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科学家们对可编程物质的不断研究,人们可对物体表面图像进行快速更新。可编程物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指的是物质根据用户输入或者自主感应,以编程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外形、密度、光学性能等物理性质。
物体表面覆盖光激活染料之后,将紫外线(UV)投影仪与涂有光激活染料的物品配对,利用光線来重新编程。光线会改变染料的反射特性,使每个像素达到所需要的颜色,形成新图像。
可编程物质主要是由一种大小在100微米~1厘米之间的“中介态物质块”构成。这种物质块具有连续计算、传感、致动、显示功能和数据共享能力,可通过某一方式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物体”。这些神秘的智能“微粒”既可自主组合也可自主分离。
科学家们还利用猪肠为原材料,制成一种微型机器人。它可以被装入到1片药片大小的冰块中。误吞异物的病人服下后,冰块会在身体里融化并且释放出里面的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随后折叠成适合在人体肠道中游动的形状,去往病灶位置处理异物。完成手术任务后,微型机器人可以被排出人体,若留在身体内部,最终也会彻底融化。
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都在努力实现这种听上去有点奇幻的新科技。你还能想出哪些奇妙的用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