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琳 李国庆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22年,教育部将“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作为工作要点之一,计划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广泛共识,如何将理念真正落实到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动中,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成果,需要广大德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探索。
摘要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应有之义,事关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衔接机制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着力点,搭建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机制、教学内容的融合贯通机制、教学主体的联系沟通机制、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机制,将从目标、内容、主体、方法四维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实现思政课一体化。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衔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作者简介
熊晓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的关键着力点。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各学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是必要环节。
一、搭建教学目标的螺旋上升机制,
引领思政课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思政课政治性、价值性的独特属性和跨学段、跨场域的鲜明特点决定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的复杂性。思政课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其学科属性和课程定位凸显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在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功能目标上即要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此外,思政课教学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学段,实施主体向上承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向下承接学校、学生和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发力、共同要求推动思政课实现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总目标,围绕这一总目标,不同学段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形成差异化的阶段性目标。
构建目标体系的螺旋上升机制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方向指引。思政课的目标体系是分层、分类、分众、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既在横向层面向其他领域延伸,也在纵向层面不断提升发展。《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一体化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2]从时间序列来看,思政课程低阶段和低层次目标是向高阶段和高层次目标发展的基础,高阶段和高层次目标是低阶段和低层次目标发展的方向和指引;从内容序列来看,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体系也要因时而进,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培养时代新人的内涵要求,整体规划调整思政课程的目标体系,明确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此外,学段目标是结合个体成长、成才、成熟过程的特征而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因此,既要紧密围绕总体目标的整体性、系统性,又要关注学段目标的阶段性、层次性、渐进性,有的放矢,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搭建教学内容的融合贯通机制,
完善思政课一体化的体系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关涉社会各领域,囊括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依赖多方力量、多种渠道的协同合力。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中,思政课以其系统、整体、高度理论化的学科体系,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的多维目标,[3]不断整合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使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实现有效衔接、协同发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学目标在于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相一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是不断实现综合全面发展的过程,并且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差异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思政课教学在发挥其系统整合功能的同时,应适应学生思想和心理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既包括系统连贯的整体性内容,又包括体现阶段差异的学段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促进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贯通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但教学内容一体化不是整齐划一、重叠重复,而是在基于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成长规律以及学科属性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学段内容的纵向贯通和学段内突破學科壁垒的横向融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纵向贯通方面,推动不同学段全面准确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明确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指导思想;自觉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学生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价值导向和方法支撑;积极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宪法法治教育,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并切实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横向贯通方面,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和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无可替代,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囊括政治、道德、法治、文化等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关联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既可以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从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知识、情感、价值观上的同向同行。
三、搭建教学主体的联系沟通机制,
形成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内在要求和大中小学思政课“各管一段”的发展悖论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既是学生形成知识认知的过程,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影响,对学生进行精神建构的过程,通过精神建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但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转变,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形成转变过程,需要经过复杂、系统、持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全过程育人。与此同时,在思政课育人过程中,教师对各自学段内思政课的衔接机制认识和把握较为充分,但不同学段的教师对思政课学段间的前后衔接关系的认识在能力和动力方面都尚显不足,思政课建设在推动教师一体化方面缺乏上下联动、相互贯通的机制。
搭建教师主体联系沟通的平台和机制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培养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关涉思政课一体化的质量和进程,而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依托完善的平台和科学的机制。一方面,在各级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构建完善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的教研協作机制,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学术答疑等活动,通过交流研讨探索各学段的教学规律,促进实现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的统筹设置与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搭建一体化的研修共同体或研修合作联盟,“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培训机制常态化,依托新教师入职培训、暑期教师培训、教育部思政课骨干培训等平台,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培训力度”[4],鼓励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研修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的教学能力培养培训活动,从而促进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地域的教师实现教学能力与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依托研修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的有利平台,实现优势课程资源共享、优质课程方案共建等,切实发挥研修共同体或合作联盟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现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媒介平台作用。
四、搭建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机制,
筑牢思政课一体化的原则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阶段性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引领、价值引领、思想引领等,这些素质体现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体分解为知、情、意、信、行等元素,而每一种元素的形成和发展既受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影响。从社会整体环境来看,在互联网平台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变革加速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涌现,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媒介作用实现广泛传播。而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出现思想困惑和迷茫。面对这一情况,需要及时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解惑、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渐次生成的持续过程,既具有渐进性,又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学生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需要在持续性的引导机制下渐进展开,也需要立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引导与疏导,在坚持持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逐步提升。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机制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一体化围绕“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蕴含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和基本方法。遵循思政课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既要保持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更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成长特点和透彻说理、以思育人、以情动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重在以启蒙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搭建“故事链”,以真实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埋下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学阶段重在以体验性认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搭建“逻辑链”,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理论”和生命体验中的“实践感知”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知识理论的体验性认识,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并将其真正内化于心。大学阶段重在以理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搭建“问题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思辨逻辑和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阐释、解决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明辨是非,进而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增进认同、外化行为。通过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逐层深化、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上升到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着手构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间的系统衔接机制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着力点,“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6],不断推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四维协同,形成合力,将有助于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22-04-25].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6]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EB/OL].[2022-04-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5931.htm.
[4]聂庆艳,贺俊杰.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7):8-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研究”(16JDSZK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