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
陕西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唐朝之前,陕西省西安市大部分时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周开始,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均以陕西省西安市为首都,从时间上看,陕西省政治中心地位持续了一千多年,留下了大量文化古迹,如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小雁塔、钟鼓楼等;进入近现代时期,陕西成为红色政权的重要基地,红色文化在这里扎根,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在今天依然引领陕西人民建设家园;陕西特殊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民歌、剪纸、刺绣等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陕西地域文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应充实到中国故事中并切实“讲好”,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传播机制势在必行。
文化传播机制构建要素分析
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开启并控制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其行为因素会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说,传播主体首先要接受与理解文化内容,能够抓住文化核心要义进行传播,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传播者而不是“文化贩子”。其次要广泛拓展群体范围。文化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理解,如果因为了解不充分影响理解程度,则可能出现错误解读现象。拓展群体范围能够扩大文化知晓者范围,进而更好地帮助人们解读文化。最后要做好分工合作。文化传播主体是多样的,不同主体的功能作用存在差异,比如政府主要通过出台政策为文化传播助力,企业主要以市场途径服务于文化传播,个体公民则依托个人行为实现传播。他们之間要建立良好的联动关系,如企业和个体公民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政府基于外部反馈及时进行调整等。
传播内容
文化传播是一项大工程,传播内容是该工程得以运转的重要支撑。文化内容与传播内容不能画等号,文化内容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能够被感知与体会;传播内容则要经过针对性塑造才能成型:一是要广为汲取,引入各个领域的文化内容,目的是保证文化的完整性,让受众全面了解文化内容的特征与特色;二是要做好筛选,通过去糟存精确保传播内容积极正面;三是要动态革新,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内容、受众需求等均会发生变化,动态革新能够确保传播内容与时俱进,进而为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助力。综上所述,传播内容的品质水平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控制人为因素十分关键,如打造优秀采风团队,对文化内容的发展情况、适应群体、覆盖范围等进行科学调研,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后再进行针对性塑造,以确保传播内容达到传播标准。
传播媒介
文化传播要有媒介参与,目的是提供传播渠道,实现传播内容向外发散与内在采集。向外发散指的是传播内容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向更广范围传达,内在采集指的是传播内容塑造者通过这些渠道进行采集、选择、加工和制作。从发展进程看,传播媒介呈现出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内容形态丰富多样的特征,过去报纸、图书等媒介以文字形态展现文化内容,广播是声音形态,电视是影像形态,而现在的互联网能够实现多种形态合而为一,尤其是在短视频兴起后,内容精悍、可看性更强的文化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传播媒介终究是一种工具,对于传播主体来说,能够利用却不能太过依赖,否则会让工具“喧宾夺主”,而让本应处于中心地位的文化内容退居次席。传播媒介发展脚步不会停止,这就要求传播主体能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引入最新传播媒介技术为文化传播助力,虽说“内容为王”准则至关重要,但如果技术落后,也会在传播领域受到挟制。
传播对象
在传播链条中,传播对象是最终受众,虽然不会参与传播的具体事务,但其却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不感兴趣就意味着传播内容塑造是不成功的。传播对象可以充当一面镜子,展现最终传播面貌,让传播链条参与者不断反思,找出缺陷与不足,而后进行针对性调整。文化传播不中断,对于传播对象的调研了解便要持续进行,尤其是在当今文化多元、节奏飞快的时代,传播对象发生变化成为常态,如果有所忽略,文化传播链条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传播对象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同样的文化内容,有的人能够快速理解,有的人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琢磨消化才能理解目标,这就要求文化传播具体事务参与者要基于差异灵活调整传播策略,确保传播对象能够高效获取文化信息。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陕西地域文化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
传播主体定位不清,难以形成合力
陕西地域文化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个体公民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定位不清,比如个别地方政府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出台的政策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虽然这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文化本身如果得不到良好塑造,文化产业也会受到限制;企业尤其是文化企业应当在地域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很多企业更关注市场规律,对于人文建设不够重视,使得自身空有“文化”标签却对地域文化传播贡献不大;学校是育人场所,以地域文化熏陶学生既能增加地域文化受众,又能为地域文化广泛传播提供支持,但是有些学校却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很少开展文化教学活动。
传播内容单一落后,有损文化形象
传播内容要得到动态塑造,就要确保与时代发展、受众需求等同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陕西地域文化虽然有“深厚丰富”的名号,但却鲜有具体内容传达而出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很多人谈到陕西时,除了联想到几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古迹外,很少涉及其他内容,即便是听过名字,对具体内容也缺乏了解。其实近几年来,陕西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如环保事业蒸蒸日上、传统手工艺获得良好传承、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等,但却并没有整合到传播内容中,使得这些成就不被众人所知,导致陕西在很多人脑海中还是黄沙满天飞、能见面却不能牵手的印象。在讲好中国故事大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要想得到改变,就要通过动态塑造扭转传播内容单一落后的状态,进而打造更好的文化形象,为讲好中国故事以及推动陕西地域文化更好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传播媒介浮于表面,阻碍内涵传达
在信息化社会,传播媒介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地域文化传播来说,不仅能以多种形态进行呈现与表达,还能实现传播与获取同时发生,比如现在的直播平台能够让人们真实地了解地域文化样貌。另外,自媒体的发展给予了每个普通人成为“主角”的机会,普通人可以随时随地地呈现地域文化中的小角落,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视频内容有利于拉近受众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距离。但是随着自媒体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如此局面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短视频比例偏低,很多都是跟风抄袭,缺少新元素的融入。究其原因在于传播媒介成了人们快速获取经济收益的工具,能够沉下心来真正为地域文化传播服务的人不多,致使地域文化浮于表面,难以得到良好的呈现与传播。
传播对象缺少关注,影响吸收效果
传播对象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关注传播对象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这要求在地域文化传播中构建调研体系要对传播对象的心理需求等进行了解,但由于传播对象十分广泛,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使这一体系正常运转,一些实力较弱的传播主体难以切实了解传播对象的信息。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陕西地域文化传播机制应对策略
做好整体调度,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调度工作要由政府着力承担,同时政府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要想做好调度工作首先要解决自身问题,如文化政策要具有更好的独立性,不能依附于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对其他传播主体起到引领作用,比如企业、学校、个体公民等也会提升对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从讲好中国故事出发,陕西地域文化传播主体的理想状态如下:政府出台政策规划整体传播方向与目标;企业围绕地域文化传播开发产品,并基于最新需求及时调整开发策略;学校将地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个体公民规范自身行为,以“主人翁”态度审视地域文化,积极宣传与维护。实现以上目标既需要宏观层面统一认知,也需要微观层面具体操作,如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开发动力,也要加强监督引导企业正确经营。
深入发掘与发展,丰富与提升传播内容品质
陕西地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得到充分利用,如果不积极作为,这一优势就可能会被时代洪流所湮没。比如陕西文化古迹、红色遗迹等能成为打造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但是不能局限于此,构建学术专区、吸引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也是一条发展道路,并且从长远来看,学术研究成果能让这些资源大幅增值,如陕西多个项目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陕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获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既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工艺效率,也要勇于创新,走出传统工艺在功能、形态等方面的桎梏,继而以更为实用、更具审美感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陕西当代样貌也是发掘对象,将其与时俱进的形态充分呈现在传播内容中,能更好地塑造陕西地域文化形象。
正确利用媒介,打造精品传播平台
认识媒介的工具性本质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前传播媒介成为商业化推手的局面中,媒介的工具性特征能够指明这一商业化道路是短视的,可能会一时获利,但从长远来看,缺少优质内容的支持终究走不太远。正确利用媒介要从政府等官方部门做起,比如陕西政府要制作更能体现陕西特征的宣传视频,引领个体组织改变抄袭跟风的坏习惯,主动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并通过最自然、最真实的方式进行呈现。精品内容越积越多后,就能为打造精品传播平台打下基础,进而形成品牌号召力。在信息化时代,品牌化平台的影响力越发出众,国内外受众都能从中获取信息,这对于陜西地域文化获得更好的国内外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品牌化平台会逐渐演变为交流渠道,通过双向沟通既能讲好故事又能了解受众感受。
优化调研工作,及时反馈调整
对传播对象进行调研是重要的,有利于地域文化传播机制基于调研结果做出针对性应对,但过去受限于技术水平,往往会出现“高投入、低收效”的现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应用,调研工作不仅能得到高效开展,调研结果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性。但仅有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相关组织、部门等还要善于使用技术开展调研工作,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调研体系,确保调研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另一方面要提升调研人员的技术素养,灵活应用大数据等技术,为高效获得调研结果提供支撑。立足于陕西地域文化传播视角,调研工作也要融入更多人文性,不能脱离文化特性,否则就会弱化调研结果的参考性,使这项工作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江亚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传播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2]薛宇君.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冰雪体育文化传播机制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0):241-244.
[3]田苗.“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资源开发与对外传播路径探索——以陕西渭南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107-109.
[4]崔柳,吴道锷.陈婧姑文化传播机制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3.
[5]马镜清.“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主流媒体对丝路沿线国家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6]敬鑫.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互联网+教育’生态下陕西国际中文教师线上就业思路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1Q078);2021年度陕西省西安思源学院校级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线上汉语教学能力与企业需求差异研究——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ASYQN-A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