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2022-06-16 00:59李柯陈小亮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礼堂文化产业活动

李柯, 陈小亮

(宁波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其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宁波,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无疑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了更好地了解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时发现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组织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本调查按照文化开发的类型,即山水文化型、历史文化型、民俗文化型和产业文化型,对村落进行抽样,选取海曙区章水镇李家坑村(以大溪坑等青山绿水资源著称)、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拥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美誉)、奉化市尚田镇苕霅村(以奉化布龙非遗为其特色)和鄞州区东钱湖镇韩岭村(东钱湖南岸旅游集散地)分别作为山水文化型、历史文化型、民俗文化型和产业文化型村落代表。 一方面通过实地走访和村委访谈,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另一方面通过对村民发放问卷,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满意度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帮助开展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乡村文化建设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文化服务体系和空间建构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为目标,开展空间、产业、设施、教育等多角度、立体化的乡村文化形式建设[1],主要包括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空间建设与管理、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文化产业挖掘与发展四个方面内容。

1 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1.1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主要包括物质遗产修缮保护、村史修订和非遗传承等方面内容。 在物质遗产修缮保护方面,李家坑村和走马塘村较为突出。 李家坑村由大溪坑半括号溪水环绕,青山绿水,自然资源极佳。 建于清朝中晚期和民国初期的规整院落是其最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在四明山区中建筑最精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2]走马塘村最具特色的是其历史文化资源,北宋至清朝,走马塘出了76 个进士,被宁波市原书记巴音朝鲁题名为中国第一进士村。[3]在村史修订方面,走马塘和李家坑分别于2014 年和2018 年修订村志,四村已出版《宁波传统古村落·李家坑村》《宁波传统古村落·走马塘村》《宁波传统古村落·苕霅村》和《钱湖古村——韩岭市》书籍。 在非遗传承方面,以苕霅村为代表的奉化布龙于2005年被浙江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内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行国和市级传承人陈亮亮。[4]2017 年苕霅村建成龙舞基地,专门用于舞龙队训练,以及制作、传承布龙非遗技艺。

1.2 文化空间建设与管理

乡村文化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文化空间,室内文化空间主要指乡村文化礼堂,室外文化空间包括文化公园、健身场地、群众体育活动设施等空间。 从室外文化空间看,四村都建有公园、广场,但普遍存在面积不大,设施不全的情况。相较而言,走马塘古村荷花池广场面积较大,可举办大型活动。从室内文化空间看,四村的文化礼堂建设都较完善,但从使用情况看,平时大多是闲置和关门状态。 李家坑村文化礼堂有两层,一层村史馆;二层可办酒席、开会、举办民俗活动。 走马塘村文化礼堂设在新村和古村两处,古村文化礼堂设在村口,主要对游客开放,介绍走马塘作为第一进士村的历史文化。 新村文化礼堂面积较大,有两层,但因与古村距离较远,古村村民去新村文化礼堂不够便利。 韩岭村文化礼堂设在韩岭村村委内,只有一层,展示韩岭古街古宅原貌和民俗。 苕霅村的文化礼堂和老年协会合并在一块,有两层楼。村史馆展板搬迁至龙舞基地后,还未及时展示。文化礼堂的管理,四村均未设专职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员。

1.3 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

如同文化礼堂未设专职管理人员,四个村也都未设专职文化建设人员,一般都是由书记或副书记,或者其他村委干部兼职。四个村也都没有文化站,文化活动在四个村的组织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活动较多的是走马塘村,多时每礼拜一次。 一般小的活动由妇联主席策划,如在荷花池广场举办立夏、端午等民俗体验性活动,在文化礼堂开展暑期儿童公益箜篌培训活动和妇女编织、烘焙等活动。 大型活动有2017 年由乡贤策划的荷花池实景晚会,吸引了万人参加。 2020 年村委引进第三方市场化管理,在古村已成功举办了两场斯巴达国际勇士赛,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同台竞技。

其他三个村的文化活动不多,大部分是志愿者活动。 李家坑村在海曙区有结对志愿者团队,提供每月一次的便民服务。给老年人理发洗头、洗脚、量血压,帮助残疾人打扫卫生等。韩岭村组织志愿者队和田螺姑娘巡湖队,清理老街和东钱湖垃圾,保证卫生安全出行。 苕霅村的奉化布龙舞龙队有十几人,除了教练是奉化布龙国家级传承人,其他都是村里的青壮年,坚持了七八年,一年比赛十几次,斩获大大小小奖项无数。

1.4 文化产业挖掘与发展

乡村文化产业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现代科技、运营、管理为手段,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中潜藏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换的现代产业运作形式[5]。 从四个村的走访情况看,他们都或多或少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相对较为成熟的是韩岭村。韩岭村作为东钱湖南岸集散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 年搞开发,通过政府出资和企业商业经营模式,土地征用,一半居民住宅拆迁,改造老街和水街,2012 年建设,2019 年完成韩岭一期工程。 陆书记介绍,水街和老街都是政府和企业开发,品牌店经营模式,村民可以做小生意、卖土特产。 下一步村委考虑更多的是村集体怎么创收(如经营酒店等),规划开发韩岭村的旅游线路,开发和展示韩岭村人文资源。

相对于韩岭乡村旅游的旺盛人气和浓厚商业气息,同是3A 级旅游村的李家坑村和走马塘村,就显得冷清得多,因而相对来说古风犹存。 李家坑村,原来倚仗大溪坑漂流,带动民宿餐饮经济和村民致富,近两年因饮用水环保和疫情问题,一直处于关停状态。 村内现有5 家农家乐和6 家民宿,虽是旅游旺季,但游人不多,三三两两。 据李副书记介绍,村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最缺的是人才,把特色的农产品如蕃薯枣子做电商推广,把李家坑的历史底蕴如四合院、通转等通过文化创意直观呈现,举办音乐节、烧烤节等创意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扩大影响力。 其次是土地资源不足,交通不便,这些都是李家坑发展旅游业的瓶颈。 与城市接壤的走马塘,不存在李家坑的交通和人才问题,但是还未形成旅游业态。 据汪书记介绍,现在走马塘不收门票,餐饮和住宿都没有,游客最多停留半天时间。 而且农旅和文旅产品都没跟上,现村委正在与高校及公司合作,设计走马塘文旅产品,如包包、钥匙扣、明信片等,充分挖掘76个进士和百年中医诊所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开发研学活动。

与前面三个村相比,苕霅村的乡村文化产业还未起步。 奉化布龙的制作、销售虽有六七十万年收入,但仅限于单个传承人家庭,无法带动全村村民致富,村里舞龙队的比赛训练也只限于十来个人,也只有在比赛前一个月集训,白天在城里打工晚上回村里训练。 毛书记希望,制作、陈列、培训一条龙服务的龙舞基地的建成,能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和全体村民致富。

2 乡村文化建设满意度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集中在苕霅村、李家坑村、走马塘村、韩岭村四个村。 采取现场采访村民形式,回收有效问卷405 份,其中苕霅村100 份,李家坑村102 份,走马塘村101 份,韩岭村102 份,利用SPSS 软件对汇总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0.86%,男性占49.14%。 本村人占81.23%,外地人占18.77%。 年龄段情况,60岁以上占42.72%,居最多,其次是36~60 岁占35.06%,19~35 岁占17.78%,18 岁以下最少,占4.4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6.67%,居最多。其次是高中、职中或中专,占18.27%。大学学历最少,占15.06%。 研究生学历无。 职业情况,农民居最多,占35.06%。 其次是个体经营户,占24.69%。 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人员,分别占14.57%和10.62%。学生和企业人员较少,分别占6.91%和2.72%。 还有5.43%为其他职业。

以上数据表明,本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外来人口少,中老年人居多。60 岁以上有四成多,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占比大。 职业以农民和个体经营户为主,基本符合四村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满意度

对本村文化资源的保护情况,调查对象中,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47.16%和38.27%,一般和不满意,分别占13.58%和0.99%。

对于本村在文化建设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多选),调查对象中,基本没有问题,占41.48%,居最多。其次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分别占34.32%和24.20%。再次是开发方式不够合理和村民生活没有得到实际性改变,分别占11.36%和11.11%。 最后是形象工程严重和开发过程中没有保护文化古迹,分别占7.65%和1.73%。

综上,调查对象对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满意度较高,对建设开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上。

2.2.2 室外文化空间与文化礼堂的满意度

去公园广场、健身场地的频率,调查对象中,基本不去,占49.14%,居最多。 其次是每周1 次、2~3次和3 次以上,占比相差不大,分别是19.51%、11.60%和19.75%。 韩岭村与其他三个村数据差别较大,基本不去占比最高,接近七成。 而对于公园广场、健身场地面积、卫生、使用功能的满意程度,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37.78%和37.28%。一般和不满意,分别占21.98%和2.96%。 关于公园广场、健身场地存在的问题(多选),选择没问题的占49.38%,居最多。 其次是绿化面积不足和布局不够合理,分别占30.62%和26.17%。 最后是不够卫生美观和商业化程度过高,分别占9.14%和4.44%。 以上情况说明,虽然七成以上受访者对本村室外文化空间持满意态度,但使用率偏低,同时存在面积小、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关于村民去文化礼堂的频率,调查结果为:基本不去,占56.79%;每周1 次、2~3 次和3 次以上,分别占21.48%、11.11%和10.62%。 各村文化礼堂使用频率也存在差异。 四村中,韩岭村使用频率最低,八成多人基本不去。 这与其文化礼堂面积小只供观瞻,和设在村委内部不方便进出有关。

调查对象中,去文化礼堂的目的(多选),闲逛、参观居多,占82.96%;开会和红白喜事,分别占13.09%和11.11%;去棋牌室占1.73%,去图书室占2.47%。 满意度上,对文化礼堂的面积、卫生、使用功能方面,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37.78%和36.54%;一般和不满意,分别占22.96%和2.72%。 不满意这部分数据主要来自走马塘村民,与走马塘文化礼堂设在新村,古村村民使用不便有关。 对于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多选),认为基本没有问题,占51.11%,居最多;其次是面积不足、使用功能单一和布局不够合理,分别占30.86%、20.74%和14.32%;认为不够卫生美观,管理存在问题,只占3.95%。

以上说明,七成以上调查对象对文化礼堂持满意态度,但使用率不高,文化礼堂存在面积不足、使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2.2.3 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

调查对象中,选择丰富文化的方式(多选),选取逛公园、看书下棋、看电影、参加民俗节庆活动和跳广场舞,占比依次为34.32%、29.63%、22.72%、21.48%和10.86%,此外,还有30.37%的人选取其他休闲活动如打牌、遛狗等。 对于村里举办的活动能否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调查对象中,表示很满足和满足的,分别占55.80%和39.26%。只有4.94%的人表示不满足,不满足主要来自韩岭村数据。四村中,韩岭村选择参加民俗活动的人数相对其他村少得多,对举办文化活动不满足的占比,也稍稍偏高,接近两成。

以上情况说明,受访者文化休闲生活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仍存在民俗活动举办少的情况。

2.2.4 文化产业发展满意度

对于本村文化产业开发力度,调查对象中,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49.63%和35.8%。 只有14.57%的人表示一般,无人不满意。 关于受访者从事的乡村文化项目(多选),除40.49%表示没有从事相关文化项目外, 居最多的是特色农产品种植, 占24.44%。 其次是特色民俗、 农家乐经济、 旅游业, 分别占15.31%、14.81%和14.57%。 再次是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及产品销售和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 分别占8.64%和4.44%。网络文化IP 打造最少,只占0.49%。对于本村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多选),如表1所示,除28.64%的人认为基本没有问题外,选择地方偏僻,交通设施不便的占47.16%;而选择缺乏技术人才和开发模式陈旧,分别占26.42%和20.74%。 再次是村民接受程度低和资金不足,分别占16.30%和15.31%。 只有2.72%的村民认为政府不支持。

表1 本村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以上说明,虽有四成村民没有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大部分村民对于本村文化产业开发普遍持支持和乐观态度。 对于文化产业开发的问题,相对集中于交通不便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上。

3 问题与对策

综上所述,通过对宁波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管理制度和人才建设上,缺乏乡村文化站等文化阵地,缺乏专职文化建设和管理人才。

(2)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上,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的情况。

(3)在文化空间管理与建设上,公园广场和文化礼堂使用率偏低,文化礼堂功能单一。

(4)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方面,存在政策性强、任务色彩重和缺乏新意的问题,未能深入挖掘本村历史和民俗文化,以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5)在文化产业的挖掘与发展上,存在技术人才缺乏和开发模式陈旧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在管理制度和人才建设上,一是设立乡村文化站和成立乡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 如组织走马塘村说事长廊类型的议事活动,并借助网络平台督查,联系村干部和村民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决策透明化。 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和奖励考核机制。 关注本村青少年学习情况,培养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下乡进村,吸纳大学生村官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和管理。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先进村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经验,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并进行定期考核,保持管理班子的先进性。

(2)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注重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统一对文化资源进行信息登记,定期更新资源信息,尊重历史与科学,做好保护修缮工作,进一步完善与文化资源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 另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山水、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完善资源配置。 提升保护基地实际利用率,借助现代化技术,对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提升其时代兼容性。 同时避免商业化元素过多改变原始古朴风貌。 以满足原住民的实际需求为建设开发的主要考量。

(3)在文化空间的管理和建设上,高度重视便民性和功能多样化。 一是在文化空间建设前期统筹规划,考虑周边的文化资源开发线路,结合民意调查,设计文化空间的宏观布局。 可以考虑与周边村落共同组建文化公园和文化礼堂,以扩大其规模和使用功能,从而容纳更多的人使用。 二是在文化礼堂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实行村史馆、棋牌室、图书室开放式管理,通过多组织活动和兴趣课程等方式,吸引村民来文化礼堂参观、闲逛、学习等,充分实现文化礼堂传承历史、教育大众的功能。

(4)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一是在活动内容上,注重文化历史传承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定期组织本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宣传相关活动,如苕霅村龙舞演出,走马塘村进士文化学习等,以传承家风、乡风传统。二是在活动形式方面,可以更加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的理论讲座形式。可联合周边村落举办文化活动,或者积极对接外界资源如旅游公司进行活动策划。 多开展参与性活动、沉浸式体验性活动等。

(5)在文化产业的挖掘与发展上,一是可与高校和企业在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实践、实习等合作形式,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中去,以解决乡村的技术人才短板。二是全面多样地开发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摆脱传统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可结对高校和旅游公司开发文旅、乡旅产品,打造研学基地,充分利用和把握政府发展方针战略,发展乡村经济,以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4 结语

本文按照文化开发的类型,选取宁波市四个传统村落,即李家坑村、走马塘村、苕霅村、韩岭村,分别作为山水文化型、历史文化型、民俗文化型和产业文化型村落代表。 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空间的建设与管理、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文化产业的挖掘与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和村民满意度调查,发现乡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空间和文化设施使用率低、文化产业开发缺乏技术人才和开发模式陈旧等问题,提出设立乡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文化建设和文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实行文化礼堂开放式管理、结对高校和旅游公司开发文旅乡旅产品和策划民俗文化活动等举措,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振兴乡村。 我们的结论和建议只建立在四个抽样的乡村调查基础上,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无法以偏概全,宁波市有2 519 个乡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不尽相同,如需要更全面、更完整的结论,还应深入更多的乡村进行蹲点和长时段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礼堂文化产业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星云湖水上花海婚庆礼堂建筑及照明设计
The Cultural Highland
Village Gala Shows during Spring Festival in Rui’an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