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松
读书对成长深有助益,作为教师,我发现,读书坐不住、不能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的学生,其家庭普遍没有亲子共读的习惯。因此,每当接手新班级,我都会跟家长交流亲子阅读经验,引导家长与学生用“情”共读。
兴趣培养,重视情感浸润
亲子共读是温馨的事,在孩子还未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前,家长不要过多唠叨大道理、催促甚至强迫孩子读书,要潜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唤起他们的兴趣。
以我的学生李睿为例,他六个多月大时,家里就买书给他,让他从听书开始。七年来,李睿妈妈每天晚上把孩子揽在怀里,朗读孩子选的书。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关键在于引导,如果只是买书,让独立阅读能力不足的孩子自己看,他们很难爱上读书。当新书到家时,李睿妈妈还会做好情绪上的渲染,捧着新书说:“哇,是这本书!好多人喜欢读它!”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这离不开家长的积极情感投射。在书香中长大的李睿,回答问题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这应该与他多年的阅读经历分不开。
内容选择,重视顺“藤”摸“瓜”
亲子阅读时,家长要观察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他们一起选书、交流。我带孩子选书时,会先在书店里小声试读几篇,看他是否喜欢;如果想引导孩子共读,就首选图大、字少、带拼音的绘本。绘本阅读难度低,短时间就可以读完。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逐渐改选图小、字多、少带拼音或不带拼音的书。
为了扩大孩子的阅读面,我让他读国内外的绘本、童话故事、科普书、长短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并且尊重孩子当下的阅读兴趣。孩子迷上了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为提前知道剧情,让我买书给他看。读着书、看着电视,孩子又迷上了白起的大将风范,让我找相关的书。我拿出事先备好的《史记》,把《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介绍给了他,没想到,他把与剧情有关的人物传记全部看了一遍。
家长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喜欢某位作家,就跟孩子共读作家的作品;如果孩子喜欢军事、历史或其他题材的作品,就跟孩子“淘”这方面的书;如果孩子正在新年假期,就把“当下的生活体验”当作“藤”,沿着它,寻找二十四节气方面的书。
方法应用,坚持与“时”俱进
第一个“时”,是要抓住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发现,0-6岁是阅读的“黄金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兴趣的“白银期”。我们要抓住这些时期,让孩子多阅读。第二个“时”,是要抓住孩子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后的兴奋之“时”。我经常会问孩子:“看你读书那么开心,可以和我分享吗?”这样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孩子通过思考把书中的内容讲明白,家长也能根据孩子讲的内容跟他交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聊书时,孩子往往会冒出问题,比如他会问:“《绿野仙踪》被称为西方版的《西游记》,这两本书你更喜欢哪本?”我会回答:“我比较喜欢《西游记》,你呢?”其实,孩子提问的关键不在于我的回答,而是想表达他的看法。我把問题问回去,就给了孩子表达的机会:“我比较喜欢《绿野仙踪》,《西游记》的唐僧要在徒弟的保护下才能完成取经任务,遇到困难除了喊‘悟空救我’,帮不上忙。他还会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甚至赶走他。《绿野仙踪》里,桃乐丝勇敢又聪明,遇到困难会想办法,带领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努力完成任务。”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我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它既能激发孩子的表达欲,又能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深度交流和陪伴中,加深了亲子感情。
(说明:2022年总第316期《少儿节目:成长中的“双刃剑”》一文,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幼儿园。)责任编辑:张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