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及彼,多维分析

2022-06-15 00:25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王淦生

范本呈现

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

胡一峰

虎年伊始,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

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再看亿遍”“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无独有偶,中国女子冰球队守门员的腿板上,赫然也是两条金龙……

可以说,在这些亿万目光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就社会氛围而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大家接触传统文化、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日益高涨的“国潮”“国风”热,奠定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

从创作者素养来说,大批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理解较为充分,能借助恰当的、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表达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科技成果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文化生产。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融合,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例如,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天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清晰又美妙地向世界表达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历史观、自然观与文明观;外形酷似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创作灵感源自篆刻艺术汉印的冬奥会体育图标,说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恢宏之象、巧妙之思都是活生生的,彰显连绵不断、从未断裂的中国文明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家园,体现了中国人自我认同、互相认同、社会认同的根本逻辑。当传统文化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呈现于世界级体育盛会,一方面起到了向内推动身份认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外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叙事边界,让所有人看到富有生机活力、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透过文化,读懂中国。

而在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乎气”不断延续下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发扬符合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内容,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在技术层面,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价值的发掘,也应注重传统文化器物、技艺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此外,还要把碎片化传播和深度解读结合起来,为受众铺设“进阶式”文化接受路径。比如“青绿腰”在网上的广泛传播,为我们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第一个台阶,但《只此青绿》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青绿腰”,仍需将碎片化、技艺化的文化片段进一步穿织为整体。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2月23日)

技法提炼

1.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

把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透过表象,揭示本质。如这篇文章就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的原因进行探究,从社会氛围、创作者素养、科技成果的进步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过表象,揭示本质,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2.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

由果溯因,探明事物呈现性状的“缘”“故”,把准事物的发展脉络。如这篇文章就将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挖掘:“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然后举例进行说明,让说理简明易懂。

3.向后面想一想,預见发展

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给人启发。如这篇文章在探究原因之后,紧接着就论述“在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乎气’不断延续下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给出了趋势性的建议。

4.合起来想一想,立体观照

将从各个维度思辨后作出的判断加以整合,形成对事物全面的判断。如这篇文章最后就把碎片化传播和深度解读结合起来,“为受众铺设‘进阶式’文化接受路径”。

佳作展示

建筑在文化上的浪漫

祁泰霖

任何浪漫都是建筑在文化上的,没有文化的“浪漫”,不是真正的浪漫。

翻开中国古典神话,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它们名为神话,却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抗争、与恶势力抗争、与阶级观念抗争从而追求更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艺术表达。这种生存追求与文化交融在一起,便有了一份超越时空的浪漫,一种跨越千年的美丽。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是“文采”,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没有文化的东西是难以源远流长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懂得将自己所领略到的一切“文化化”的民族,近到吃到肚子里的食品,远到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人们将最普通的食材烹制得色香味俱佳,从而在享用食物的同时获得一份精神的享受。如果说“香”“味”是一种口腹之欲,那“色”就完全超越了肌体需要,变成一种灵魂的追求;而孔子的“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更是将吃饭上升到了“立德树人”的高度。其实在中国,吃饭礼仪是一种最基本的修养,其文化性已完全压倒了实用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请看贯穿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民族浪漫气质最典型的体现。从三千年前的诗经、楚辞,再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从艺术上滋养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非诗歌莫属。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诗歌文化如此发达、诗人如此众多、几乎人人能口诵古典诗文的民族了。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一部《诗经》,在孔子的心目中就是普通人语言交际的样板。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诗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模式,如果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总是耳濡目染着诗的语言,耳闻目睹着诗的意象,这个民族如何不浪漫?

所以,我们会将探月工程叫“嫦娥”,将月球车叫“玉兔”,将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将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将火星探测车叫“祝融”……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想出的,因为他们是浸泡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营养液中长大的,他们身上满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而这种浪漫投射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你也能一眼认出。

中华文化,又岂止“浪漫”一个词所能概括?她枝繁叶茂,博大精深,滋养了中华民族,也滋养着全人类。

【江苏盐城中学】

点评

“建筑在文化上的浪漫”,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浪漫,而后借古典神话、中华饮食、诗歌文化和各种航天设备的命名,阐述中国人的浪漫建立在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基础之上。作文论据充实典型,分析既有深度,又有新意,突出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意义,不言文化自信而自信洋溢。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