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坚定盟友。《法德农民问题》作为恩格斯论述农民问题的代表性文章,集中阐释了恩格斯对于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充分论证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农民阶层的策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对于引导农民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争取最广大的农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恩格斯;农民问题;《法德农民问题》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6-0019-05
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并且十分重视农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必须要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使他们与无产阶级结成坚定的同盟军。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发动农民群众在伟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革命性力量,从而摧毁一切旧的生产体系与制度,实现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恩格斯尖锐批判了法、德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正确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不同农民阶层的革命策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上的一系列认识。这些对于农民问题的重要认识不仅深化了无产阶级农民理论,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指导当下“三农”工作的开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恩格斯对于农民问题重要性的思考: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恩格斯在其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力量。一是从农民本身来看,农民对于人口、生产与政治力量等有着重要影响。二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壮大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农民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重要因素
从人口数量、社会生产和政治力量来看,农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各政治党派需要争取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卢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1]355。这鲜明指出了农民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力量,是影响社会政治力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要赢得胜利,必须要争取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支持。对于农民在人口、生产、政治中存在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党很早就给予了关注,并且加以利用,成为巩固自身政权的重要工具,而无产阶级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够。对此,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论述道,自工人运动发生以来,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党就大力在农民中宣传社会主义工人是一群抢夺他们财产的、贪婪的“均产分子”,以激起农民对社会主义工人的怀疑和憎恨,瓦解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巩固自身统治。此外,他们还利用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农民手中的选票阻碍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从恩格斯的分析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农民在人口、生产和政治上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是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必须要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农民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
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农民,这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农业小生产将消亡,大土地占有者和小农也面临灭亡。在这样的局势下,大土地所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欺骗农民,宣传自己是维护小农利益的先锋战士,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小农的认可,这显然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了揭露大土地所有者虚伪的面目,无产阶级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要積极主动地去取得农民的支持,让他们与无产阶级坚定地站在一起,为夺取政权而共同努力。因此,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认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1]356。在恩格斯看来,农民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为了逐渐壮大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夺得政权,无产阶级政党要学会将发展革命力量的地区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中培养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去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深刻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根源,所处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从而号召广大农民群众与无产阶级共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三)农民是壮大无产阶级队伍的重要来源
从无产阶级队伍的成分来看,最初主要是产业工人占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工业生产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城市,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也主要在城市,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人很少。对于这一情况,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于农村居民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小农、中农、大农、大土地所有者等农村阶层,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农村居民情况,将其中愿意参加革命的,积极争取到社会主义政党一方来,壮大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我们的任务是要争取广大农村无产者和小农,因为他们遭受的压迫最深,我们必须领导他们,实现自我解放,这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他坚决反对将中农、大农和大土地所有者等吸收到我们的革命队伍中来,这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1]365。可以看出恩格斯充分肯定无产阶级政党可以从农民中进行人员的吸收,以壮大无产阶级队伍,但这种吸收要充分考虑农民阶级的实际情况,要面向农村中的无产者和小农,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577AAEEE-DAB5-4125-9125-A2293E643943
二、恩格斯关于农民阶级的阶层分析:针对不同农民阶层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
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将农村中的农民阶级主要划分為了农村无产者、小农阶层、中农等相对富裕阶层和大土地占有者阶层等四类不同的农民阶层。恩格斯认为针对四类不同的农民阶层,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以进一步在农村中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力量。
(一)依靠广大农村无产者,争取加入无产阶级队伍
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中主要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农村无产者,他们是农村中的无产阶级,争取农村无产者比争取小农或中农都重要得多,是我们必须积极争取的重要革命力量。农村无产者遭受的剥削和压迫最为深重,是农村中的赤贫阶层,生存困难。因此他们的革命性最强,迫切想改变自身所处的地位,从而愿意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自身解放,是农村中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战士。在恩格斯看来,农村无产者与工业工人具有同样的光辉远景,能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认为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以及腐化生活,普鲁士的容克对农业工人进行了无限制的剥削,这极大地激起了农业工人对于容克的憎恨。同时,普鲁士容克的权力分散,为了经济与政治利益相互竞争,负债和贫穷化现象日益扩大,经济基础逐渐丧失。在这样的局势下,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论述道,“只要把社会民主主义的种子撒到这些工人当中去,鼓舞他们和团结他们去坚持自己的权利,容克的统治就会完结”[1]376。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要到农村无产者或农村无产阶级中去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使广大的农村无产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加入无产阶级队伍。
(二)团结小农,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转归为公共占有
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提出,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其中主要是土地所有者。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小农和农村无产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还占有自己的劳动资料,以维持自身生计。在恩格斯看来,“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1]370。这是因为像小农这样以个人占有为条件的个体经济,属于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不适合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被历史所抛弃。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要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当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后,我们就要把小农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公共所有。对待小农,我们要坚定站在他们一边,要通过社会主义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小块土地所有制是注定要消灭的,保全小块土地所有制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将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转变为公共占有,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从而让他们转向我们。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对此认为,我们团结小农的目的不仅是他们能够加入到我们当中来,而且也是从党的直接利益来进行考虑的,他们的加入是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
(三)争取中农等相对富裕农民,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大农、中农等相对富裕的农民阶层,占有比小农较多的土地,因此他们是必须要雇用男女长工或者雇用短工的,为他们耕种土地,这就会存在剥削现象,压榨贫苦农民阶层。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农和中农将不可避免走向衰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恩格斯评价道,对于大农、中农等农村阶层来说,他们如果了解到自身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走向灭亡,那么自然就会走向我们,与工人一起承担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中农、大农等相对富裕的农民阶层,我们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生产方式是必然会灭亡的,从而引导他们加入到我们这边来。作为一个工人政党,我们不可能向他们许诺继续保留工人雇佣奴隶制,以换取他们的加入。恰恰相反,我们是要废除工人雇佣奴隶制,消除他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实现新的生产方式的更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此,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建议我们要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1]374。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拒绝实行暴力的剥夺,而是让他们明白他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必然会灭亡的,经济的发展会让他们变得明智一些。
(四)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将其地产转为社会占有
在恩格斯看来,对于大土地占有者,我们应采取立刻剥夺大土地占有者的革命策略。恩格斯对大土地占有者的革命态度明确,认为“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1]。采取这样的革命策略,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它规定了我们必须要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最终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后,就要将大土地占有者的生产资料转归为社会占有,也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转归为公共占有,这是社会主义任务的根本体现。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于转变的方式,恩格斯认为我们应采用暴力剥夺的方式,这是简单而又高效的,至于这一剥夺是否以赎买的形式进行,这既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实际情况,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们自身的态度。在情况容许的条件下,赎买的方式更有利于我们实现平稳的转变,保留大部分生产资料,不对现有生产力造成更大损害,这是符合我们的革命策略的。在实现转变之后,我们应将大土地占有者的地产归还给社会,“在社会监督下,转交给现在就已经耕种着这些土地并将组织合作社的农业工人使用”[1]375。
三、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恩格斯在对农村中的农民阶级进行阶层分析时谈了许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要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质的根本体现,也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之所在。577AAEEE-DAB5-4125-9125-A2293E643943
(一)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把生产资料转归公共占有
生产资料的占有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人占有,这一形式日益被工业的进步所排除。这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人口、生产资料等日益集中起來,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最终将被抛弃。二是公共占有,这一形式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快发展着。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将会促进资本主义发生质变,“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2]。因此,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基于生产资料的两种占有形式认为我们“必须以无产阶级所拥有的一切手段来为生产资料转归公共占有而斗争”[1]362。恩格斯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任务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这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利益的,而绝不是去维护个人占有。只有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出发,结合农民阶层中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提出了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要把中农、大农、大土地占有者等的私人生产和占有发展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也就是公共占有,以逐渐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这将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
(二)社会主义专门反对剥削雇佣劳动,强调废除雇佣奴隶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其中主要一点是废除剥削性质的雇佣劳动制,这是造成大量贫困农民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法国工人政党起草的土地纲领中,他们却宣布社会主义迫切的职责是保护那些剥削他人的人。这是多么荒谬的结论,因为“社会主义是专门反对剥削雇佣的”。以至于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对此感叹道:“一旦踏上了斜路,往下滑是多么容易和舒服啊!”这一点可以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恩格斯明确论证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废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在恩格斯看来,大农、中农只要还存在,他们就得使用雇佣工人,因为他们占有较多的土地,为了农业经营就必须要雇佣工人进行土地的耕种,从根本上来看,这是土地的私有性质所决定的。大量的农业无产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不得不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去耕种大农、中农的土地,从而造成具有剥削性质的雇佣奴隶制。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认为,工人政党应当首先维护雇佣工人的利益,因此我们不可能向大农、中农许诺他们可以长期保留自己的土地。我们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消除中农、大农和大土地占有者的雇佣剥削制度,把他们联合起来,推广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
(三)采取典型示范、社会帮助与暴力剥夺相结合的改造方法
在恩格斯看来,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应该采取典型示范、社会帮助与暴力剥夺相结合的改造方法,从而把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将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因此,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提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赔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1]370。对待小农,我们应积极争取他们,反对暴力剥夺小农的个人生产资料。这不仅符合小农阶层的利益,也是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必然要求。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恩格斯认为我们要通过示范、帮助的方法,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转为社会公共生产和占有,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为此,在典型示范方面,我们要通过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说服与带动更多的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加入农业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在社会帮助方面,主要是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给予农民资金、资料、技术等方面的帮助,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发展农业合作社,增强对农业合作化道路的信心。对于大农、中农,我们则不能实行暴力的剥夺,而是要使其明白他们的生产方式必然要灭亡,从而引导他们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至于大土地所有者,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应毫不迟疑地对他们实行暴力的剥夺,改造他们的生产方式,以迫使他们走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四、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重要论述的当代启示
“三农”问题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深入学习与研究恩格斯的农民问题思想,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于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认为农村土地的私有制是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是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必然会被历史所抛弃。他认为土地应由社会占有,个人不再占有土地,社会所占有的土地由农民共同耕种,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恩格斯关于农民和土地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好当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认真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让广大的农民朋友安心”[3]。从古至今,农民对于土地都有很深的情节,土地不仅是他们维系基本生活的保障,更成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土地利益,最终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以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二)大力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注重农民利益和农民主体作用
农村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注重维护农民利益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因为农民不仅是制度改革创新的受益者,也是推动农村生产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对于农村发展变革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恩格斯给予了农民充分的关心,认为对待小农等农民阶层不要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而应该加强引导和教育,注重维护农民利益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争取更多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加快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这为我们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中始终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站立时代潮头,勇于创新,在农村掀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篇章,充分证明了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力军。在当前,我们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必须要从农民主体出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改革的热情,为农村改革建言献策,发挥农民群众在农村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我们要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对于侵害农民群众土地权益、违法占用农村土地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努力确保农民群众的各项权益。577AAEEE-DAB5-4125-9125-A2293E643943
(三)加快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认为小农、中农、大农、大土地所有者等农业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且日益遭受资本主义的挤压,从而导致破产,乃至消亡。归根结底,他们是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农业个体经营,不适应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认为应该把他们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才能真正摆脱消亡的命运,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回顾当下我们的供销合作社改革,始终没有脱离恩格斯农业合作社思想的根本,牢记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这为我们明确了合作社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办好供销合作社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进一步释放农业发展潜力,丰富农业经营发展理念,为农民群众增收创收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三农”能力,践行为农服务宗旨,而且更有利于构建更加高效完善的为农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四)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程度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阻碍了经济发展。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对于城乡发展关系的认识上,更多的是从工农联盟角度出发,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想要夺取政权,必须要学会从城市走向乡村,团结农民朋友,在广大农村地区积蓄力量。恩格斯在这里看到了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的差距,城市地区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不利于无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广大乡村地区的农民遭受剥削严重,日益贫穷,孕育着深厚的革命力量。因此,从恩格斯关于城乡发展关系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城乡之间是存在着差距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不相同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没有形成发展共同体,最终将促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因此,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的平等交换,努力促进城乡之间发展的协调。城市和乡村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城乡和乡村之间要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这对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5]。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城乡发展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重要成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协调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与发展城乡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五、结语
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工农联盟的重要基础。在恩格斯看来,当时的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土地占有者的剥削,生活困苦,因此,他们是具有革命意识的,在政治上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我们可以广泛地发动他们,和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军,共同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实现自身解放。恩格斯对于不同农民阶层的策略问题、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阐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彻底废除剥削制度,确立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解放广大的农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继承与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思想,始终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将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道,“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农民一边,为农民谋福,中国的亿万农民群众也始终坚定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历史充分证明,党始终关心关爱广大的农民群众,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亿万农民的翻身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农民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全面进步,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推进农村改革,重点解决关乎农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城乡发展矛盾,组织推进了脱贫攻坚战、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也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战斗奋斗的历史。新时代下的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群众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張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1.
[3]习近平在主持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9(1).
[4]习近平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0-11-03(1).
[5]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30(1).
收稿日期:2021-12-10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19LLKDA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金华,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577AAEEE-DAB5-4125-9125-A2293E6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