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山东省非遗外宣翻译及传播路径研究

2022-06-15 03:32潘洁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英译走出去山东省

潘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力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以提高我國的文化软实力,如何恰当地翻译我国非遗的对外宣传材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我国非遗项目三十多个,但非遗民间文学的外宣英译作品仍然不多。根据CNKI数据检索,从2011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至今有相关成果论文70余篇。

非遗英译的问题

经过调研,发现非遗的英译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非遗翻译标准不统一

非遗的外宣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都是译员在自己摸索,同一个非遗项目,不同的译者表达方式差别很大,而且山东没有相应的语料库、术语库可以查询,这十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非遗翻译人才培养不足

就翻译人才来说,近几年各大高校确实培养了很多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但是从事非遗翻译的译者,尤其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译者少之又少,更别提形成规范的翻译团队了。

非遗翻译水平不高

翻阅以往的非遗外宣材料,笔者看到非遗翻译中的语法错误频现,而且经常出现对非遗文本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翻译,出来的译本质量不会很高。

非遗外宣推广不力

山东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国际社会对其了解少之又少,不仅在国外的图书、影像资料中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信息,即使在国内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英文宣传资料,几乎所有的山东非遗宣传材料都没有英译本。

非遗外宣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非遗的翻译也颇有难度,一方面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尊重读者,翻译尽量贴近读者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保持我国非遗的特点,立足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非遗的英译直接关系着非遗申报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做好非遗的英译工作至关重要。

译者在进行非遗翻译时,为了保持原有文化的韵味不变,一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一策略是由美国译学理论家韦努蒂提出的。我国的鲁迅先生对异化有“宁信而不顺”一说,为的是要保存“原作的丰姿”。要选择哪一种翻译策略,这个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但从非遗外宣的目的以及非遗的国际读者受众来说,总体还是选择异化翻译法比较多,当然,在具体的语境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翻译技巧和策略。

直译

直译是基本保持原文的词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不变,进而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又能保持译文自然流畅,而不是晦涩难懂。直译不同于硬译、死译。比如Shigandang就是对“石敢当”的英文直译,这一翻译既能将泰山文化的内涵保留,又能够将中国非遗的含义告知给西方读者。

直译加注

为了能让世界读者更好地了解非遗文本,仅有直译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时候需要给译文加上注解,以便消除读者的困惑。这种方法就是直译加注。例如:

原文:泰山东岳庙会是我国民间由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诞辰而产生的一种融合的宗教文化。

译文:Dongyue Temple Fair in Mount Tai is a kind of fusion religious culture produced by Chinese people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Emperor Dongyue and Bixia.(BiXia is a Taoist religion centere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North China. It is called"the fairy goddess of Taishan in the East",which is a goddess in ancient Chinese myths and legends. BiXia's Taoist temple is located in Mount Tai, the east mountain of China’s five mountains, in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音译

很多古代特殊的人名、地名、神名都会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中,这时需要采取音译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保留其原有的特征。

1 .原文:“端鼓腔”又名“端供腔”“端舞戏”“端公戏”,在东平湖周围被称为“敬河神”。

译文:"Duan Gu tune", also known as "Duan Gong tune", "Duan Wu drama", "Duan Gong drama", is called "Worship of God of the river" around Dong Pinghu.

2.原文: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泰山石敢当是其中一种,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译文: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many taboos and worship.For example, Shigandang. Stone worship is a very special kind of worship.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to put small stone tablets(or small stone people) on the bridge or on the walls of houses and engrave (or write) "Shigandang" or "Mount Tai Shigandang". It is used to suppress ominous customs.

音译加意译

国际读者在读非遗作品或文献时,由于对拼音不是很了解,因此音译出来的人名、地名就不具有准确的解释意义,在这个时候,译者为了保证讀者充分理解非遗英译作品的内容,就需要在音译后面进行必要的意译。

1.原文:空中出现一只麒麟缓缓而下。

译文:A Kylin(Chinese dragon) advented.

2.原文:奎星下凡,振兴于周。

译文:Kuixing’s(the avatar of wisdom in Chinese constellation culture)advent is bound to light up the dynasty’s future.

新媒体宣传非遗的优势

网络媒体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保留时间长、信息数据庞大、全方位开放、交互性沟通性强而且运行成本低但是效率高。具体优势总结如下:

传播效率高、成本低

电台、电视台的广告以秒计算,费用不菲,报刊广告也是如此。网络媒体由于节省了报刊的印刷费用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大多数单位、个人都可以承受。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非遗的外宣翻译依托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会更有传播力。

信息数据庞大、全面

对一种传播媒介的传播优势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信息量的大小。传统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比较有限,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可以极大地增加信息的传播量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点击量,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交互性沟通性强

互联网媒体的最大优势是交互性,电视、电台的传播是单向的,且是受众被动接受的,而互联网的信息是互动的,用户可以主动从中挑取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宣传,效果会翻倍。

高校助力非遗传承

非遗走入大学生课堂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重要平台,同样,非遗在高校的传承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大学中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非专业课程里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点带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渠道。

设立“乡土教育”课程并将本地的非遗知识作为其重要内容,通过普及各地非遗的本土知识,开展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综合性兴趣培养与切实性乡情教育。在一些地方性大学设置具有地方特征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非遗人才。

利用校园文化营造传承氛围

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和宣传册,组织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

利用QQ、微博、微信、哔哩哔哩、抖音等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大赛,让学生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

非遗外宣的重大意义

学术价值

从文献梳理来看,目前的论文基本是从翻译本身进行研究的,很少有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也很少有学者对山东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进行具体的研究。本研究对山东省非遗文化翻译与宣传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应用价值

从调研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对外宣传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提出了山东省非遗外宣的路径以及切实可行的策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效益。

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省,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和外宣可以带动一大批年轻人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粉丝”,并自觉自愿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社会上形成良性互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深入群众。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新媒体宣传方面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没有英文版的数据库或网页。此外,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网站上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有相当丰富的介绍,但是仍然没有相应的英文简介模块。因此,本文立足山东非遗项目组织翻译人员对文本进行精准翻译并且与各宣传媒体进行联动,为其提供优质的英文介绍。

非遗翻译实践方面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尚未建立系统的数据库、信息库以及术语库,而且在中国知网上也很难检索到关于非遗外宣翻译及传播的论文。这需要有关部门形成联动,加大人才等资源的投入力度,为非遗外宣翻译及传播提供助力。

非遗保护单位的外宣工作方面

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民俗博物馆以及各地非遗保护单位很少对当地非遗资源配备有效的英文翻译,国外游客仅能通过视频和图片对非遗资源进行视觉上的感知,而不能深入了解其内涵。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和传播路径,有助于传播和推广齐鲁文化,使其真正走向世界,这不仅可以作为专业领域的外宣翻译提供宏观探讨的方向,还可以具体指导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宣翻译实践工作的开展,进而为外宣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及传播路径,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J].河北学刊,2005,25(03):34-38.

[2]王楠.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工作[J].新闻传播,2014(06):283-284.

[3]方成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优劣势分析与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22):10-11.

[4]傅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策略——以夹江年画为例[J].海外英语,2016(21):111-112.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传播路径研究(编号:CT201911131);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一流本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编号:Z2021250)。

猜你喜欢
英译走出去山东省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再见,雪姑娘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