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颖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张程谢琛 合肥工业大学体育部
终身体育为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新概念。其内在含义一是促进人们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自强不息坚持锻炼强身健体,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引下,以系统化、整体化体育体系促使人们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大学体育作为基础教学科目之一,理应担负起终身体育理念传播的责任。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大学漠视体育教学重要性,浪费甚至减少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使得发扬终身体育教学理念难以维系。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转变受众群体对于传统体育教学的看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体育教学方面的设施投入,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多层次发展。
当今时代智能科技发展迅速,大多数学生沉迷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等高新科技娱乐手段方式,而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强化锻炼,使得身体素质机能下降。而终身体育则是一个与当今时代相契合的身体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人们加强体育锻炼,有计划的规律性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强健体魄,打好身体基础。强健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强健的身体,日后学习工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良好的身体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更有自信,打下的身体基础是日后的财富,优秀的身体素质也让日后的努力事半功倍,如果在应该锻炼的黄金时代而没有进行应有的体育活动,时过境迁,等到日后再进行体育锻炼无疑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终身体育不仅是在体育活动上有终身性与持久性,更是在思想上为学生简历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知识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学生可以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引领下,深度学习体育层面知识,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作为日后学习工作的有效支撑。要从现在做起,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在充分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终身体育不仅是光浮在表面的概念理论,也是有其内在钢骨与体制基础的,故而学生应该以终身体育为理论指导,强化体育知识学习。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驱动力,能够使人更为专注的学习知识。而终身体育正是从培养兴趣的起点出发,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由兴趣转变为规律的锻炼,形成自主定期锻炼的习惯。而对于大学时期的学生而言,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自律,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合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终身体育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树立自我锻炼意识,强化心理素质的优良方式。并且终身体育也是培养自我体育意识的良好起始点,可从自身出发,凭借自我意志力与自控力,在体育方面进行一定的强化与训练。终身体育强调的是“终身”二字,即为持久性与恒远长久性,只有有了自主体育意识,才能够从自身出发,真正践行终身体育锻炼的现实要求,并且在此过程中加强意志的磨砺,强化心理素质建设。“自我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树立起自主观念才可自发的实现自我锻炼意识,自主强化心理素质,所以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很有必要。
虽然体育课程是当今高校的必修课程,但是体育课程普遍存在于大一大二课程中,学校主体也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导致体育教师对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也缺乏一定的专业度,使得终身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举步维艰。终身教育目前阶段还是较为依赖于课堂理念传输的,但是学校由于不重视的态度使得体育原有地位下降,进而使得体育管理体系秩序度降低。此外,高校对于终身教育的概念尚未深入,在教授过程中也没能完全将终身观念教育学生,使得体育管理教学体制混乱。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目前还仍处于新兴起步阶段,认可度尚且不高,并且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传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漏且教授层面局限于身体素质锻炼,忽视了心理素质建设,使得教学体制链条短缺,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全面提升。
由于高校对于体育课程整体层面的忽视,使得学校资金层面对于体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没有好的体育设备支持,体育教学质量也相对应的下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硬件设备的支持,对于一些相对应的体育技术的教授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技巧。而没有教学设备依托的教学方式,也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学过程中的次要地位,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自我锻炼,更枉谈终身体育的延续了。这种单方面的教学输出传授,难免使得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在此种氛围中更难获得有效的体育知识储备,终身教育强调的是从主体出发,形成自主锻炼意识,合理规划日后的锻炼与生活。如今的教学体制却是主次颠倒,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
当今体育教学方式受到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体育教学难以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改革过程中遇到瓶颈。教师教学方式也过于陈旧单一,过于囿于传统观念,而这种没有随时代发展进行变革创新的教学方式难免会缺失吸引力,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片面的教授一些理论的知识而失去实践的主体,失去了终身体育的精神内核,终身教育强调的是持久性,而只是单方面的授予理论知识,会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本身的理解只是书面的,跟其他的文化课没有别的不同,如此一来就无法体现出体育本身独有的魅力与实践意义了,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兴趣也难以提升,学习是要靠个人的主动性不断支持的,若没了积极性的支持,再好的课程与理论也是空谈。
就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形势而言,体育课只是占总体课程较小部分,从时长来看,体育课程本身平均一周为1-2节课,有限的课程本身里面要包含体育理论的传授与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在这一节课程中还要传输终身体育理念,显然时间是不够的,就算是能在课上讲授终身教育观念,也只是粗略的讲解,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接受此种理念,也不能确保学生真正有终身体育的持久性与耐性。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加紧对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在合理规划体育课程时长的前提下,强化终身教育理念的输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发挥课程最大效用,对学生们强调体育锻炼的持久性的重要性,主要还是引导他们自发地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让他们从自身出发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要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应从根本出发,从学校本身做起,提升对于体育文化的重视度,加大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投入,置办先进的体育设备供日常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将终身体育观念根植心底,只有自身吸纳了终身体育的精华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文化的重视度提了上来,也就意味着体育的地位提了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终身体育理论有了“用武之地”,才能让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成为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只有这样终身体育的理念才能真正灌输到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提升对于体育文化重视度,如此一来才可真正实现持续性的体育文化传承。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变革以及现实情况应时而变的,体育课程教育也是如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体育课程教育理念,顺应时势,在发扬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合进体育课程教学中,转变授课方式。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加快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课的主动性,通过此种方式学生更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自身出发加强体育训练,自发践行终身体育观念。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并坚持下去,更能够让学生树立综合素质品格,在转变的过程中谋求发展与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完善当今体育教育制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体育过程开发是终身体育的核心与重点,要想延续终身体育理念,并加以传承与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体育过程的改革与开发,并且学校也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完善体育设备建设,在固有体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过程开发,促进新旧交融、内外融合,教师也可以依托新型体育设备来强化对学生们的体质训练,更能够诠释终身体育的理念。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在体育过程改革的过程中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稳健进步中谋求发展。在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的过程中,也创造出新型的教学体制,坚持传授终身体育观念,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好习惯,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一朝一夕简单便可完成的,需要长久努力与坚持,只有把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埋学生心底,才能够使得这种观念得以延续。
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为体育教学开启了自主多样化的选择模式。高校以终身体育理念为体育教学基础,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发展学校体育的趋势,也是充分体现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建设,实际上使传统的体育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和全面的知识获取模式转变,也是一个对新的大学体育知识教学模式的探索。总之,终身体育是对体育教学观念的全面阐释,是将健康与锻炼贯穿人的教育的积极举措,更是对人的成长过程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推广过程。推广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体育锻炼的作用,加深对终身体育理念的认识,从而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