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2-06-15 12:28刘江蓉
管理学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

刘江蓉

[摘 要]伴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环保、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构成威胁。为改善这种状况,必须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推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相关分析和阐述,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9-0010-03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都需提高警惕和重视的大事,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更要身先士卒,做到可持续化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加以强力资源配置和调节,使其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目标前进。

一、相关的理论概述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内涵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改革与优化,农业经济由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在这样的变革中,我国农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在发展中逐渐意识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作物的数量需求,同时还要符合农业生态的理念,保证我国农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我国耕地面积的分布有限,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生态农业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大力度重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农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元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借助于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对农业资源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大众对农产品的诉求。简单来讲,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可促进和推动人类在地球上的持续化生存和发展,在不对自然环境、资源构成破坏和毁损的前提下,促使自然资源可为人类所使用。另一方面可借助科学技术方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

(二)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村是我国农业人口的主要居住场所,隶属于农业环境范畴内。我国农业包含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农业环境是农业资源的总和。从农业环境保护层面来看,农业生态环境具备区域化、复杂化、广袤化、多样化等特征,且具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性。

农业分布區域广泛,光、水、气、热等都是其生产必备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构成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也大大影响了物质能量的循环系统。另外,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也存在很大的作用力,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药、除草剂、化肥等都会构成环境污染,如果再摊上病虫害、恶劣气候等,那农业环境的恶化程度将更为严重。

(三)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推动资源恒久利用的有效方法,借助于现代化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不对资源构成毁灭性耗尽利用,不对生态构成破坏性威胁,加速和保障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力度,使得子孙后代都能获得农产品上的最大化需求满足。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必须保证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如今农村、农村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和含义被不断拓展,其不但关乎国民经济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在未来几年会持续升高,迅速增长的农业生产规模必须依据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理念,进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2]。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要建立在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唯有农业生态环境良好,方能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化发展。换言之,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人类生态的基础要素,可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如果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这既影响了农业的高效快速发展,又会给大众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证因素,可持续发展既可以满足当前一代的诉求,又不会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是经济、生态、社会、资源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局面。唯有各要素保持平衡,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保持良好,从而提升粮食的产量和安全性。

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水资源问题,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我国处于轻度缺水阶段,水资源的污染使其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2220立方米,而且呈现南北分布不均的态势。北方粮食区更是极度缺水,降水量不足是其中一大因素,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更是主因。同时,我国耕地资源也在锐减,尽管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耕地面积却非常少,2019年耕地面积比往年减少了30.68万顷,人均耕地面积只有926平方米,低于人均标准的四成[3]。

(二)农业生物资源问题,森林资源少且不均衡

我国农业生物资源近几年越发单一化,以内蒙古大兴安岭为例,它是我国针叶林面积最大的林区,兴安落叶松林分布范围最为广泛,占林地面积的70%,其他还包含有白桦林、山杨林、樟子松林等多种野生植物200多科,还有许多名贵的草本药用植物以及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但因为不合理的采伐以及污染,森林资源急速告急,目前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6hm2,人均森林蓄积只有12.3立方米,只有世界的六分之一。可以说森林结构处于非常不稳定的态势,原始林的面积不断缩减。

(三)草地资源退化严重,生态观念薄弱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草原总面积处于不断锐减状态中,东西区域还存在不平衡问题,西北覆盖率甚至还达不到全国标准水平。加上大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薄弱,导致乱垦、乱挖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但对草原构成严重毁损,使得草原资源越发枯竭,植被越发稀疏,甚至根系裸露出来,严重危及农牧业的持续化发展。8169F456-A204-4EEF-AE96-8D77C076E83E

四、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一)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薄弱

环保属于社会意识,而农业生态环境恶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引起的。农民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不慎重视甚至漠视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作业中也不会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反而为了一时的利益,大肆滥砍滥伐,污染耗损,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必然需要立法的推动和约束。但纵观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很多农村地区环保方面都有所欠缺,这给了诸多人漏洞可钻。当前的环境保护法更多的是集中在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上,关于农业生态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偏少,更别提形成系统化,甚至很多区域都是空白的。此外,尽管存在法律法规,但和实际存在较大差距,无法落实践行,这都大大降低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三)高碳经济、高碳农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采取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用资源的超常投入来获得高额的产出和回报,实现财富和效益的累积。但这种经济模式是非常不环保的,不但高消耗,而且高污染、高排放。我国农业发展上的高碳模式,即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加剧了生物单一性、生态环境污染性的恶化,在这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下,必然对农业生态环境构成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如表1所示。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策略

(一)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是我国农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需要农业相关单位以及农业从业者在农业发展中对生态农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要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通过对相关农业从业者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意识,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在农业发展思想上的改变和转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教育中,要注重生态文化的教育,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倡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理念。政府在帮助当地农民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工作上具有重要责任,当地政府应发挥好主体责任,协调当地的相关农业部门,在当地组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培训活动,提升当地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此同时,政府应该联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生态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态意识培养,提高农民整体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我国对生态农业的不断重视,生态农业将会逐渐上升到立法和执法层面,从而给当地职能部门以及执法部门权利,对在农业生产中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者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罚,以此保证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落实[4]。

农民是否具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进展,所以各地区要加大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组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比如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加以宣传,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像微博、微信、抖音等。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训工作要联系当地实况,有规划、有步骤地落实。最近几年我国诸多地区农业部门都会组织这类培训活动,实践效果也颇为显著。后续也应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农民认知的改变和提升。

(二)提高科技投入比重

加大农业生产科技投入比例,加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的投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施行,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上。因此务必要重视提高农业领域中的科研投入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5]。

(三)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对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三者进行比较,生态农业归属于高品质的农业生产。通过对其他高品质农业的认知,有利于提升生态农业的认知水平和完善相关举措。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挖掘生态农业的自身优点,完善具体的规范条例,遵循统一标准实施规划,促进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订立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化发展,城乡生态环境问题越发明显和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中,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内容还比较欠缺。因此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建设方面的立法节奏要加快,这样才能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经济持续化发展。

(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好农业生产区。在农业生产区内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全面保护,降低环境污染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区域内,可以建立农业示范基地,构建农业技术指导网点等,通过有效的农业指导和帮助,让农民能够掌握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方法。生态农业是指依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的集约化的营运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大大改善生态和经济的不协调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全国各地都要发展生态农业,实行低碳三农建设,以此来促进生态农业的全面推行,真正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護和可持续化发展的有效结合。各地区要按照地域经济资源实况开发独有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品的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探索新模式,实现区域内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使之由传统产业转变为朝阳产业,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

六、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遵循可持续化发展理念,建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认知,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发展农业的绿色化。加强对农业保护的重视力度,打造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环境。政府也要出台相应举措,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目标,提高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09):187+189.

[2]陶黎昕.从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地理教育,2019(08)57-59.

[3]张晓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14):33-38.

[4]杜鹃.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探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9(02):6-17.

[5]张少兵,王雅鹏.现代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2):204-207.8169F456-A204-4EEF-AE96-8D77C076E83E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