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睿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语言景观是地区景观系统和空间的必然组成元素,对空间具有标识功能能体现地域特色,是多模态的符号资源协同建构的空间话语产物,是呈现语言文化变化的载体。Landry & Bourhis最先提出“语言景观”定义,即“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公共标牌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语言景观研究作为考察城市社会语言生态的一种良好方法,是将视觉活动、空间实践、语言与文化维度等的相互作用[2]。有学者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现状[3-4],认为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维度和理论建构已初步形成[5],并不断呈现新路径和新方法[6]。
目前,学界对于合肥市语言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公示语的使用现状而提出翻译策略和解决办法[7],缺少多模态语言的微观实证调查及实效性解决办法。本文选取合肥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对标牌语言文字结合图像、颜色等多模态协同合作的表征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地方语言政策具体实施和政府标准化之间的差距,探究语言景观构建的协同作用,寻求有利于区域语言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
对合肥市交通指示路标、办公区标识牌的官方标牌和街道商店标牌等的私人标牌进行拍照调研,依据标牌的语言种类、语言类型、优势语言、设立者、功能、场所性质、场所规模和地点编码等要素,分析其语符构建特征,揭示语言规划机构、语言使用者和标牌读者多方互动的话语构建方式,反映群体成员对语言价值和地位的理解,映射族群语言权势的强弱和社会语言融合衍变的多维生态。
自上而下的语言景观包括合肥市政府相关单位、市区路标和交通指示牌以及部分主要景区。官方利用语言标牌信息,呈现显性的语言政策及意识理念。本篇语料选自庐阳区、政务区、滨湖新区及其他区的办公中心、主要干道和中心街区、天鹅湖体育公园、安徽省话剧院、滨湖会展中心等,以使用者视角拍摄照片,并从语码取向角度来考察语言景观,经考察,发现语符空间的组织及排序方式与信息传递程度密切相关。
(1)语言景观多语共存 官方语言景观反映了合肥多语共存的社会现象,主要包括景区语言景观、交通指示语言景观及其他共有物体的语言景观,可以借此揭示语言景观与语言环境间的辩证关系。如排除尺寸大小的影响,当标牌中英双语共存时,语言顺序多为中文在左、英文在右或中文在上、英文在下,以汉语为优势语言的标牌频数最多,英语为强势外语,见表1列。
表1 景区和路标语言景观
第一,景区语言景观。景区语言景观是指标牌语言文字,其功能在于传递景区的游览信息和人文信息。合肥的景区标牌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进行配注。一般情形下,中文字大、英文字小,但外语标注模式并不统一。这些说明了欧美籍游客是境外主要的客源国,反映了合肥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亟待增强文字软实力和语言服务能力。“三河古镇”“天鹅湖”“徽园”等景区标牌的多语服务,均应依照国家景区服务体系的引导标识要求而设计,以满足游客的不同语言需求。
第二,交通指示语言景观。交通指示语言景观是城市的名片,分为两个部分: 路标指示牌、交通指示牌,其展现的是城市面貌和历史文化底蕴。路标指示牌体现符号的方向指示功能,能实现双语指示的充分性和实用性。合肥公交站牌全部使用汉字;路标都使用汉字,用拼音进行配注;但交通指示牌中却用英文进行配注,二者并不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我国地名的专名和通名均应采用汉语拼音,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译写。拼写保存地域文化特性,但仅凭拼音区分所指地名,使得同音词大量存在,容易产生偏误。如“TAOYUAN LU”,就有合肥瑶海区桃园路和肥西县桃源路两处;“GUHE LU”,则有合肥长丰县和肥东县两条古河路的路标指示牌的拼音都一致。同时还存在不同路段,共用同一路名的情况,如“ZHENXING LU”,振兴路在合肥蜀山区、肥西县、长丰县的不同路段共用同一路名。
第三,其他共有物体。剧院、体育场、博物馆以及类似其他城市共用物,为政府官方管辖建筑物,如“安徽省大劇院”“安徽博物馆”“合肥体育中心”以及政府设立的去语境化纯汉字广告标牌。该类共有物体在任何场景下都保持相同的语言选择说明了汉语作为合肥城市官方语言的强势地位,也反映出政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
(2)语符空间组织方式 官方标牌语符空间组织方式主要是以汉语为中心,汉字频率高达39.4%,英语辅之,拼音、符号、数字佐之,突出汉语优势地位,同时顺应国际化潮流,使用英语为附注,并以符号丰富标牌,提高了信息的辨识度及有效性(部分语符频率低,不一一列出,详见表2)。
表2 语符空间组织方式
(3)信息传递程度
第一,功能。语言景观功能分为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指语言标牌字面信息内容;象征功能指语言景观能映射语言族群的社会权势。由表2可见,合肥官方语言景观以最基础的信息功能为主,保证信息传递的实用性和通畅度,选择以中文为核心语码,凸显了使用中文的族群相较其他族群的优势社会身份。
第二,翻译程度。官方语言景观的翻译程度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性,也间接体现了语言政策汉语为优势语种的倾向性。合肥官方语言景观的翻译程度一般,其中未翻译占52.3%,部分翻译占3.7%,见表3所列。为满足合肥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应提高标牌双语翻译精准度。
表3 语言景观翻译程度
合肥市景区、交通用语以及其他共有物语言标牌语符搭配以中文为主,表明官方认可汉语的社会主导地位,是汉语在现实环境中活力高低的权势象征,反映了政府显性的语言政策。这类标牌除了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拼音,应多使用英文和符号进行配注。自上而下的语言景观翻译程度一般,呈现了汉语优势地位的稳固,以及英语国际强势外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政府的隐性语言政策。多语政策可以促进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多语地区的私人语言景观主要为私营商店、宾馆、休闲娱乐机构经营者设立的自下而上的标牌,体现个人多种喜好和需求,为本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参考信息。私人语言景观的语言设计形式较为新颖、自由、多样,常常出现语码融合、创新杂糅等现象,反映了隐性的语言政策。本文语料取自合肥商业区为辐射中心的宾馆、商店等标牌名称,共拍摄照片1 163张,涉及商店名1 141个。我们从语音特征、字词特征、语符搭配和场所符号学表征四个角度分别进行细致分析,并佐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以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1)商店名的语音特征 商店名的语音特征以是否方便记忆为主,和音节数量、韵律相关,存在一些基本规律。
第一,音节数量情况。从所采取的语料来看,商店名由汉字、外文、数字和各种符号等构成。我们在计算音节长短时,汉字按照字数,如“海澜之家”有四个音节;英文按照国际音标,如“Lenovo”有三个音节,阿拉伯数字按照汉语拼音,比如“18”有两个音节。
从表4可以看出,商店名单音节频率较低,信息量较少,但便于客户记忆。音节数量多集中于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符合中国传统对称风格的双音节、四音节和简易通俗的三音节占比较多,分别为18.1%、22.2%和32.2%,是商店名命名音节的最佳组合。这类组合符合认知心理需求,所提供信息也较完整,如包括属名、业名和通名的“宝岛眼镜”;也有省去通名和业名的,如“好利来”,体现了以最少认知获得最多信息的经济原则和优化原则。汉语四字格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语组合现象,四字格有言简意赅、整齐匀称,形象生动的特点,根据临时语境需要衍生的四字词组,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聪明才智。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使用六音节、七音节、八音节及以上多为需要提供丰富信息量并凸显特色主题的店铺,如“聚贤名流茗茶馆”。消费者为了方便记忆,一般会略去商店的通名,直接用业名进行记忆,如“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可能直接用“红星美凯龙”进行记忆和指称。
表4 合肥市商店名音节数量
第二,拼音化问题。完全拼音化可以保证汉语的优先地位,避免信息的不对等和语言文化的误解。相对拼音化的通用名称将英语作为划分属性的类别,用字母大写的拼音表示地域性专用名称,既利于通用属性信息的传递,也利于外国游客认知和记忆,符合多元化、全球化兼收并蓄的要求,也保证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便于市民语言生活的交流和使用。
由表5可见,合肥市商店标牌“拼音化”现象也存在但并不多,总计172个,其中完全拼音化占8.5%,相对拼音化占6.6%,可能受国际化影响大多呈现“无拼音化”现象。私人标牌店名拼音的使用涉及地域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应合理地应用拼音作为城市语言景观的载体,在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基础上兼顾地域的文化特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表5 拼音化现象
续表
(2)商店名字词特征 第一,商店名用字情况。商店名用字容量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系统,本研究搜集的商店名经统计用字共1 057次,除去24个繁体字和简体字共存的字符数为571个。根据《汉字编码简明对照表》,其中537个是常用汉字,如“亲、园、拉、比、康、朴、乐、艾”等;33个是次常用汉字,如“饕、餮、槿、町、侉、荟、樨、煲、芮、蔻、茜、莳”等;一个非常用汉字“菓”。
由表6可知,合肥市商店名用字丰富、多变、重复率低,出现了1次的汉字有347个,约占60.8%;出现2次的118个,约占20.7%;出现10次及以上的只有6个,约占8%。本研究抽样方式力求科学,兼及餐饮、休闲娱乐、家居装饰等不同场域,区域覆盖的街道选取的数据来源范围较广、较为均衡,更有利于得出实际用字情况。
表6 商店名汉语用字频率
店名通名更为丰富,出现次数较多,如“家、店、馆、記、家、餐、厅”等;专名的命名形式也更为复杂,不仅涵盖营业内容、数字、文化色彩的词,还使用古汉语词、韩语、日语、英语、数字、人名、图标等,这样的字符搭配更能彰显店家的独特风格,给消费者独特的视觉感受,也因此提高了语言研究价值。
第二,商店名用字的简与繁。一般来说,商店名使用简化字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准,简洁易识记,然而繁体字能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满足某些消费者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多元化,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时更注重感受和氛围,有时消费的过程比消费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消费场所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相比于简化字,繁体字更能营造一种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因此成为一部分商店命名的优先选择。经统计,936个商店名有汉字,其中137 个(14.6%)包含繁体字,如表7所示。
表7 商店名繁体字使用情况
城市的语言多样性为繁体字使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教育水平和年龄差异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民对繁体字的接受程度,一般学历较高的群体更容易接受繁体字;其他市民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也多支持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繁、简字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化字是现代社会产物,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和日常交际;繁体字是传统文化的遗存,繁简字在使用中应当和谐共处,各取所长。
第三,使用外语词汇。 在全球化浪潮的驱动下,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在国际上不断传播和辐射。地区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官方语言政策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地被稀释并弱化,与地区语言景观所体现的实际语言政策往往有所不同。
合肥的语言景观反映了较高的国际化、全球化水平和市民较高的语言素质,证实了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除国际品牌之外,合肥商店名也包括一定数量的英文、韩文、日文、意大利语和丹麦语词汇等,如“BLESSING、LANZZO、Haggen-Dazs”。英语在外语使用中处绝对优势地位,韩语和日语也处于重要地位,分别出现12次、8次,其他语种如西班牙语、泰语则很少。由此可见,除了英语,其他语种对合肥语言景观的冲击并不大。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单词、短语、短句等表现形式作为标牌为外籍游客提供实用信息。商店标牌在凸显国际化、现代化理念的同时,吸收外来语言文化以丰富和提高自身价值,装饰店铺、传递信息或迎合顾客需求,既强调了自身的身份归属,又获得了广泛的心理认同进而吸引了消费者。语言景观的多元化、国际化特质,使合肥呈现出汉语、英语、双语或多语言景观融合并存的语言现象。
(3)商店名的语符类型及语符搭配 语符是包括文字、拼音、数字、符号等的语言文字符号。合肥商店名语符主要包括汉字、拼音、英文和少量日文、韩文、丹麦语、德语、意大利语及标点符号的多重组合。1 141个商店名中,纯英文161个,纯汉字339个,英文和汉字搭配使用151个,汉字、英文和符号搭配使用458个,汉字和拼音搭配使用43 个。其他语符搭配形式多样,如汉字和韩语、日语分别搭配使用各5个,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一一赘述,详见表8(频率大于6)。
表8 商店名语符构建模式
加拿大人类语言学家Heller曾指出: “语码转换能反映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语言能反映并解释现实社会的结构和经历。”[8]语码混合充分展示了语言接触、融合、衍变的现实语言状况。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可据此了解社区居民语言使用特点,反映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映射全球化趋势下合肥城市发展的语言实况。合肥商店标牌英语使用频率高,多为中高端服装品牌名称,与汉字搭配比例也较高,呈现出国际化高端上档次的既视感。如包含英语词汇的543个商店名中,有品牌名称,如“JACK JONES”是主营欧式风格男装的主要品牌;还有商家根据汉字配注的拟音英文名,没有实际语用意义,如“JZ玖姿”。
合肥商店名的语符搭配比较丰富、多样,构建层次较多,创新力度大。从外语字符所占比率可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语言,其影响效度之广,尽管部分标牌并无具体信息指向,仍是最强势的语言。合肥外籍人士较多,中外交流丰富,除了汉语之外,用英语进行日常来往需求强度很高。除汉字、英文、拼音主要语符搭配以外,其他语符搭配组合数量占比32.3%。
(4)场所符号学表征 场所符号表意系统在城市语言景观的应用上灵活、多变,文本和图标的和谐统一,字体、色彩、图形运用地相得益彰。Scollon & 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为研究语言标牌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完整框架[9],语言选择的表征模式由语码、取向、字刻、置放等子系统构成,指明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语码取向。 语言景观标牌上各种语言之间的组织和排序都映射了语言权势关系和地位。由表9可见,标牌文字组合纵向排列占比最多为70.4%,左侧为优先语码,右侧为非优先语码。文字组合横向排列为27.5% ,稍次之;上方或顶部为优先语码,下方或底部为非优先语码;包围式的文字组合排列最少,仅有2.1%,中心为优先语码,边缘为非优先语码。标牌文字组合排序的选择可能基于多种综合原因,如政治倾向、经济原则、语用便捷或潮流引导等。
表9 语码取向
第二,字刻。 标牌语言呈现方式的意义系统,包括字体,即文字的书写方式,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或材料,即载体,如铁质、木质、塑料等都表达不同的意义。
私人标牌中文字刻的字体多样,充分展现了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黑体使用162次,最为频繁,醒目、字距较宽、庄重且正式;楷体、隶书次之,典雅工整、方正有力、生动之致;幼圆表现更为纤细、圆滑,凸显了活泼的风格。其他字体如宋体、小篆、华文琥珀等次数较少,但丰富了商店标牌的个性,突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侧面反映了隐性语言政策的影响。 字体大小和颜色、材质凸显设立者的语言认知。经统计,汉字大、外文小远远超过外文大、汉字小的比率,汉字更加突显,多横向排列,字体也更大; 而英语则用小号字体在下方作为一种额外的信息补充,传达设立者中文优先的语码取向。如“comax果麥”和“德莊Moral village”是有区别的,前者汉字语符和英文语符并排,均为主要部分;后者英文语符另起一行,字比较小,以汉字配注形式出现,英语词汇是意译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并不提供信息,只是一种提高商店档次或者美化商店牌匾的排版需要。
颜色选用上,以红色标牌最多,表达出特殊的中国情愫,高贵而纯正的东方红,展现的是中国风采。红色和白色、黑色、黄色混合使用的强烈对比,能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彰显了别样的气质。
材质选用则以木质和大理石居多,木质表现出产品来源的环保性、原生态、高质量,如“博士眼镜”;大理石表示产品材质的永久性或持续性,如“Ditto 迪图”。
通过色彩、线条和结构形成独特的符号设计装饰,反映了经营特色和文化内涵,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加深顾客对店铺的亲切感。
第三,置放。 置放主要研究在某个地点的标牌设置所激活的具体意义[9]。合肥商店标牌98.6%都是场景化放置,都设置在适当场景而发挥作用,只有1.4%属于越轨式放置,放置在了错误的位置。商店标牌并无去语境化放置,大多受语境约束。规范的标牌置放说明民众语言规范意识较强。
总之,语言景观作为一种多语交际活动,感知景观所反映的内在特征,结合多模态表征来理解景观的外在形式,民族认同心理会带入语言文化和社区生活中,反映了城市文化脉络和社会多语生态及语言实践的发展过程。
语言景观作为本土语言竞争的核心之一,是了解区域语言资源环境的多模态的符号表意系统,其构建层次较多,文本、图标和谐统一,反映官方标准和地域文化限制下所呈现的聚合特点。合肥市路标以纯汉字或汉字、拼音为主,中文标牌大多呈现“无拼音化”,说明了汉语作为合肥官方语言的强势地位,本土化趋势明显强于全球化。但交通指示牌中用英文为辅配注,反映了地方具体实施的语言政策与政府标准化之间的差异,且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也有出入。私人标牌国际化程度较高,英语使用频率高,居强势外语地位,标注模式多元。研究建议,可增加繁体字的使用,兼顾地域方言文化特性。合肥方言景观源自洪巢片江淮官话,如本土品牌“老乡鸡”,因公司上市需突破地域限制而更名,原名为“肥西老母鸡”,方言音为“肥西老抹资”,有特定的历史性和民俗性。方言标牌受到与普通话间差异的压力和地域文化影响,作用和影响不断淡化,渐向普通话倾斜。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成为公众心理暗示的语言自觉,不断占用空间,形成方言景观淡化、普通话景观强化、外语景观融合发展的语言生态。
政府与地方语言政策的差异以及国际化社区的语言使用和本土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研究,有助于探究语言景观构建的协同作用,反映区域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制定科学规范的地区语言政策。
第一,政府和地区机构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采取保护本土化方言的措施。综合考虑普通话、方言及其他多元语料,强化商业机构语言文字搭配多元化、国际化的取向,兼顾地域的历史民俗文化,如保留“逍遥津、三孝口”等突出历史元素的站名,提高外语服务水平,保护方言、繁体字等本土化语言要素,促进服务型和开放型的城市建设。
第二,完善城市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公共标牌语种字号应大小一致,应采取“汉拼+英译”具项所指的统一标准,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如由政府组织成立地名及标识语的双语或多语办公室,制定及管理双语标识的研制、推广,系统整理地名的内涵与来源以供大众查询,此将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推广和规范。
第三,提高市民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增强语言文字服务意识,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并将之与个人语言文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城市语言文字建设是城市语言景观塑造与形象宣传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文化风貌,带动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联动效应,构建多语和谐共存的语言社会环境。后续研究将分析不同场域语言景观,探析其背后映射的权势关系和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