,解决了普通地膜由于不透气,夏季易产生高温危害和厌氧有害菌弊端。
他还开发出“新型铺膜播种机等系列产品和配套的波浪形覆盖旱作高产技术”,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贫困片区进行推广,在300余万亩旱田农业产业扶贫工程中得到应用,实现增产50%以上,大大促进了贫困地区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精心研究,发明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
姚建民高中毕业后,当过3年半地地道道的农民。1982年,他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踏上了不断探索旱作农业发展的科技征途。
他常年奔波在农业第一线,15年间走遍了山西省各县(市、区)的山山水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发现,半干旱区的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高达72%,而小雨资源的增产潜力相当于两次以上的灌溉水!他清楚地意识到其蕴含的珍贵意义。如果能将分散的小雨资源集中起来,转化为灌溉用水,农业大增产、农民大增收的盛景指日可待!他潜心钻研,终于发明出可以高效利用小雨资源的渗水地膜,并亲自设计了配套的播种机和波浪形覆盖旱作高产技术模式。
姚建民边示范边完善技术,同时择地建立示范点。到2015年,在山西省吕梁山和太行山贫困片区成功建起多个旱作高产示范点。2015年5月10日,山阴县山区的吴马营乡试验示范区气温骤然下降,发生了零下4摄氏度重霜冻,4月出土的谷苗全部冻死!当天深夜,姚建民接到该县农委主任的来电反映,着实吓了一跳,于凌晨4点出发,驱车3个半小时赶到试验示范地,看到许多农民都蹲在田间地头盯着死去的谷苗发愁。这时,农民们听说专家来了,都一窝蜂地涌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向他询问,还有人埋怨技术不成熟,谷苗死了应该获得赔偿。场面一时乱了起来。姚建民稳了稳情绪,亲自巡查了数十亩农田,又挨个剖开苗孔细细查看,发现每穴下种的10多粒种子中,仅有浅种在地表的少量种子出苗,土壤中还有大量种子正在发芽未遭受冻害。因此,他根据专业知识得出影响不大的结论。他把这调查结论告诉大家,农民们将信将疑,暂时化解了内心的担忧。果然,重霜冻过后不久,深埋的种子便陆续出苗,农民们这才把心放进肚子里。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便获得丰产丰收的好结果。秋后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谷子达到900斤,比使用传统种植技术的谷子地增产整整一倍。姚建民及时总结,得出一项渗水地膜穴播旱作高产技术在冷凉半干旱区保全苗的关键技术。
渗水地膜旱作生产示范取得成功,入选省内脱贫攻坚关键技术。2016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姚建民就渗水地膜旱作增产技术促进产业扶贫进行专题汇报发言,得到山西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之后,在省政府领导的倡导和推动下,开启了“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示范”发展山西特色杂粮助力脱贫攻坚项目工程。姚建民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使3.5万亩渗水地膜谷子扶贫示范推广工作大获成功。
及时推广,创建旱作扶贫新模式
传统种植中,谷子种植在高温高湿、土地肥沃、郁闭度高的低海拔地区,易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产量低且品质差。渗水地膜旱作技术可以帮助其克服短板,高效利用小雨量无效降水资源,可达到空气干燥而根部湿润的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地温、提高肥料利用率,将物质特点变成优势资源,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形成良好的技術扶贫模式。
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是一项多学科、高集成的创新成果,涵盖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还形成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铺膜播种一次完成,作业效率大幅提高,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指导、示范。
首先,姚建民扎根贫困山区,将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户。试验地点选定在地处贫困山区的山西池县长畛乡红崖子村。该村海拔1400米,距县城70余公里,气候干旱冷凉,人均耕地多达15亩。除去外出人口,农户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左右,多数耕地实行休闲轮荒耕作制,非常利于开展试验研究。在这里,姚建民与当地农机户密切对接,进行试验的同时也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对样机结构的改造部分就达30多个部件,占部件总量的1/3。同时,姚建民将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小粒子种子分种器”作为公益性专利,在培训讲课中传授给农户,并教给农户如何就地取材制作分种器等。
2012年后,红崖子村示范田面积超过1000亩,2013年红崖子村渗水地膜谷子亩产1200斤,谷子市场价格3.2元/斤,每亩地纯收入超过3000元,1000多亩谷子收入超过300万元,户均存款超过10万元,实现了全村脱贫,走向了富裕道路。2015年大旱,4月至8月降水仅120毫米,比往年同期减少一半以上。红崖子村周边村的谷子亩产仅400多斤,但示范区中的渗水地膜谷子,经省内外专家联合测定,亩产超过1200斤。
2014年,山阴县组织种粮大户分3批赴神池县红崖子村参观学习,引进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同年冬季开始培训,2015年便成功示范渗水地膜穴播优质谷晋谷21号1.1万亩,取得平均亩产800斤,部分亩产达到千斤的亮眼成绩。由此,山阴县大力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使得耕种面积不断增大,由2016年2万亩、2017年4万亩到2018年6万亩、2019年8万亩,发展出了雁门香、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等知名山西小米品牌,为2018年山阴县脱贫摘帽作出贡献,得到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户的普遍认可。
其次,姚建民由点到面,全力投入到全省脱贫工作中。2017年,由山西省农业厅牵头,省扶贫办、省农机局和省农科院共同组织实施渗水地膜谷子高产扶贫工程,覆盖范围涉及20多个县50万亩耕地。姚建民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从北到南跑遍了示范区的村村寨寨,对接每个农机手进行技术指导,工作非常繁忙。每天要跑1至2个县的数个村庄,一日行程常达数百公里。有时,还会一日千里地跑两省三县,还要连夜行路赶培训。几年里,姚建民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努力工作,累计行程12万公里。这期间,他们经历过山地道路泥泞滞车、车辆被撞、雪地下山刹车失灵、山区深夜迷路、山地陡坡急弯困车、调试机器滑坡等各种危险。行程虽然艰苦,但都抵不过亲眼见证一处处丰产丰收的喜悦。
在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向农户传授技术的同时,他也着力创建技术服务组织模式,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手。一是创建农机技术服务组织模式。他与播种机企业对接,以传帮带的方式,为农机企业培训了一大批能够在田间实战的技术能手,在每年播种季节,这些技术能手就会服务于每台播种机的购买户。播种机厂为此还专门租赁土地,让每个购机者在工厂门口先实际操作培训,在播种季节再派技术人员分片巡回指导。二是创建科研技术团队服务地方扶贫工程。以谷子为主的特色杂粮发展是长城沿线三大贫困片区的主要农业扶贫项目。他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选择科研骨干,组建“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创新团队”。在国家项目的资助下,该团队在渗水地膜、专用播种机以及配套的旱作栽培技术等方面持续攻关研究,并对接各地各级政府的杂粮扶贫项目,进行种植方案设计、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脚踏实地,取得科技扶贫真实效
2019年,渗水地膜谷子在长城沿线半干旱区继续推进,种植面积扩大到120万亩。2019年6月23日凌晨,姚建民带领团队赶往350公里以外的佳县山区通镇村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示范点。由于道路崎岖,下午2点40分才抵达,在田间取样时他血糖低的老毛病又犯了,头晕目眩,一个踉跄杵在铁锹把上。他在原地静静地站着,等眼前不再发黑后,硬是靠生吃酸树叶缓了过来,又返身继续投入工作。
姚建民在伏身科技扶贫工作的同时,在新技术研究方面也从未停下脚步。201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PPC树脂合成示范生产与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产品研发”,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主持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研制”子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生产出力学性能达标和耐候性适中的薄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产品。该产品每亩投资成本110元左右,比市场上的生物降解地膜亩投资成本降低一半以上。2019年,该产品在山西、陕西、宁夏、天津、辽宁、吉林等地进行了7000多亩试验示范,效果理想,2020年又推广3万余亩。他还在继续攻关,力争在3年内将每亩投资成本从110元降低到80元左右。
姚建民认为,在长城沿線半干旱贫困区发展旱作农业,需要“未雨绸缪”应对大旱,从农艺技术上有新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科技脱贫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又做了5件大事:一是2019年在偏关县楼沟乡柏咀村搞了千亩渗水地膜秋覆盖。2020年恰逢春季大旱,由于渗水地膜秋覆盖保水好,春季土壤墒情好,出苗很好,得到柏咀村全村人一致称赞。二是提出早播观点并进行了早播示范。在山阴县合盛堡乡东双山村开播渗水地膜谷子,千亩谷子比当地早播20天,利用底墒水好的优势抵御了严重春旱,利用宽幅度渗水地膜波浪式覆盖的优点抵御了晚霜冻害,出苗生长良好,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也得到省农业农村厅等领导的重视,为发展旱作农业开拓了技术新路。三是及时把渗水地膜谷子早播技术推广到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同心县、西吉县等10多个县区,20多万亩渗水地膜谷子糜子由于早播,出苗很好,度过了春夏连旱,安全进入7月份的雨季,为六盘山贫困区的脱贫攻坚作出贡献。四是针对榆林市2020年遇到的严重春夏连旱,提出波浪形覆盖渗水地膜并干播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品种等种植方案,保证了实施田亩普遍出苗良好,将旱灾受损程度降到最低。五是为从根本上解决长城沿线春旱致贫问题,创新提出建立“秋雨春用,春雨全用”的“覆膜冬播”种植制度,并积极提出覆盖种植模式、种子越冬处理、品种筛选、生育管理等一整套科学技术方案,经过缜密的科学设计和科学实验,在延长种子休眠期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覆膜冬播”种植制度方案得到陕西、宁夏、山西有关厅和市、县的重视,已获立项支持,并做出实施计划。
[转自《脱贫攻坚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先进个人事迹(20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