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15 06:23程刚王振雪孙嘉琪李冬艳马骧尧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5期
关键词:应急学科体系

程刚,王振雪,孙嘉琪,李冬艳,马骧尧

(1.华北科技学院(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 计算机学院,北京;2.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基础教育一系,黑龙江 齐齐哈尔)

一 引言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范围多灾害频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1]。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2]。当前,国内外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3-5],应急管理教育和人才培养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及时快速地将应急管理领域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并应用到理论教学实践中,将是未来一个阶段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方向[6-7]。

我国现代应急管理教育起步晚,底子薄,教学经验和水平亟待提高。应急管理教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见表1。

表1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发展阶段[8]

由于当前应急管理人才专业培养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完善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支撑大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发展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高校在应急科学教育方面的应急人才培养,坚持以“研教融合”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强化实战导向和“智慧应急”牵引,规划引领、集约发展、统筹建设,夯实应急科学发展基础,推动形成体系完备、层次清晰、技术先进的应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二 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关键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检索,获取论文233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其进行关键字提取,得到高频关键字图谱,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当前应急管理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度仍相对较低。

图1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高频关键字图谱

综合国内外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剖析出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 学科归属不明晰

学科归属与定位是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9]。2020年2月,教育部公布“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出现了“应急管理专业”。在此之前,应急管理均依托于工程学、管理学等类似学科开展相关理论教学工作,专业分布过于分散,尚未建立完善的“研教融合”机制以支撑其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难以形成健全的学科教学体系。

(二)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基于当前我国灾害事故呈阶段性频发的现状,应急管理领域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需大力加强应急人才培养以满足新时期发展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尤其是在“研教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方案和体系。各大高校对于应急学科的培养方案制定存在较大争议,培养年限和目标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培养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与应急实践融合的互促环节。

(三) 师资队伍力量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是由相关领域和相近专业中的师资队伍组建而成,专任教师存在缺乏系统知识背景结构、尚未厘清应急理论与技术的科研与教学关系、难以实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战性教学需求等不足。同时,缺少应急管理学科引领专家的顶层设计,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本质提升。

(四) 学科建设机制不够有效

当前高校对于应急管理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机制认识不清晰,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专业划分标准。常规综合类高校将应急管理归属于公共管理类学科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应急管理的跨学科特性并未充分体现,缺乏科研资源的精准投入。具有行业特色(应急、矿山、石油、农业等)的各类高校,过于专注于本领域的应急管理教育,未同其他领域教育开展交叉互融,往往仅考虑传统的防灾减灾,并未将应急管理教育扩展至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领域,因而理论教育内容不够充分。

三 调查研究与分析

为获取不同层次学生群体对应急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在线调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应急管理的认知度调查,调查对象总数530人,其中性别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该调查对象群体年龄范围主要分布在16-25岁(94.34%)。

图2 问卷调查对象性别和文化程度分布结构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4.34%的学生对应急管理有充分的了解,高达66.98%的学生处于听说过且略微了解程度(图3(a));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被认为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最有效的三大途径(图3(b))。由此可见,通过完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加强应急实战化培训将有助于深化高校学生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图3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

华北科技学院作为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把服务支撑大国应急管理事业作为第一面向,坚持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着力打造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教育培训高地。学校长期承担主管部门委托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等方面干部培训业务,依托培训形成的事故预控、安全监管监察、应急处置等教学案例库和“双师型”师资、实践基地等办学资源,形成了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支撑实战性、应用型安全与应急类本科、研究生培养。在“研教融合”创新模式服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开设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应急专业,提出“3+1”特色实验班的培养模式,面向校内相关专业大三学生选拔。以研教融合、通专互补、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准军事化、职业化、实战化以及学分制、导师制和书院制特色办学模式,并借助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应急管理局、河北省应急管理厅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有力支撑了“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四 “研教融合”背景下的急管理人才培养

“研教融合”结合度是反映、评价、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尤其是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提供一种方法,为全面提高“研教融合”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一) 健全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了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与质量,首先应当健全应急管理专业结构,通过增设硕、博士点,完善应急管理专业培养体系,细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应急实操的互馈作用,综合考虑基于多学科的“研教融合”培养方法,以应急管理作为一级学科门类进一步设置应急科学与管理、应急工程与技术、应急信息安全等二级学科。同时,通过“研教融合”的互促作用研究,也为检验学科布局的合理性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坚持重点突破,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作用,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进而可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念与方法。通过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建立跨专业复合型应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多层次培养模式,常规高校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操演练相结合教学;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在应急管理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基本框架下,培养出适应于新时期矿山工程、石油开采、农业发展新要求的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同时,统筹考虑生源特点和地域因素,增加培养方案个性化需求,重点加强“研教融合”教育机制的实施与效果评价,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拓宽“研教融合”路径

“研教融合”的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发展进一步深化了科研和教学的互促作用,应在应急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加强最新科研成果在优化结构布局、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教育教学的助推作用,进而引导各级政府和高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研教融合”环节,以研促教,以教助研,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注重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建立师资团队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师资团队的专业水平,并结合师资队伍科研方向开展应急管理实战化教学,同步提高师生应急教育实践水平;设立人才培养资源保障基金,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以顺利推进应急管理教研体系的发展,全面拓宽“研教融合”路径。

(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应急管理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需要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相互补充与促进,尤其是应加强和引导社会力量自发性参与应急管理,并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社会应急队伍赴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互动,提升师生的实战化能力和应急心理素质。在此过程中,高校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教学支持,社会和企业为高校人才提供了科研实践基地,政府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经费和政策支持,只有通过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与资源互补,进而从本质上完善当前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急管理人才的精准培养。

五 结语

本文以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发展现状为基本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在线问卷调查获取了高校不同视角下关于应急管理认知的实测数据,结合“研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实际效果,并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开展了讨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研教融合”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也为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成果在服务应急学科建设和专业教改总体规划方面,在服务应急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方面,在服务课程建设与项目研究等方面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受限于研究目标和时间精力,本次调查群体以院校学生为主体,下一步将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从业人员的调查研究,以期获得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普通民众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猜你喜欢
应急学科体系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超学科”来啦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