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象式学习”的劳动教育探析

2022-06-15 09:48缪青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家务活场域学习者

现象式学习强调现象与个人视域、生命进程间的关系。学习者对现象的认识是具有情境性的,不仅体现为学习者自身的已有经验, 还包含学习者将自身置于其中的,现象得以发生的情境。现象式学习注重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身体、认知和真实世界的有机统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与时俱进,发展、演变。今天的劳动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未来美好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非常重要的学习通道。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滲透劳动教育?很多专家、一线教师从教材、教学等角度研究了劳动的育人价值、教材的结构化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等。笔者试从文化互鉴的视角,从芬兰教育大力倡导的“现象式学习”中寻求启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中引入“现象式学习”开展探索。

所谓“现象式学习”是以真实世界现象为学习起点,从学习者前理解出发,在具身探究和社会参与中修正对现象的认识,进而创造多重表征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关心的主题为学习内容;其次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学习沟通和理解;再次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的观点或身边的现象进行反思批判;最后主张从现象到话题的选择,再到课堂的学习、实践、评估,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将探索过程梳理如下。

一、关注生活现象,生成学习主题

现象式学习中的“现象”可以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真实对象,也可以是学习内容的系统框架或学习事物的隐喻框架。现象本身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学习者如何把握、理解与解释现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挖掘其隐藏的教育意义,即可生成有价值的学习主题。

现象式学习构建了五层环形模型,每一层现象对应不同技能:第一层是源自自我的现象,第二层是来自社区和社会的现象,第三层是有关文化的现象,第四层是有关自然环境的现象,第五层是有关现实结构的现象。依据这一模型,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扩展出生活领域 “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引导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发现“现象”。

第一层在“我的健康成长”领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现象”,指向学生自身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生活管理,如一年级“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学生没有整理收纳的意识、不会整理的方法、缺少日常整理的习惯等,这些现象都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都可生成有意义的学习主题。第二层在“我的家庭生活”领域,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现象,指向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明白家务对于个人成长与家庭和谐的意义,如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一课,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比较复杂:有的愿意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有的觉得家务劳动占据学习时间,有的是大人不支持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这些现象具有反思和探究的意义。第三层在“我们的学校生活”领域,关注班级、校园生活的现象,指向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意识,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如二年级“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做值日时遇到的困难、做值日挑三拣四、一边值日一边打闹……这些现象在校园生活中比较普遍,这里面不仅涉及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涉及劳动育人、劳动育智。第四层在“我们的社区生活”领域,引发学生对居住的社区,甚至社会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知各行各业劳动的价值,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蕴,如三年级“我的家在这里”一课,从社区的人、物、事中关注小区的绿化管理、健身设施的维护、业主遛狗、物业的职责……这些现象生成的学习主题,指向学生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其生长地的归属感、认同感的情感激发等。第五层在“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领域,渗透了大量隐形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的取材中挖掘细节、发现现象,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劳动思想的文化脉络,国际视野下和而不同的劳动文化样态,如五年级“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火药在炼制丹药时偶得、造纸术的发明、从自然现象感受二十四节气等,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透过现象感受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中,呈现的劳动态度与劳动精神。

借助环形模型理念,引导学生在不同年段,关注不同生活领域的现象,由现象生成活动主题、讨论话题、探究课题,有利于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学习主题中,理解真实世界并探索未知世界。

二、创设劳动场域,生成真实体验

现象式学习强调现象与个人视域、生命进程间的关系。学习者对现象的认识是具有情境性的,不仅体现为学习者自身的已有经验, 还包含学习者将自身置于其中的,现象得以发生的情境。现象式学习注重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身体、认知和真实世界的有机统一。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劳动素养教育应回归儿童的生活场域,使他们在劳动实践的经历中体验、感悟、行动,塑造其尊崇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等优良的劳动品质。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劳动场域有哪些呢?基于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将劳动场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实的劳动场域,一类是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劳动场域。

真实的劳动场域更多地是以课堂为核心,向课堂两端延伸。如:校园内,每天班级生活中的值日生打扫的场景、节日前学生装扮教室的场景、劳动园中耕种的场景,以及其他课程中的手工劳动、创新实验;校园外,学农活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以及家庭中充满烟火气的家务劳动场景等。这些真实的劳动场域让学生身体在场,亲身体验真实现象,使用真实的劳动工具开展实践,亲自向专业人士学习请教。皮亚杰认为:“身体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真实劳动场域下的具身实践,将学生的认知、身体与环境相结合,是劳动和教育的深度结合,在劳动中渗透教育,在教育中渗透劳动。

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劳动场域需要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社会热点话题、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为素材,借助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身入其境、心入其境。现象式学习认为虚实结合的学习场域能为学习带来新的契机,扩展学习的时空边界,增强学习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如四年级“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通过视频展示优秀的创意作品,激发学生劳动创新的热情;二年级“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通过绘本故事“洋洋值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世界中的自己;一年级“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通过连线专业的整理收纳人员,为学生演示收纳技巧,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体验空间;五年级“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一课,通过创设游戏情景,学生模拟进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在游戏情境中穿越时空,了解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工匠精神。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劳动场域打通了劳动、技术、生活之间的壁垒,使劳动教育融入真实生活。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提升思辨能力

现象式学习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的学习方法,提倡将校内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学生应当学会在协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习者需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看待真实世界的视角只是众多视角中的一种,要学会对他人的观点或身边的现象进行反思批判。

劳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亦是由这一完整概念展开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当教与学向四面八方打开,基于真实生活的现象会多样化,呈现的思想观点也会复杂化。

以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一课的两个教学片段为例。

【片段1】

课前下发任务

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组织一场家务擂台赛。形式不限、竞赛规则由学生自主商议制定,每场比赛时间不超过5分钟。

课堂小组活动

有的小组就地取材,用同学正在穿的校服外套,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得又快又整齐;有的小组带来袜子,进行创意折叠大赛,看谁折袜子的方法多;有的小组带来韭菜、葱、蒜等常见、易混淆的食材,请同学辨认;有的小组用PPT呈现房间杂乱的景象,请同学设计整理房间的方案。

赛后师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家务擂台赛,你有哪些收获?

生:家务活只有经常练习,才会熟能生巧。

生:同学们想了那么多袜子、衣服的叠法,我觉得很有创意。

生:有些菜看上去差不多,其实细节上还有很大差别。

生:整理房间,需要有计划、有步骤,这里面学问真大!

师:我也学到了很多,我发现收拾房间还要用到数学的“统筹安排”,认识蔬菜要用到“闻”“摸”等科学观察方法。

……

传统教学中的“家务擂台赛”通常由教师课前做好一切准备,课堂现场中学生多是被动参与。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为学习共同体后,教师提前预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视角之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创意无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与倾听中奉献智慧、彼此接纳、相互学习。

【片段2】

课前下发任务

采访家中的长辈,看看他们对你做家务活有什么看法?

课堂师生分享

师:通过课前采访,家中的长辈对你做家务活有哪些看法?

生:在我们家,爷爷负责接送我,奶奶负责家务活,爸爸妈妈都不做家务,所以他们也不让我做家务。

生:爸爸妈妈觉得小孩子做家务活挺好的,但是一定不能影响学习。

生:我每天忙学习,没时间做家务。

(此时,很多学生点头)

生:爸爸说现在很多的家务活都通过智能家电完成,没必要花时间学习。

生:妈妈说家务活不用学,长大自然就会。

……

当课堂延伸到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争议的现象就会出现,教师要学会做“科学助产士”,引导学生探寻各种观点背后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的方法。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就是让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呈现,让学生学会从多种信息中甄别、提炼、思辨,帮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劳动是人类自身的一种需要,既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人类存在感的一种认同。

四、关注劳育全过程,多元成果分享

现象式学习不仅注重理解与体验真实世界的现象,更关注解释意义,如学习者参与体验与探究,相互分享观点、解释论证,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集体协作,促使集体智慧生成。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逻辑重点放在关心儿童的精神性需要上,不仅仅是从生产方式、劳动需要来启发儿童认识劳动教育,而且要持有一种尊重劳动者在场、倾听劳动者心声的劳动教育观。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劳动学习的全过程和劳动素养的全方面。因此,道德与法治应该围绕“劳动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创造多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呈现劳动成果。如展示自己的劳动作品,同时能阐述自己的创作背景、讲述创作过程;分享自己记录的日常劳动生活的照片、视频;参与劳动观点的辩论会;邀请家长、教师、社区人员参与评价自己在家庭、学校、社区参与劳动的情况。如在一年级“干点家务活”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展示的角度,回忆自己做过的家务活,贴在“苹果树”上;从同伴互学的角度,请学生介绍自己最擅长的家务活的做法;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开展家务打卡,每天坚持做一项家务活,家长参与指导、评价……

从以上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劳动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样、场域多样,展示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劳动成果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语言、情绪、文字、图片中敏锐捕捉信息,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学习、记忆、辨析力和创造力,教师的肯定、鼓励给予学生积极的情绪影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前调查、课后实践,吸引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支持和评价。通过基于实践体验的劳动成果分享,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肯定学生劳动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劳动作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缪青,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家务活场域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家务劳动,从学龄前开始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当艺术家干起家务活
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