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国药学史》课程在促进中药学专业学生传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2-06-15 10:03单国顺赵启苗鞠成国林桂梅张凡刘蓬蓬贾天柱
教育现代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药学药学中医药

单国顺,赵启苗,鞠成国,林桂梅,张凡,刘蓬蓬,贾天柱*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辽宁 大连;2.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辽宁 沈阳)

一 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从而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医药传承教育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实际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就已明确将传承能力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中药学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医药思维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能够用中医药思维表达、传承中医药理论与技术”[1]。然而,目前在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中药学教育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忽视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的中药专业人才文化底蕴不足、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缺乏文化自信[2-4]。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药传承教育体系,从而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坚定其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而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实际上,中医药传承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理念,不仅是中医药人的行为准则。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等核心价值也正是“思政元素”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5-6]。但是,目前高等学校中医药传承教育普遍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提炼和总结,尤其是在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仅在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孤立地展示了“以人为本、工匠精神、诚实守信”等内容,缺少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有效链接,从而影响了中药学专业传承教育的效果[7-8]。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征的“课程思政”体系,系统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中医药专业,就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药学史》作为介于药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介绍中国药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中药学专业的各主干课程,不仅展现了中国药学领域发展的全貌,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9-12]。本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药学史》课程,以此弘扬中医药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投身祖国医药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并依托该课程改革,构建符合中药学专业特色的中药学传承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二 《中国药学史》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一) 中药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药学史》课程

目前,中医药院校大多在医学类专业设有《中国医学史》课程,并且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医学史》课程能够涵盖《中国药学史》,中药学专业可开设《中国医学史》代替《中国药学史》。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弱化了《中国药学史》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医学史》的教材内容是“以医带药”,而中药学专业人才实际上是要求胜任药学工作,却是一种“以药带医”的形式;其次,《中国医学史》授课重点在于临床医疗,中药学相关内容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而中药学专业学生后续课程与临床联系又不够紧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中药学发展历史的把握更加模糊,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中药学专业应该开设《中国药学史》课程,这既可为中药学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教育材料,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药学事业的热爱之情和投身其中的执着和勇气,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奉献出最大的热情与能量。

(二) 《中国药学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促进中药传承教育的发展

目前,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服务在制药行业、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中医药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中药学教育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忽视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出的中药专业人才文化底蕴不足、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缺乏文化自信。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药传承教育体系,从而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坚定其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为了推动中药传承教育体系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药学史》课程与中药学专业其它骨干课程间的天然联系,通过挖掘《中国药学史》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文情怀等“思政元素”,可有效的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乐于浸入中医药文化的氛围,感受中医药的魅力,进而形成天然的中医药思维。同时,这种依托《中国药学史》这样的通识课来衔接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培养模式,对于其它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中国药学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中国药学史》内容众多,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中国药学史》的内容包括古代药学史、近代药学史及现代药学史。古代药学史中对历代本草著作、本草学家以及传统制药技艺的介绍,就包含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专注技艺的“工匠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近代药学史部分,我国医药事业在困境中发展,不屈不挠,又包含了医药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现代药学史中,屠呦呦从古籍文献中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帮助成千上万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也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诸如此种内容在《中国药学史》课程中比比皆是,通过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便可以让《中国药学史》的课堂成为中药学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先锋阵地。因此,在《中国药学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的。

(二) 中国药学史涉及课程众多,有助于中药传承教育体系的发展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明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并充分汲取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建立符合中药学专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传承教育体系。《中国药学史》在内容上涉及了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多门中药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但又未触及专业性知识,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本专业的学科属性,非常适合作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由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过渡阶段的衔接课程,从而推动中药学专业传承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中国药学史》课程,有利于学生尽早确立专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同时,以《中国药学史》课程为契机,率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也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埋下伏笔,让学生更早感受到专业课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有利于让“思政元素”在中药学专业的传承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依托《中国药学史》课程来推动中药传承教育的发展也是可行的。

四 研究实例

(一) 一般资料情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随机从选修《中国药学史》课程的2018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抽取25人为实验组,对照组从未选修本课程的同年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5人。其中,试验组女生14名,男生11名;平均年龄19.1岁。对照组女生13名,男生12名;平均年龄18.9岁。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随机从选修《中国药学史》课程的2019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抽取25人为实验组,对照组从未选修本课程的同年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5人。其中,试验组女生15名,男生10名;平均年龄18.8岁。对照组女生11名,男生14名;平均年龄18.7岁。各组学生间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 教学实施情况

《中国药学史》内容丰富,融医、药、文、史于一体,“思政元素”的融入可赋予《中国药学史》课程教学新的内涵和活力,这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激励和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药学史》课程在促进中药学专业学生传承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对《中国药学史》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以满足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及归纳

《中国药学史》的课程安排在中药学专业大一下学期。此时,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中医药知识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开课前一学期,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及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准备教学内容,提炼“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

(2)第一轮教学实践

课前,教师可利用超星、微助教等教学平台,将学习资源(包括本章节知识导图、PPT课件及在线资源的相关链接)上传,学生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前学习。在线讨论区中,学生可将感兴趣的问题在线提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和解答,并结合自身安排的教学计划,将重点问题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个体为单位提交作业,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陈述本组讨论结果。

课堂讲授及讨论,每次时间为2个学时(两节课)。首先,教师由本章节相关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继而围绕章节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在对知识点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蕴含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课前布置的问题展开现场讨论,并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情况进行小结。

课程考核,除了出勤考核和课堂表现以外,在课程结业论文中设置带有“思政元素”的题目,从而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

(3)第一轮教学总结及教学设计的调整

第一轮教学实践过程后,采用课前、课上及课后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主动性、在线讨论问题积极性、课堂发言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结业论文完成度等情况进行分析;此外,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课程满意度的评价,从而全面衡量教学改革的效果,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

(4)第二轮教学实践及总结

第二轮教学是在第一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一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以保证教学效果。本轮教学实践结束后,将再次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并与第一次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比较。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全面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 实验结果

分别统计2018级和2019级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的课程满意度、专业的认知度以及中医药思维三项考评的分值,并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教学效果评价表(±s,分)

表1 教学效果评价表(±s,分)

年级 组别 例数 课程满意度 专业认知度 中医药思维考评2018级 实验组 25 87.68±4.54 75.22±2.25 84.21±2.19对照组 25 80.25±5.77 70.76±8.39 79.87±6.33 t值 5.124 7.262 6.106 P 值 P<0.05 P<0.05 P<0.05 2019级 实验组 25 91.07±3.87 85.29±4.57 92.16±2.69对照组 25 81.49±7.18 71.52±6.73 77.98±5.21 t值 4.489 3.106 7.883 P 值 P<0.05 P<0.05 P<0.05

由上表可见,同年级试验组的三项考核内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019级的试验组数据也较2018级有所提升。

五 结语

《中国药学史》课程包含有大量的“思政元素”,还可将中药学专业的各主干课程有机串联起来,将教育功能有效的寓于教学内容之中,是进行中药学专业传承教育的最佳媒介,改革《中国药学史》的课程内容,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推动中药学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促进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传承教育,培养“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中药学药学中医药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