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铠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目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壮锦文化方面,广西壮锦纹样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以及深厚的文化信仰,积淀了本土文化的精髓。对于竹编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审美需求息息相关,广西宾阳素称“竹编之乡”,宾阳竹编以造型古朴、美观实用而著称,在2018年获批为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当下宾阳竹编艺术的传承面临着如何改变传统手工艺边缘化的状况,而非遗文化研究和创新设计需要新的视角,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是转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宾阳传统竹编技艺结合壮锦汉字吉祥纹在家居饰品中进行创新转化,是为思考与探索如何将广西竹编工艺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为更好地提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性与实用性提供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华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山清水秀,风物丰美,竹类品种繁多。勤劳的广西劳动人民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下就地取材,竹子成了器皿编织的主要材料,竹编工艺的发展映射出广西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追求。其中宾阳竹编就是广西竹编的主要代表之一,宾阳人民依靠本地区大量的竹木资源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发掘。“靠山吃山,有竹用竹”的宾阳人民,用竹丝篾片造就了别具地方特色的以“新、奇、美、特、优”等特点著称的竹编文化[1]。宾阳竹编是劳动生产者的艺术,是华南地区工艺品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唐代生产的竹制品曾列入贡品,宋代时宾阳编织的凉席已经闻名遐迩。南宋四川宣抚副使郑刚就用“卷送风漪光八尺,竹新渐进琉璃色”的诗句高度赞美了宾阳县宾州镇的竹编技艺[2]。清代至民国年间,竹编制品逐渐丰富起来,鱼篓、蓬笼、鸭儿箩等样式以其上乘的质量成了当时经商贸易的抢手货。到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后,宾阳竹编制品为迎合国际市场的实用与审美需求,其编织种类得到逐渐完善与提高,竹编制品以实用舒适、清新质朴与充满本土风味的特点远销国内外。
制作宾阳竹编首先材料上选择本地广泛生长的粉单竹为主,生长在较低地势的粉单竹比高山坡上的粉单竹柔韧度更好,可塑性强。工艺制作上经历选竹、锯竹、刮青、破篾等数道工序,方才能进行竹编的成型制作,造型古朴、美观实用。在现代,宾阳竹编工艺品进行外贸出口前仍需进行防腐防霉处理,以及美化装饰,可以看出在竹编工艺品领域宾阳竹编在制作工艺发展中一定程度已经进行自我改造去贴合市场需求(见图1)。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宾阳竹编制品在材料上也辅以藤、草、丝和杂木等,制作品类上除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如花篮、花托、箱子及各种装饰品。宾阳竹编技法、材料、肌理多样;造型上竹编可塑性强、灵活度高,能够取得更多形式上的自由。竹编制品整体上具有线条美、秩序美、动感美等,这些审美特征的活性化运用为宾阳竹编的创新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 宾阳传统竹编造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宾阳竹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宾阳竹编工艺品自1972年首批出口日本以来,一直是宾阳县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出现了一大批竹编生产、供货、流通企业。传统手作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发展,产业化困难,文化传播度小。传统竹编行业的一些局限和发展瓶颈逐渐暴露出来:面临着市场的挑战,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性与各类工业产品带来的冲击;传统的竹编工艺品制作精良,但单品成型耗时较长,手工依赖度高,因此带来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也随之升高;手艺人年龄增大、人数减少,出现文化断层现象,年轻人对于从事传统竹编制作行业的意愿不高;竹编手工艺人缺乏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竹编依然渗透在衣食住行中,但是其地位与影响力大不如前;日常只生产制作简单的竹编用品和装饰品,制作的精度和工艺难度也上不去,缺乏变化与创新;传统的具象形态、功能等不能契合当下审美和消费需求导致竹编工艺品的附加价值不够;在生产方式上仍是以乡镇竹器厂为主,也没有专门的书籍著作编写发行等;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都对宾阳竹编的传承和保护极为不利。
虽然社会的发展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冲击较大,但也给它们带来一定发展、转型的机遇。当下社会发展中人们从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精神层面需求的提高后,传统竹编制品作为自然材料与当下“人与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另一方面,在家居饰品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和资源环保可再生的产品观念也逐渐普及与升温。最后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政府对乡村文化非遗传承的重视不断加强,宾阳竹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传统继承和创新是一个相互共生的命题,不能只在乎形式,重要的是从传统元素之中得到创新的资源和动力。在宾阳竹编的创新设计中以壮锦的汉字吉祥纹为主题内容,借鉴和提取壮锦汉字吉祥纹的形,保留和延展蕴含的吉祥寓意,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壮锦作为广西地区民族工艺品类之一具有鲜明代表性,是广西壮民族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在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壮锦纹样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设计领域与多种载体结合使用着、传播着。壮锦汉字吉祥纹样包括了“双喜”“寿”“国”“田”“山”等汉字或类似汉字纹及吉祥语(见图2 和图3),字形相似但是其寓意又不尽相同。例如壮锦井字纹中的井字并非现代汉字而是古老的象形字,表现了定居农耕文化,也表达“人丁兴旺”之意[3]。万字形装饰纹样也是几何吉祥符号中的一种,也是壮锦中象征富足和福气的吉祥符号[4]。
图2 “寿”字纹壮锦
图3 “井”字纹壮锦
在构形方式上壮锦汉字吉祥纹保持了壮锦构成样式的特点,主要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进行反复规律的排列,在壮锦整体纹样的排列中与其他纹样组合运用,形成繁而不乱、层次鲜明的秩序美感。在《装饰之道》中李砚祖讲到纹样与文字的关系时认为,汉字结构和形式上体现着许多纹样的特征,更重要的也许是对纹样构造规律如对称、平衡的遵从和继承[5]。在壮锦上把具有平面构成性质的文字加以重构组合,展现了这种对称和平衡规律。这样类似汉字的“借用”,是壮族对汉字的接受、认同与吸收汉字的美,是壮族人民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不断创造的过程。与宾阳竹编技艺相结合希望体现其本身承载着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希望能显示出壮族文化广采博纳的包容性。
非遗文化从历史走到当代,想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好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价值,让这种价值在当代进行转化才能更好地落地[6]。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商品化的宾阳竹编制品大受欢迎,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竹编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竹编制品的一些功能和样式跟不上人们生活需求和审美价值的变化。所以竹编工艺如何在当下日常生活中满足现代社会的普遍需求,活化传统竹编技艺的魅力所在,将宾阳竹编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是需要设计者进行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生活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7]。
在过去的小农经济时代下的竹编围绕家用和劳作的工具展开,例如簸箕、竹扫帚、蒸笼等。从向非本地市场拓展的角度进行审视,传统宾阳竹编制品进行创新设计的生活功能并不是首要目的。所以在创新设计中顺应时代审美、生活方式的变化,活用民族特性的装饰图案,在现代家居空间中的融合表达对传统宾阳竹编技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相连接具有现实意义。
家居饰品通常指家居空间中可随意替换的软装饰品,现如今家居环境的营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也更多地选择功能性与装饰性有机结合的家居饰品,成为营造居家氛围的点睛之笔。竹编文化的传承特点、材质与工艺的属性、自然的触感与视觉感受等都是在当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以宾阳竹编为表现民族元素的载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文化碰撞及融合,助益广西传统工艺文化发展。
非遗走到了当代,我们要开始更多地考虑在工艺与材料上融合创新的问题,每种工艺与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宾阳竹编制品在工艺造型上有着较为全面的基础,除常用的生活用具外,也有供外贸出口的各种花篮、盆、篓、六角簸箕、竹鸭、竹兔等。但是种类繁多的竹编产品只是基于传统造物思维,创新者只是少数。竹产品的现状在中国具有普遍性,优秀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常常让人们的沿袭意识强烈,反而遮蔽了创新的思维,特别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自觉创新,结果就只能导致整个技艺或行业的衰落,难以进入当代生活的主流[8]。
造型艺术中材料和工艺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宾阳竹编技艺与壮锦纹样的结合需要在工艺与材料上协调发展。从传统竹编技艺出发,竹编主要是竹篾片的挑压交织,由竹篾做经线与纬线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姿百态的图案与竹编纹样,其中运用最多的技法有“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人字编”等。竹编工艺有着很好的包容性,通过材料上不同质地的肌理和触感给人的感受不同,可以采用拼接、穿插、包裹、覆盖等手法与其他硬质、软质的自然材料相互融合;也可以与不锈钢、亚克力等现代材料相碰撞。通过对各类材料与传统工艺的深入熟悉,在家居饰品中用传统竹编技艺或者新材料表达纹样,这种协调搭配的结合是创新的方向之一。
宾阳竹编制品有一定产业化的基础,在功能与形式上固然有本土化的表达,但是伴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转变,在家居饰品创新设计中的竹编制品就不能忽视现代人们在实用性和审美价值上的需求。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的综合表达在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中更能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在形式表达上不应该拘泥于传统,在设计中结合经纬编织技艺与竹材料的肌理和物理特性等,以现代美学为出发点,可以借鉴构成法则中的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重复与渐变等;另一方面可以借鉴融合模块化极简等设计理念与风格。在功能表达上从现代生活方式和家居环境需求中寻求灵感,克服竹编制品的单一化。例如交织的篾片形成中空效果符合灯具的透光性需求,在考虑形式美感的同时,功能上也要更贴近现代生活。当下家居饰品代表着日常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物质层面与精神需求的结合,所以将宾阳竹编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与功能需求,应用于家居饰品创新设计的创新策略是当下文化产业中传统工艺创新方式的发展趋势,拓展宾阳传统竹编制品的设计思路,塑造传统工艺的当代面孔。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宾阳竹编作为民族民间工艺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情感。相较于传统竹编工艺,在家居饰品中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转化能够丰富竹编表现形式和情感文化。宾阳竹编技艺的创新设计中以壮锦汉字吉祥纹为装饰主题,在传统基础上要深入挖掘传统竹编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创新。把广西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家居饰品进行整合再造,由理性到感性,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广西地区特有民族文化所散发的魅力。壮锦汉字吉祥纹在起到美观装饰的同时,是审美意向与美好愿景的表达,竹编本身成为了传递美好寓意的物质载体。
笔者通过对宾阳竹编技艺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思考,借鉴了传统竹编簸箕、果篮等传统竹编制品的造型元素,在装饰上将壮锦汉字吉祥中“寿字纹”“回字纹”等进行提炼组合,用金属材料做骨架支撑,延用宾阳竹编传统器具的编织方式、花纹样式与简洁明了的意象符号进行了方案设计(见图4、图5)。由灯具和椅凳茶几组合成的家居饰品被笔者命名为“竹和锦明”,意为把宾阳竹编文化与当代家居生活相融合,传递一种竹韵明朗的生活方式。
图4 “竹和锦明”家居饰品设计1
图5 “竹和锦明”家居饰品设计2
广西宾阳竹编工艺离不开传承与保护,更离不开创新转化。在当下社会发展中,依托非遗保护,需要为适应社会变迁做出改变,需要不断在竹编实践中找到载体表达。而基于大众类传播的家居饰品设计就是进行有品质的文化输出,以宾阳竹编与壮锦汉字吉祥纹样这些民族元素在家居饰品中结合运用为例。让现代生活审美与传统工艺文化进行碰撞及融合,为广西民间民族工艺的发展,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普及性和实用性提供案例参考,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