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研究

2022-06-15 02:47郝文友杨海燕
教育现代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技能

郝文友,杨海燕

(1.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2.锡林浩特市油田学校,内蒙古 锡林浩特)

一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2019年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就产教融合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提出了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政策、金融支持力度。方案提出的上述条款无不体现了职业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民族地区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形成校行、校企命运共同体,使高职院校成为引领企业进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火车头”,协助行业企业成为先进理念和新技术的受益者,使学校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已经成为满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教育强国[1]要求的必备条件。而现代经济体系和教育强国的建设更加不能出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对地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二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一) 国外现状

放眼国外,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和体系,具体为:(1)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2)政府层面对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积极作用认识充分,并将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通过立法得以明晰。(3)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4)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了职业教育观念,并建立了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局面。

(二) 国内现状

相较于国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教育以中专-专科-本科层次梯度递进的线式结构为主,随着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发展,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002年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引导,职业教育迎来了重振和快速发展期,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也正向着日趋向好的方向良性发展。具体如下:(1)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政策文件数量充足,政策制定主体丰富。(3)合作经费投入稳步增长。(4)技术成果输出增速明显。(5)合作创新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突破。

三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的主导下职业教育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产学研发展尚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特别是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其产学研合作相较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而言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 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对产学研合作认识误区。即(1)教育层次的线式结构深入人心,认为科研字面高大上、实质高不可攀,是普通高等院校才能做的事,与高等职业教育关系不大。(2)对于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异同及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应用研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密切联系认识不够。(3)对生产、科研促进教师自身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作用认识不足。

(二) 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近一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阵痛期,即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任务相对繁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精力和时间受到挤压。特别是对部分一线教师而言,上好课就是完成任务,开展产学研合作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满足职称评聘需求。殊不知就职业教育特点而言,产学研合作才是搞好教学提升质量保障内涵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才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引擎。此外由于教师与企业接触少、主动性不足,面对产学研合作既有无从下手的困惑,又有不熟悉企业带来的信心不足等,导致在产学研合作中处在被动接受位置,而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

就企业而言安全和生产是第一要务,很多企业各个层面都有开展产学研是副业和额外的工作,既有安全的顾虑又有不愿增加工作强度的意愿。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在技术革新、降低人力培养成本、促进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

(三) 互相了解不够、缺少合作着力点

高校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企业以保障生产创造利润为主要目标。长期以来校企之间主要合作的着力点相对单一,主要围绕培养人才和应用人才这个合作点。这一现象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表现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一直以来都围绕着自身中心工作各自为战,互相之间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未能找到互利共担的合作着力点。

四 产学研合作实施途径

(一) 制定引导政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校企合作奠定了政策依据,起到了促进和引导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引导性政策,形成长效引导激励机制,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二) 创新校企互益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立足服务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企业进步,助推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构建领导牵头、环节发力、基层参与实施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机制,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建立校企供需对接机制,从双方实际需求出发,校企互助互补,整合优势资源共荣共进。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利好政策的护航下,主动出击,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助力作用,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为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梯级递进,个人事业发展建立培训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员工职业规划发展,助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附加值”。在合作中展现“我不仅要做我还能做”信心和能力,逐步构建校企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逐步实现企业由合作的客体向主体转变。

图1 产教融合发展示意图

(三) 校企双向发力搭建需求导向平台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职教联盟、产教融合基地、教师企业流动站等,并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信息交流、技术交流、技能提升、创新推广和资源共享的、满足各方利益需求的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导向平台。具体为(1)打造信息沟通、重要事务报道、合作成果展示等为目的职教集团网站,集团年会等校企交流平台。(2)打造弘扬工匠精神,促进技能交流为目的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企业内、企业间和校企间职工技术技能交流提升。(3)打造集人才培养、技能考核、校企专业技术队伍提升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攻关创新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开放式技术技能训练中心,服务地区技能人才能力提升。(4)打造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为目的的大师工作室、企业创新工作室、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推广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地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持续动力。(5)校企合力打造满足企业职工、在校学生和社会相关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平台,与技术技能训练中心并驾互补,以满足不同技术层次技术人员个性化技术技能学习提升需要。

(四)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延伸

民族地区多为祖国边疆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高等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契机,加强与走出国门企业的交流合作,形成合力,为走出国门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保障。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深度、广度上的延伸。

(五) 校企共育促进产学研相融

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培养“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校企师资队伍,形成开放性职业教育新局面,为企业和社会发掘新的增长点,为保障保持发展后劲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以专业群为引领,积极推行1+X试点改革,并向企业职工辐射,助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团队整体技术技能提升。(2)推动形成1+X证书标准引领教学改革的局面,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能力本位、职业能力模块、1+X证书标准、职业胜任能力的梯级递进。(3)建立基于1+X证书标准的教学、课程、设备等标准体系,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和三教改革,培养适应企业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就业质量。(4)开展校企融合育人,推行基于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亦教亦工、学生亦工亦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实施企业师傅与学校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双导师制。(5)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政校企多元协调机制,教学过程对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考试考核标准对接岗位工作标准,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在培养过程中实现身份由学生向员工的逐步转换,能力由学习向胜任工作的逐步转换。

图2 产学融合育人示意图

五 结语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必由之路,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政校企共同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产学研校企技能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