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写作之探寻古迹

2022-06-17 17:02周灵芝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晋祠高安古迹

周灵芝

壮美塞北,秀丽江南;三山五岳,江河湖海;楼台馆舍,庙寺庵堂……悠久的华夏历史,在古人留下的一砖一瓦里述说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

阅读梁衡的《晋祠》,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跟着作者的脚步,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而覃黎露同学的《足至远安,心向远方》则向我们讲述了高安楼的历史,同样使人流连忘返。

左读经典

晋 祠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梁衡,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赏读

梁衡以优美隽永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有着千年历史的晋祠的风采。作者先提笔介绍晋祠的优美风景,继而带入晋祠的历史渊源,让这座古迹一下子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结构上,作者先从“自然三美”写起,层层递进,顺势转入写历史文物之美,写古建筑“三绝”。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或拟人比喻,或以点带面,用词典雅精巧,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将晋祠的独特魅力呈现在我们眼前。

写作借鉴

写名胜古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古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让读者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继而细细描绘古迹风貌。

描写古迹时要注意抓住其特征,或妙用修辞,或使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过程中要有详有略,无需面面俱到。同时,古迹的描写不能停留在对单纯的古迹外在特征的刻画上,而要既有对客观物的描绘,又有主观情的传递,这样,对古迹的探寻才会意义深远。

右写作文

足至远安,心向远方

◎覃黎露

一角飞檐,青砖黛瓦,俨然徽派风格的代表——高安楼。

高安楼原名太师楼,由清朝重臣汪由敦所建,2015年因文物异地保护从安徽黄山迁至湖北远安,按1∶1的比例复建于花林寺镇金家湾三峡灵芝谷内,继续叙说它三百余年的传奇。

高安楼主楼为五进天井格局,辅以厢房三十余间,是我国单体最大徽派古建筑。整个建筑细节处处匠心独运,飞阁流丹,雕梁画栋,精美大气。

身着汉服,立于门前。昔日古朴纯真、厚重深远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石一木都在诉说着三百年前的旧事遗梦。

入门便是敞亮的天井,阳光在此肆意铺开,墙角的青苔注视着百年光影。目光越过天井,正堂之上最显眼的是孔子肖像,下置香炉、蒲团。古风古韵,令人肃容,百年前儒士的身影在我眼前浮现,那时,他们是否也在这一方屋檐下、在孔子肖像前学礼?两掌相叠,躬身前送,便是揖。这一揖,饱含着秦汉节义,魏晋风雅,唐宋诗韵……不禁惊于古人之智,如何将这许许多多的情态、境界融于礼节中。余光望向画中的孔子,近观,其笑容恬淡而不放纵,身躯微躬而不折腰,双手轻举而不窘迫。这一切,都让我想到两个字:“中庸”。

楼中的每件物品仿佛都偱一个“中”字。跨入下一个房间,处处是传统的中国元素,青石地面,上置屏风,绘草木虫鱼之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幅幅画就像一个个音符,拥有自己的情感,但又不超脱于曲谱外,独特与统一完美结合,奏出华美的乐章。屏风倚一乌木梁柱,柱上挂对联一副,上书“墙缩一尺让与人行,屋置一座留与客歇”,智慧包容尽显其中。抬眼望向屋顶,浮雕均为橙黄嵌入墨色的形式。黑与黄,两种反差色,竟在无形中被均衡。装饰内涵丰富,又合而为一。这种包容,恰到好处;这种博大,毫不含糊。这,就是中庸的“中”。

单是色彩的搭配已如此精美,更遑论那栩栩如生的浮雕纹样,或是慈眉善目的老者,或是三两嬉戏打闹的孩童,或是天边随风摆动的纸鸢……百余年前的情状在眼前一一呈现,只觉心境倏地澄澈空明起来。

不学礼,无以立。既然要入古楼,必习古礼。门前击鼓三声,鸣志,鸣愿,鸣远。鼓声振耳,气势恢宏的高安楼再次被点燃,被唤醒。“着我汉家之裳,兴我礼仪之邦……”,一群广袖翩翩、善舞善乐的人,随“呦呦鹿鸣,食野之萍”的乐声翩翩起舞,还有人随急促的鼓点挥舞刀枪棍棒,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还有征战沙场时的英姿飒爽,无不展示了君子淡如雅兰、灼如烈酒的品质。

“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不能颠倒……”礼仪老师一边指着身上的汉服,一边教授着服饰礼仪。一件青白色袄上,几只傲气的凤扑着双翅直冲云霄,藏青色的马面裙上飞着几只淡黄色的雏鸟,伴着无数落叶扶摇而上……一针一线、一花一草,皆蕴藏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始终贯串着融合与传承。我的心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宽容且平和,恬淡且宁静。

凭栏远眺,梧桐茂密,郁郁葱葱,青山依旧。

(湖北宜昌市第十九中学)

点评

小作者的目光由远及近,细腻地描绘了高安楼的层次和细节。但小作者没有将笔端停留在对古建筑的描绘上,而是从中领悟到楼阁建筑里蕴含的中华文化,描写细腻,立意高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31FCA1A4-F4AE-487D-AA3D-F39C7F92E645

猜你喜欢
晋祠高安古迹
古迹“开发”之忧
卢诺冰剪纸作品选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研究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京都古迹
晋祠周柏
探秘吴哥古迹
凤凰涅槃 再续辉煌——高安城乡广播“响起来”的做法与思考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