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常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从小在内陆长大的他,对辽阔的大海十分向往,期待有一天能站在海边观看起伏的波涛和展翅翱翔的海鸥。
1946年,文圣常从上海出发,乘船赴美国学习。船驶出长江口后,途经东海,进入浩瀚的太平洋,第一次见到思慕已久的海洋,文圣常十分兴奋。面对太平洋上的滔天巨浪,文圣常发现自己乘坐的上万吨重的轮船像一片树叶一样摇摆,脑海中灵光一闪,这滚滚的波涛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如果想办法利用起来,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从那时起,文圣常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开启了战风斗浪、谋海济国的求索之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文圣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针对国际上两种主流的海浪计算方法——“能量平衡法”和“谱法”,文圣常不迷信、不盲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导出“普遍风浪谱”,使风浪分析简单化,被学界誉为“文氏风浪谱”。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沿海港口、海岸工程建设的加快,亟须出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文圣常带领团队集智攻关,提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技术标准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打破了中國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
第七个“五年计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至1995年),在没有大型计算机的情况下,文圣常创造了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使中国的海浪预报工作摆脱了长期使用的经验外推方法,从传统的经验预报迈入数值预报时代。他的海浪研究成果被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誉为“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生活中,文圣常对自己“吝啬”是出了名的。然而,在捐资助学方面,文圣常却十分慷慨。从教70余年来,文圣常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教授、世界著名气象学家王斌等都是他的学生。
“我为党、为人民有效地工作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我要珍惜余下的时间,将有生之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文圣常说。为此,他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并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激励自己继续工作。
曾有人问他这样努力工作累不累,他说:“我从未觉得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我每天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我一生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就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