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歌是温情的河

2022-06-16 02:21王彬
中关村 2022年6期
关键词:孟浩然王维李白

王彬

一生不曾入仕,偶然一次能够遇到皇帝的机会也因自己的胆怯白白错过。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侍弄自己的那一亩薄田,侍弄田野的那些庄稼。

善良、敦厚的他自是好友遍天下,一不留神成为了李白最牵挂的人。

作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一个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透着禾苗田园的气息。

他的作品经常描写羁旅生涯以及隐居闲适生活,其文笔秀丽、意境恬淡,并擅长五言短句,字里行间常露出洒脱情怀。

对于他来说,诗歌是一条温情的河。

他爱朋友、爱生活、爱田园,也终因朋友而溘然长逝。

古往今来,如果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和一份稳定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四处漂泊,尤其是一个人流浪,在大唐时代,那一卷风华绝代的歲月,却有不少才子一生都是天涯倦客,一生似乎都是居无定所,更是不得已将其才情寄托给了山水,在山水里陶醉,在山水里找回自我,这其中孟浩然当属其中一位。

当然孟浩然也是有入仕心的,只不过这个一辈子没有出过门的农夫在面临能够在皇帝面前一展才华的时候怎能不哆嗦?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终于走出自己的故园——涧南园,想去长安看看,所谓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最终也让孟浩然印证了那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这次的赴京参加科举孟浩然毫无悬念地落第而归,这个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诗人,第一次科考落榜后满腹辛酸地写下这样的诗《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意思是说自己本想长久的隐居山林,无奈囊中羞涩滞留在长安,但这并非我的初衷,自己的壮志也在随着岁月逐日衰减。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更是增添了自己的愁。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滞留长安的孟浩然受好友王维相约,前往家中畅叙。

对于当时的孟浩然来说,虽然落榜了,但是科举写的《长安早春》:“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早已在长安妇孺皆知,甚至震动了大唐诗坛,风头一度盖过了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们。

正当王维和孟浩然两人交谈甚欢期间,王维家人匆忙进来报告说“皇帝驾到”,四十年不曾远离鹿门山的孟浩然哪有见过这样的阵势,情急之下躲在了王维家的床下,玄宗李隆基闻到王维家里酒香正浓,就问爱卿这是和谁在推杯换盏呢?

王维不敢撒谎,慌忙下跪说是一个叫孟浩然的在和自己小酌。

此时唐玄宗已经久闻孟浩然的大名,听罢王维的禀告,笑着说:“原来是他,我还正想见见他呢,让他来见朕吧”。

当孟浩然浑身筛糠地从床下钻出灰头土脸地跪在玄宗身前,玄宗说:“朕听说你这么有才华,那就吟一首诗给朕听听吧。”孟浩然胆战心惊的献上了下面这首诗:《归故园作》“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意思是说,我不要北上京城当官上书了,还是回我的南方老家隐居田园吧。再加上自己也没有什么才华,君主也看看不上自己,身体也不好。玄宗一听龙颜不悦,拂袖而去,自然孟浩然想靠皇帝赏识混个一官半职的愿望也就落空了。

临别之际孟浩然写了一首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全诗言浅意深,但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可以说孟浩然这次赴长安参加科举的过程是辛酸的,此后不久,孟浩然再度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鹿门山,并在途中写下了《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对于一个仕途不得意的诗人来说,故乡或许是最好的归宿,于是孟浩然选择了回归,最终游走在红尘之外,割舍红尘,走进鹿门山,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这一次的外出并非一无所获,除了在京城到过王维家做客之外,他还结识了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那个时候李白刚刚在安陆定居不久,而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挡两个人成为挚友。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李白对孟浩然也是赞誉有加,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从长安回到襄阳的孟浩然决定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去看看,李白得知消息后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在约定的日子,两人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伫立江岸,望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和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来陈小奇根据这首诗进行了作词谱曲《烟花三月》,并由吴涤清演唱的歌曲。1999年该歌曲获得首届中国旅游歌曲大奖赛金奖,其中歌词多处化用该诗。

虽然说孟浩然一生不曾功名利禄,但依然不妨碍李白对他的欣赏。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还曾写下另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严沧浪评价该诗说:“矫然不变,三四十字尽一生”。意思是李白用三十四个字就写完了孟浩然的一生。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再度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皆为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望洞庭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但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从此孟浩然这颗也曾入仕心就此沉寂下来,潜心到自己的山水田园里。另一说则是该诗作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赠张说。其实不管是赠予谁,只能说明当时孟浩然还是有入仕之心的,只不过是略显平淡,不像有些人对当官那么炽热罢了。只不过这并不能阻碍这首诗最终也成为一篇名作。

鹿门山,原名蘇岭山。周围诸峰叠翠,呈环状分布,状似龙椅。鹿门山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光武)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习)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这就是被史学家称为“傲帝隐山”,被文学家称为“千古诗山”,被香客信众称为“清静佛山”,被现代都市人称为“休闲乐山”的鹿门山。

四十岁之前的孟浩然在鹿门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诸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又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诗人先是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幅山水画:黄昏的渡口,远山的古寺,熙熙攘攘的人群,江畔的村庄。然后笔锋一转说这一切都不如自己眼里的鹿门山,紧接着两句“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暮霭笼罩着山里的林木,朦胧迷离,山月初现,清光朗照,刹那间薄雾消散,树影清晰。诗人缓缓独行,恍惚间就来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庞德公,是三国时荆州襄阳人,刘表曾数次延请,他却坚辞不就,后来还携带妻儿登鹿门山采药不返。诗人这里以庞德公自比,表现出恬淡和隐逸的情怀,他向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厌倦了尘世间的欺诈和争斗,更不为浮名虚利而动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是说山岩里柴扉半掩,松林下小径幽深,不闻尘世熙攘,却有禽鸟野物为伴,诗人在此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安静的生活。“幽人自来去”与“渡头争渡喧”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表现出喧处自喧,幽者自幽,诗人闲远的胸襟豁然体现。

有人用一首诗留下一座名楼,孟浩然用一首诗留下一处景观。后来的苏轼被贬在黄州时生活困窘,为了谋生不得不在东坡开荒,精神上却经常寂寞无聊。后来他与僧道往来,心境慢慢变得开朗,曾作有《卜算子》,其中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就是化用孟浩然的诗句,可见其影响深远。上文说孟浩然入仕无望之后,便再度回到了鹿门山,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平平淡淡的一生,诗人把“锄禾日当午”当成了一种嗜好,那些庄稼和花花草草的一呼一吸总能牵动着自己的神经和脉络,“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多么的潇洒(当然潇洒之后或许还有一些无奈),自娱自乐的活在其固守的精神家园里。

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狂喜的,但这样的时光却又是那么短暂,唠唠家常的时光总是那么快,所以也就只能期待下一个重阳节,还来就菊花。于是感慨“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虽然说孟浩然一辈子没有做过官,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鹿门山度过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憨厚的大诗人朋友一箩筐。李白、王维、王昌龄是其莫逆之交,杜甫和其私交也是甚好。在这些人的互相唱和之间,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佳作:如孟浩然写过《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王维则写过《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以及上文提到的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两首诗等。

对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先行者的孟浩然来说,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去探究是漂泊成就了孟浩然的诗,还是自然风物激发了诗人的才气,漂泊之后的孟浩然,以山水和田园来书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山水之中寻找灵魂的栖息地,在山水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美,让一切朴实无华的事物在诗歌的殿堂里变得熠熠生辉,用诗歌构筑着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辛苦劳作之余,或许会用一双沾满泥土的手写诗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孟浩然给了我们质朴温暖的诗句,用其独特的风格给我们搭建了一处精神的家园,在诗里,我们常见的炊烟、飞鸟、花草,无一不充满了美意。

读孟浩然的诗,除了其中透露出的质朴,还有一种泥土的芬芳,诗人让我懂得了大道至简的道理,明白了什么是返璞归真!

虽无鬼才气,亦无诗仙的浪漫,甚至都比不上好友王维的归隐诗至今读来朗朗上口,让人赞不绝口。但其独特的诗作让笔下的月是未受尘世污染的,最纯洁的圆月,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摇曳着轻旷独特的诗风。

《唐才子传》说:“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诗歌终归是一条温情的河流,当年华逝去,当岁月不再漂泊,生命成为虚无,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孟浩然和他的诗却一道走入千年的诗歌殿堂,走入青山绿水里。

风里又传来的朗朗读书声:真是“春眠不觉晓”啊。有了这些,何必再去在意孟浩然的一生白衣呢?

猜你喜欢
孟浩然王维李白
春晓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舟中晓望
春晓
倒下的那一刻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