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2-06-16 11:20:28余正勇陈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山地图谱文献

余正勇,陈兴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山地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旅游方式逐渐成为旅游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1]。18 世纪中后期,西方关于山地的美学观赏价值被挖掘,人们开始寻找景观独特的山地进行户外探险活动。山地旅游最早在欧洲出现,以阿尔卑斯山为主体进行徒步和滑雪旅游,随后在北美扩展,多以度假和探险为主,并逐渐在全世界兴起[2,3]。国内关于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虽然正式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历史典故中有关山岳游历的实践早已有之[4,5]。当前,山地旅游研究已有较为丰富的探索和积累,对其进行回顾梳理、理性审视和反思展望具有重要意义。

山地旅游依托其资源优势常与观光、户外、生态等[6,7]功能旅游类型相关联,研究多围绕某一方面的旅游功能构建、运营管理与影响效应等[8,9]方面进行探讨。自1992 年第一篇关于山地旅游的文章《论我国山区旅游开发问题》刊出以来[10],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已经有了质和量积累。为清晰把握山地旅游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该主题进行综述回顾,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团队。以陆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最早对山岳旅游进行了研究综述,随即又按时间进展将山地旅游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4,5],而以明庆忠为核心的团队归纳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的领域、热点、进展和启示,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建议[1,3,11]。上述文献虽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研究方向,但在技术路径上多采用传统质性归纳方法进行,不可避免的受制于研究者的内在经验和主观判断影响。

有鉴于此,研究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梳理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绘制国内山地旅游知识图谱,不仅有助于系统直观的揭示山地旅游研究进展和热点趋势,也有助于为认识山地旅游研究脉络提供可资参考的对比性成果。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章以CNKI 为数据源,广泛检索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参考以往山地旅游研究的检索词设置[1,3,5],文章以“山地+旅游”“山岳+旅游”“山区+旅游”作为主题词在CNKI 的“期刊”高级检索条件下进行检索,为保证文章质量和确保分析图谱表达的精准性,将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 年5 月1 日。共检索到1 023 条面板数据,对其反复检查、逐条手动筛选剔除会议、书评、公告信息等不符合主题和重复的文章,得到有效样本文献963 篇,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部以Refworks 格式导出进行分析。文献面板数据研究时段为1992 年3 月1 日—2021 年5 月1 日。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作为信息可视化统计工具[12],通过该软件能够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关键词频率、聚类、共/突现等分析、挖掘,并绘制出相关图谱,有助于分析学科前沿趋势和研究热点[13]。该科学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学科领域研究[14,15],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以Citespace5.7.R5W 为分析工具,对山地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和呈现,通过共现图谱依次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等加以分析和呈现,为科学梳理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现状、演化趋势、热点内容等提供借鉴参考。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数量分析

通过面板数据筛选和整理得到有效发文数量(见图1)。基于1992—2021 年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图表的分析,发现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大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根据波动情况分析,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1992—2003 年)、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1 年)、波动发展阶段(2012—2021 年)三个阶段。

图1 1992—2021 年山地旅游研究文献数量Fig.1 Number of published documents o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各阶段研究主题和内容有所差异。具体来看,在初步发展阶段,研究文献零散,相关学者主要探讨了山地旅游环境分析[16]、资源评价[17]、旅游开发与保护[18,19]等初始性话题,并借助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方法以质性分析为主;在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学者们在不断深化山地旅游开发、资源评价及保护议题的同时,逐渐向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社区和体育休闲等[20-22]议题拓展,量化研究方法逐渐增多,产生了较多优质的研究成果;在波动发展阶段,文献以较高数量小幅波动增长,研究视角与方法更加多样,研究内容除了集中在户外体育外,逐渐关注山地旅游影响效应研究,如:社区文化、游客体验、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效应分析[23-25]。

2.2 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对关键词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在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6]。研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频次进行分析找出高频词汇,经突现图谱和时区可视化图谱提取研究热点及研究演变历程,然后综合相关图谱的分析对未来研究进行趋势预测。研究利用关键词共现功能,设定显示节点频次为7 次,借助图谱功能分析山地旅游关键词,发现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Density=0.003 4),并整理了共现频次在前14 位的关键词(见表1)。旅游资源(N=30 次)出现频次最高、出现年份最早,山地旅游、旅游业、山区的频次相同皆为29 次,但出现时间跨度达到14 年。从整体上来看,关键词出现频率不高,说明山地旅游研究内容有待丰富,未来研究具有较大空间。同时,结合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见图2)分析可以发现,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与其三个阶段的研究历程较为吻合。第一阶段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并围绕旅游业、旅游开发、旅游经济和旅游干扰等主题开展;第二阶段在前期基础上逐渐拓展,逐渐出现山地、生态、乡村和体育等旅游业态的关注,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对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第三阶段突现的关键词较少,研究主题主要是围绕前面基础进行深化,比如:基于乡村旅游研究基础上逐渐围绕产业融合、产业发展、经济带动和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研究路径来看,根据关键词关系网络及时区演进图谱分析,国内山地旅游研究呈现出三条研究路径态势,大致包括旅游资源—山地旅游—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三条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各研究路径内容之间并非界界限分明,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织,共同建构和丰富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知识图谱。

表1 1992—2021 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频数分析Tab.1 Analysis of co-occurrence frequency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图2 1992—2021 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可视化知识图谱Fig.2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此外,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主题和内容提炼发现: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个主题,研究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梳理。

图3 1992—2021 年山地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Fig.3 Clustering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in mountain tourism research from 1992 to 2021

2.2.1 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

山地旅游资源分析评估与旅游开发研究具有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关系,即山地旅游开发研究的提前和基础是对资源的认知和分析,继而进行挖掘、利用和保护。而对山地旅游资源的整体梳理和充分把握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旅游开发,该过程也贯穿整个山地旅游研究历程。

在山地旅游资源分析评估方面。相关学者通过对山地旅游的概念定义、探讨了国家公园、高山高原、喀斯特山地、山地草甸等类型的山地资源种类及其特质、并梳理呈现了山地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特点,文献多集中在对武陵山、横断山、川西巴蜀、秦巴山、中西部贫困山区等山地资源的分析和发展研究。随着对山地资源认知的深入,文献开始探讨了山地资源旅游开发的适应性评价和空间承载力等评价,研究方法也由简单的swot 分析、层次分析法等质性分析向AHM 等定量模型方法转变[27],最终形成定性描述评价与多因子定量评价并存的状态,有助于科学的对山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28]、承载力、适宜性[29,30]等进行量化评估,为后期山地旅游的开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山地旅游开发方面。伴随山地资源认识的深入,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日益兴起,此外,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一方面,国内山地旅游研究也呈现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比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等三农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产业推动等政策的出台与鼓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户外体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的兴起。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渴望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逆城市化旅游需求愈发突显,山地旅游市场日益壮大。同时,山地旅游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研究立足不同地理空间山地资源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形式。诸如基于不同的生态环境资本[31]、地域文化资本[32]等针对性探讨了相关的发展路径,和优化策略[33]。其中,以北京山区为主探索提出的“沟域经济”[34]具有明显的地方发展特色,该概念也获得了学界的认同和接受[35]。学者也尝试归纳提出山地旅游发展的规律模式[36],为地方山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然而,山地旅游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要素系统,协同整合多种资源要素的发展也成为学界迫切关注的现实课题[37,38]。

2.2.2 山地旅游影响研究

旅游向来被视为一把双刃剑,山地旅游的发展促进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给地方资源环境、人文习俗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影响。加之山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针对山地旅游结构性影响的探讨伴随整个旅游研究过程(见表2)。在早期,相关影响研究多围绕山地荒漠化、脆弱性[28]、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等旅游干扰[31,32]展开,如:学者李志等发现游客踩踏等旅游干扰是导致土壤渗透能力下降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39]。在后期,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发生了由“物”到“人”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对山地、生态、资源的关注,开始重视在地方社区、乡村、人文方面的旅游干扰。学者明庆忠提出对山地人地关系的协调优化研究奠定了该领域较为系统的研究基础[40]。随后,游客满意度、地方社区参与、社区居民获得感等议题[41-43]相继在文献中出现。在经济影响方面,学界普遍认同旅游开发作为地方发展的途径,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效应,成为我国山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山区和乡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44,45]。学者聚焦经济效应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46],验证了山地旅游的减贫、脱贫效益,肯定了山地旅游作为内生扶贫[47]方式的优势作用,并提炼山地旅游与地方生计资本的协同发展模式[38],为资源丰富却地处偏远的贫困山区的乡村脱贫、富民和振兴[44-47]提供了发展战略、政策和实践路径参考。

表2 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典型文献梳理分析Tab.2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ypical literatures on mountain tourism impact research

2.2.3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山地旅游的最好归宿,也是国内外山地研究持续关注的议题[11]。山地旅游可持续研究大体包括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和山地人地关系系统两方面研究。

在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方面。相关学者围绕山地资源识别与评价、脆弱性与开发适宜性、旅游外在环境干扰等议题的探讨,尝试构建科学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模式和路径。学者李植斌通过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协调度模型的建立,提出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48],为后续研究做了重要的铺垫。基于山地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张百平和罗格平首次提出中山带发展战略[49],建立了“干旱区绿洲-中山立体双带”的发展模式。基于绿色发展导向,不少学者则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遗产保护等视角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山地大多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研究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对景区旅游品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50]。

在山地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研究方面,涌现出“协同发展”“协调度”“耦合机制”等热点关键词,相关议题涉及山地旅游与经济、文化、社区和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明庆忠等认为山地人地关系的重视和优化涉及山地自然条件、系统承载力、生产建设活动、资源管理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山地高梯度效应[40]对其进行研究。面对我国资源环境困局,该团队提出山(区)—(平)原—海(洋)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布局[51],并倡导将其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随后,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地从结构空间视角提出山地旅游“山—镇”双核结构与交通连接度的协调发展,并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良好的耦合性[52]。陈兴则关注山地自身特殊性,认为西部山地旅游应树立“国家公园”理念,并从旅游体验、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三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5]。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更多地关注自然与人文、社会与生态等整体性议题,尝试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53]。

3 结论与启示

近30 年来,山地旅游研究在不断发展、演变与积累中,构建了一个主题丰富、多学科交叉和多视野关切的旅游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综合回顾、理性反思与建构国内山地旅游研究知识图谱具有重要意义。

3.1 结论

(1)国内山地旅游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由最初的零散出现到后期的保持较高数量的持续增长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关注的研究内容和热点议题。但相关主题突现时间较短,研究有待持续深入,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2)山地旅游研究主题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研究热点集中在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山地旅游影响、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三方面。各热点主题下已积累大量优质的研究成果,彼此之间共性与差异并存。

(3)山地资源分析与旅游开发研究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旅游发展类型逐渐向乡村、山地、生态、体育、休闲、滑雪等业态拓展;山地旅游影响研究围绕自然、经济与人文三大板块展开,研究具有明显的由“物”向“人”的转向;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内外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贯穿研究始终,研究以山地人地关系为核心相继涌现“协调度”“协同发展”“耦合”等热点词汇。

3.2 启示

(1)山地旅游研究应积极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确山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困境,把握个性化旅游市场需求,挖掘山区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利用好广袤的山地区域,发挥好山地旅游扶贫振兴功能。

(2)依托山地旅游领域多学科交叉优势,借鉴多学科理论视野及学科方法介入山地旅游研究,从而揭示山地旅游影响的内在逻辑和具体途径,加深对山地人地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有效协调山地旅游系统中自然与生态、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经济等多对关系,从而推动山地旅游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将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媒介作为工具手段,赋能山地旅游学理研究与实践发展。资源复杂性、环境脆弱性和灾害频发性等客观原因掣肘了以往山地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未来的研究可尝试与先进的技术媒介同频共振,将智能化、虚拟化、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在山地旅游影响监测、山地遗产资源保护、山地生态承载力测算和预测等方面,不断丰富当前热点研究内容和拓展新的研究议题。

猜你喜欢
山地图谱文献
山地草甸
青海草业(2022年2期)2022-07-23 09:34:58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绘一张成长图谱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54
山地之美——雨补鲁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8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1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