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前所未有的观测,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银河系中心的认识,并为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
——路如森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2022年5月12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正式发布了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grA*)的首张照片,是这个黑洞真实存在的首个直接视觉证据。这个超大质量黑洞距离太阳系约2.7万光年,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400万倍。
2.44亿年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它的化石被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从它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长尾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长尾红河龙是中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
83.2米
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与资源管理”专题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柯团队近日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發现了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其林冠高度达70米,最高的一株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刷新了中国最高树纪录。
新发现的云南黄果冷杉林在察隅县上察隅镇察隅河两岸山地和河谷地带呈带状分布,海拔2300米左右。该区域之所以能够保留如此高大完好的原始森林,得益于优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及极少的人类活动干扰。此处的大量高大树木及所在群落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大型食草动物灭绝改变了植物进化模式
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地球长期缺少大型食草动物,从而减缓了新物种植物的进化速度,植物出现刺状防御特征,同时果实体积增大。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棕榈树作为模型系统进行验证。同时,研究人员还能证明这些变化非常显著,即使恐龙灭绝数百万年后一些大型食草动物崛起,也只能改变部分植物的进化特征。
研究人员对植物进化史上大型食草动物灭绝期间和之后,这一最神秘、最独特时期的物种进化和适应性产生了新认识,同时,该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大型食草动物的灭绝如何影响远古时期植物的进化,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的生态发展。
“冬眠”的祝融号
当前,祝融号火星车所在区域已进入冬季。与我们地球相似,进入冬季后,北半球区域太阳光照高度角下降、光照时长缩短。根据测量,火星车当地正午最高温度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夜间环境温度低至零下100摄氏度以下。此外,由于存在沙尘天气,致使光照强度进一步减弱,影响火星车太阳翼电池阵的发电功能。近期,工程团队采取转动太阳翼调整光照角度、减少每天的工作项目和时长等措施,实现能源平衡。
未来两个月,太阳直射点还将继续向火星南部移动,大约在7月中下旬到达火星南回归线附近,届时火星北半球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为了安全度过火星寒冬、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祝融号火星车设计了自主休眠等工作模式,即在能源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等到环境条件逐渐转好后,再恢复正常工作模式。
蝙蝠竟是动物界的口技大师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大鼠耳蝠能模仿黄蜂的嗡嗡声,以阻止食肉猫头鹰捕食它们。这一发现是哺乳动物和昆虫之间的种间拟态的第一个例子,也是声学拟态的少数例子之一。贝氏拟态是指一个无害的物种模仿一个危险的物种,这是一种进化“策略”,能为拟态者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潜在捕食者的攻击。
研究人员在野外考察时发现这一现象,当他们将大鼠耳蝠从捕捉网中取出时,它们总是会发出像黄蜂一样嗡嗡的叫声。研究人员认为嗡嗡声是在传递某种信号,大鼠耳蝠发出这种声音可能是借此向其他同类发出警告,或者是吓唬捕食者。研究发现,大鼠耳蝠的天敌猫头鹰听到这种嗡嗡声后便会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