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科技的强劲足音

2022-06-15 01:1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科技

热点聚焦

中国科技的强劲足音,如时代脉搏在创新发展的征途上跳动,恰似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序曲。

我们向宇宙线起源的世界谜题发起挑战——中日科学家利用位于西藏羊八井的ASγ实验,观测到接近1拍的超高能伽马射线,首次确认其来源于银河系。一个月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再进一步,记录到1.4拍的伽马光子,并更加明确了其来源。这不仅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更突破了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

我们率先攻克了人工合成淀粉的难题——中国科学家生成了一种新酶,从头设计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这个只需要水、二氧化碳和电的“创造”,不依赖光合作用,被誉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这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路径,更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奠定了开创性科学基础。

我们继续在太空留下中国印记——神舟十二号“三人组”刚返航,神舟十三号“三人组”又在太空跨年。载人航天喜讯连连,嫦娥五号月壤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回”探测,“羲和号”探日获得包括太阳H-α谱线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多维解读]

1.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一系列前沿热点科技领域斩获重大突破,一大批创新成果集中涌现,我们,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2.创新者们踔厉奋发。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奋力攻坚。“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唯有躬耕不辍!”

[人物故事]

蔡韜的片刻犹疑

当看到碘酒加入粉末变成蓝色,作为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忐忑。“是真的吗?不会有错误吧?”蔡韬说,“6年多来,我们已经失败过太多次。”这犹疑并非怯懦,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的真实注脚。今日之中国,已经到了从并跑向领跑转变的关键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从0到1的突破。走向巅峰的道路不会是坦途,有犹疑、有退缩,都是正常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可贵之处,不是他们从无软弱之时,而是他们能够直面自己,收拾情绪,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执着攀登!

李献华的“锱铢必较”

李献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了团队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第一批研究。他们借了3克月壤样品,还了2.85克,仅消耗0.15克就完成了任务,刷新了对月球演化的传统认知。这“锱铢必较”并非小气,而是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明证。月壤不那么容易研究,因为会被污染,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它的均值只有60微米,吹口气就没了,对研究平台的要求很高……但这些要求,难不倒中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的发展,培养和吸引了优秀人才,搭建了最先进的实验平台,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刘新建的自信满满

刘新建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书记、研究员,也是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的总指挥。2021年4月15日,验收专家组给出结论,这一设备使我国在这一温区的制冷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刘新建说:“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低温大型制冷设备制造的‘第三极!”这自信并非张扬,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实力显示。这一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相关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产业升级,在我国初步形成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拓展延伸

科技乃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人民赖之以好。农业育种、科技抗疫、卫星通信、人工智能……科技+生活,科技+一切,当科技与你我激情相逢,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创新在一个个可亲可感可触的场景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1年,郑州突发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卫星不受极端天气干扰的特性大显身手——高分三号SAR卫星和高分六号等卫星2天时间形成4次卫星成像,获取有效数据,第一时间“驰援”应急管理部门。

随处可见的健康码,大数据支撑流调快速摸清病毒传播链;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便捷普及,互联网医疗潜力巨大,5G全场景应用与整机研发均处于领先地位……从键盘、鼠标到触摸、手势再到自然语言、人机交互,大数据、5G通信、算法程序触手可及。

未来感十足的智能假手,可通过“意念控制”完成大部分手部动作;成人手掌大小的“方盒子”,无须穿戴即可监测并预警摔倒等意外情况;看似普通的安检门,能在2秒钟内完成查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立自强的征途上,中国的创新者们正勠力向前!

时评选粹

让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国纪平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从2000多年前中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遐想星空,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学家发明天文望远镜打开宇宙观测大门,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人类太空时代,到今天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空间探索热潮,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求索从未停止。

环顾全球,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

科技变革带来历史性机遇,抓住机遇需要我们展现智慧、付诸行动。“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这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的重要突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这是面向经济主战场贡献的强大动能。85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200多项技术成果有力支撑“科技冬奥”,种子研发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助力粮食安全,这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拿出的解决方案。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新冠疫苗快速研发上市,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这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的关键支撑。各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折射出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中国创新”“中国智造”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靓丽名片。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4D0A12F0-B024-4D33-BECF-69D19EDF0C7A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