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逻辑、问题与策略

2022-06-16 00:59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建设

王 震

(宁波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价值观涵化过程中,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实施上面临着不少亟待化解的难题和挑战,“弱化、泛化、散化、虚化和简化”[1]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逻辑分析入手,在梳理其现实问题、透析其生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对应性建设策略,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1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三重逻辑

首先是推进思政教学涵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想理论既抽象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得以检验才能真正说服人、打动人,推动人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由人们主观认知而定,而是由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寓思想政治理论之“教”于大学生社会之“行”的教学过程、方法和模式。[3]它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参与,引导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反思和实践,推动学生从浅层的“知”到深刻的“感”和“悟”,最终到自觉的“行”,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实现精神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推动学生从“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的渐进式转变,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和涵化育人理念。

其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1)面向区域上的特定性,即主要培养服务于院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2)突出实践应用性,即相对于综合性、研究型院校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具有动手能力更强、适应能力更快、创新意识更强烈的特点。 (3)素养综合性,即相对于专科生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具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综合素质好。[4]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和遵循这一育人规律,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协同构建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最后是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05 方案”实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方向,即“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 为此,中办、国办、教育部连续下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8)、《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等多项文件,均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明确要求。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本科院校要从现有思政课学分中划出2 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开启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之路。

2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与生成机制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明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6]的要求以来,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但并未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和具体要求,既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灵活实施留出了政策空间,也引发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知理念存有偏差

一是“思政教学即思政理论教学”认知误区,即将课堂思政理论灌输看作思政课教学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忽视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属性。 在此认知误导下,必然形成“重思政课堂理论教学,轻思政课下实践教学”的结果。二是“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理念惯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长期“边缘化”的表现和结果。 思政课教学成果产出“是一个漫长过程,并且更多是以一种‘附加值’的形式出现,并不直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7],导致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意愿一直不强。 尽管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政课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这种理念惯性依然存在。 如同样是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在专业课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不遗余力,而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基地建设则鲜有投入。 三是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误区引发畏难心理。 如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偏狭地理解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场”、班级同学统一进行、在校外开展等等。 在该认知的误导下,考虑到教学实施的高成本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态度消极。

2.2 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尽管教育部等部委已下发了一系列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文件,也对具体学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主要还处于原则层面,特别是具体实施管理还缺乏系统性配套政策和指导。 同时,作为一项新事物,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尚未形成被普遍认同的成熟建设模式。 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建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制,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实施与管理、资源条件保障、教学考核评价等重要内容又缺乏完整细致的制度设计。 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并未制定与理论教学相协同的规范性教学大纲,没有真正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规划之中,背离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强调内部关系规律即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又强调外部关系规律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8],教学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

2.3 运行机制尚待完善

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机制问题。 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繁多,长期以来课时一直十分紧张;而实践教学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的高时间成本势必挤压本已十分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二是课下实践教学实施的激励机制问题。 从实施空间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其中,课外实践教学又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观察、组织协同、社会适应等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9]显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实践教学目标。 但由于课堂实践教学更便于组织开展,且时间和精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绝对主体,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开展数量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实施存在时间冲突问题。 与专业课实践不同,思政课目前普遍未设置明确的实践教学时间点。 校外实践教学往往以半天甚至一天为单位,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势必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正常学习。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质化问题。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此外,一些大学生还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文化公益活动。 这些活动不少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同质,不仅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也减损了其教学意义。五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班级规模的矛盾。受师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班化率居高不下,动辄百名左右学生规模的班级情况下,实践教学即便开展也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2.4 资源基础较为薄弱

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一支规模合理、能力匹配的师资队伍是思政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 在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明确“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后,各高校均加强了思政师资引进力度。 受制于院校层次、发展空间、地理区位等要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引入上长期处于相对弱势,缺口较大,导致思政课教师普遍课时多、教学强度大,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二是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也没有受到必要的培训。 尽管一些教师已经尝试开展“实践教学”,但因缺乏科学设计,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积极性不大,难以真正产生教学实效。 三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教学基地是思政课课下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性资源。 从现实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1)总量不足,没有或只有少量实践教学基地。 2)使用不足,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合作机制,“挂牌式”、“形式化”基地较多,合作也不稳定。 3)互补性不强。 一些基地性质相近,重复建设,基地主题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不对称。四是实践教学教材缺失。目前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著作不少,但还没有面向实践教学的规划教材,导致教学无据可依。 五是建设经费保障不力,不论是基地建设投入还是课下实践活动必要的活动经费都缺乏投入。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全要素建设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认知理念、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技术路线图

3.1 确立科学的认知理念

一是科学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不是单一的职业技能性人才,而是同时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高层次人才,思政课教学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性是思政课的重要属性,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契合“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具有发现、分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非仅仅具有动手能力”[10]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素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二是科学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在主体关系上,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只要能够达到必要指导效果,“教师在场”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组织形式上,既可由教师统一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也可由学生以个体或团体形式自行实施。 在教学空间上,实践教学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在校内和校外进行。

3.2 加强教学顶层设计

首先,要严格遵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将“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11]的要求落到实处。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明确要求。 学校党委书记应把实践教学作为学校党委思政课专题研究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按照“大思政”理念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全局进行总体规划。 其次,要尽快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组织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涉及多项事务,为此应尽快建构由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牵头,学校宣传、学工、财务、人事、后勤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组织体系。 三是制定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配套制度。 首要的是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制定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要求,合理划分课堂、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比重。 其次应参考专业课实践教学实施经验,结合思政课课程和教学特点,制定标准化教学组织、实施流程、学生管理、评价考核、经费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法可依,规范开展。

3.3 优化教学运行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问题是多要素叠加影响的结果,应坚持整体性视角进行优化治理。 首先是建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协同机制。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12]因此,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课时量要有充分保障,实践教学应尽量安排在课下实施,并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文化社团活动相融合,实行分散性与集中性相结合。 其优势在于:1)打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团学社活动的关系,在空间上将课堂、校园、校外结合起来,在时间上将课上、课下、周末、寒暑假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解决了实践教学所需的时间问题,减轻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课时的挤压。 3)避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质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 4)化解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时间冲突问题。其次是加强课下实践教学实施激励机制建设。在学生层面,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结合学科、专业、兴趣、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的个性化、自主性实践教学,遴选优秀项目培育参加“互联网+”红色赛道等大学生科创项目,参与教师相关科研,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契合了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在教师层面,给予思政课实践教学合理工作量,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最后是加快推进小班化教学,增加课堂实践教学学生覆盖面和校外实践教学可行性,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3.4 不断充实教学资源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着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逐步推进。 一是要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才引进政策,增强政策竞争力,提高人才吸引力,努力争取按照“1:350 师生比”标准充实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有效缓解“师资荒”。 同时要合理扩大思政课实践指导教师范围,引入一批具有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校外师资、校内学生工作人员和课程思政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 二是分类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特别是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以集训轮训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专题培训、学习调研、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综合素养和实施能力。 三是加快建构主题多样、合作稳定、数量充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明确具体基地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场地、人员要求。 从运行成本考虑,应坚持校内与校外基地建设相结合,短距离与长距离基地相结合。 四是设置思政实践教学生均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4 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思政教学涵化育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认知理念、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确立科学的认知理念,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环境和基础,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