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辛杰,李春雷,崔玉磊,张素军,李海刚
(临沂大学 药学院 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团队,山东 临沂)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更多地以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炮制目的、炮制工艺”等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教学则以具体的中药炮制技术为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中药炮制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被融合在同一课程内。然而,随着国家对“立德树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加强,结合中药炮制“偏技能工艺”(炮制工艺繁多,如净制、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燀法、制霜法、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制霜法或其他制法等等)的特性[1],因此近年来《中药炮制学实验》多被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如我校中药学专业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将《中药炮制学》(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原本一门课程调整为《中药炮制学》(48学时)和《中药炮制学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中药炮制学实验》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并入理论课程考核内容中。而独立成课后,则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多以“实验报告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的方式开展,该方式通过分数可有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区分,但却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锻炼情况以及对素养的培养情况,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亟待改进[2-3]。
形成性评价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理念,其主要理论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反馈-鼓励-指导”三个核心要素,从而随时修改教学策略,以获得更佳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率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一经应用即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4-6]。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对知识、能力、素养的掌握程度”为评价目的,而不同于终结性评价以“区分学生学习结果”为目的。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关注“结果”向关注“效果”的观念转变。因此,本教学团队在《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并进一步提炼,形成了“评价-反馈-鼓励-指导-再评价”的循环评价机制,同时在最后的课程考核过程中通过加入“中药炮制视频制作”环节,更好地实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察,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并在此文字详解之,以供相关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改革参考。
图1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评价改革中的应用新模式
反馈的依据是基于对现有教学环节的考核与评价,且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评价需要有针对教学目的的评价标准。《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教学目的应依据《中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明确,如培养方案中提到的“掌握中药生产过程、中药检验及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中药生产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中药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这些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培养均可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得以培养。因此,教学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如我校《中药炮制学实验》的课程培养目标为“(1)掌握常用中药炮制技术的原理及炮制工艺,并了解炮制对药物药性及功效的影响;(2)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后,过程考核材料的设计及评分则需要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以便更好地反映培养效果。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批改标准为例(表1),通过对应的得分情况,可有效判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表1 《中药炮制学实验》实验报告批改标准
除实验报告外,《中药炮制学实验》的过程考核材料通常还包括课堂表现。我校实验课采取的是小组循环制,即每循环不超过20人,每组1~2人。《中药炮制学实验》采取的是2人每组的方式进行,在进行试验操作时,教师不但负责实验技能的指导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协作配合及沟通交流情况,避免有的学生全做而有的学生完全不做的现象,此项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效果。
反馈有个别反馈和集中反馈两种形式,通过对教学过程考核材料的统计分析,对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进行整理分析,对个别问题通过个别反馈的形式可增强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被重视感”,而对出现同一学习问题的学生可进行集中反馈,更多的是信息的传递。同时,还要注意合理的反馈时机和适度的反馈信息量[7]。
在反馈的同时我们尝试建立了实验报告二次修改模式,即将第一次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后,标注出扣分的原因(即反映了教学目的未达成的部分),然后通过面对面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了解不足之处,然后发放给他们,允许其进行修改完善。并对完善后达到基本要求的实验报告可在原成绩的基础上给予10%的加分,此举便于提高学生的改进动力。另外,对于课程表现中出现的知识问题、操作问题、安全问题、卫生问题往往通过现场直接进行反馈,予以正确引导。
形成性评价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其主要原因即在于“鼓励”[8]。在其他教学评价方式中,教师更多地是指出学习的不足之处,并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补习。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注意鼓励学生,也不关注学生是否会自主学习,学生感受不到“被关怀”,反馈形式“无温度”。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容易“得过且过”,产生“临阵磨枪”“考试突击”的想法,疲于应付,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鼓励往往可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和进取心,通过自我完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成就感,还会得到老师的认同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鼓励常采用的表述方式是在“肯定”中指出“不足”,首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优异的地方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欠缺之处再予以明确,学生一般乐于接受。鼓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以弥补不足,但也需有一定的措施。对于实验技能掌握不到位的同学,我们通过课堂指导与课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习,通过《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重复或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最终确保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的不足之处,则通过实验室实验员组织的检查及培训等形式予以强化。
通过“评价-反馈-鼓励”之后,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较最初的评价是否有所进步都需要一个“再评价”来判定。再评价不仅可有效检验教学指导的效果,同时对于自主性偏差的学生也是一种督促。当达到评价要求时,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当未达到要求时,则再次进入“反馈-鼓励-再评价”的新一轮循环。
形成性评价是注重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但并不摒弃终结性评价[9],将两者结合可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性。我们在《中药炮制学实验》的考核过程中,在传统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能够反映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中药炮制实验操作视频制作”的环节。其中课堂表现成绩占比10%,实验报告成绩占比30%,考试成绩占比30%,视频制作成绩占比30%。
“中药炮制实验操作视频制作”考核环节的提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终结性考试更多的是针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理解与记忆等内容的考核,对于实验技能的考核不充分;②视频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的中药炮制技能,了解被炮制中药的性质,还需要多人配合,并要求对视频进行剪辑、配音,这些环节能够整体上反映学生对炮制知识、炮制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计算机软件等工具的使用能力。
“中药炮制实验操作视频制作”的具体实施方式是:首先,学生每2人一组,自行选择搭档,自主选择炮制实验内容,上报代课教师备案。随后,代课教师根据学生选题,予以准备实验材料及实验工具等。然后,学生自主进行炮制实验,并进行视频拍摄,进行视频的剪辑、配音、配字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最后,代课教师制定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视频制作质量(包括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炮制是否成功,结果分析是否合理,视频剪辑是否完整、美观、流畅,解说是否结合炮制理论等)予以考核。该考核环节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的展现,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年的施行,学生反响较好,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线上教学的原因无法进行炮制视频的拍摄,我们基于“中药的炮制加工起源于对食物的炮生为熟”的思路,开展了做饭视频的拍摄,并要求在视频讲解中将“做饭的手艺”与“炮制的工艺”进行类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收获了较好的效果,可谓是“寓教于生活”的灵活使用。
形成性评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具有较多优势。但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评价-反馈-鼓励-再评价”等多个环节,且可能不止一次循环,而且在考核评价构成中又涉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终结性考试、视频制作”等过个部分,因此要求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要有充分的耐心和责任感。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自律性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小班教学的模式更利于形成性评价的落实[10]。
《中药炮制学实验》是一门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该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到炮制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更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应用及多环节考核方式的设计实现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团结协作的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科学工具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本团队建立的此种形成性评价模式可为相关课程的评价改革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