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欢 张一心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阅读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书籍史研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融合了英美的分析目录学、法国的年鉴学派和德国的接受美学三种学术传统。我国的阅读史研究始于对西方阅读史研究成果的借鉴[1],并经历了“本土化”历程。国内最早可见的有关外国阅读史研究的介绍是旅日学者李长声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从音读到默读》[2]和《书·读书·读书史》[3]两篇文章,第一次向国内引进了“读书史”的概念。对国外阅读史研究的介绍和述评成为当时国内阅读史研究的重要工作。同时,结合中国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的独特性,以阅读史资料收集、阅读史理论研究、文本变迁与阅读等内容为重点的中国阅读史研究得以不断推进[4]。
1990年代以来,国内涌现出一批阅读史著作,包括国外阅读史著作的中文翻译本,以及国内学者所著的中文著作。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与国内阅读史研究状况息息相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阅读史研究的进程。因此,本文对已出版的中文版阅读史著作进行全面收集,并对其出版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此前,已有不少国内学者对国内外阅读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也有部分学者聚焦已出版的阅读史著作进行了研究。
早期,国内学者更注重对西方的阅读史研究进行总结。王余光和许欢回顾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阅读史研究探索历程,总结了西方阅读史的重要著作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5]。
随着国内阅读史研究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国内的阅读史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变得更加可行且意义突出。赵爽基于现有文献对国内外阅读史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重点总结了国内阅读史的研究成果[6];许高勇对国内外阅读史研究进行述评并梳理研究进展,展现出阅读史研究由西方引入国内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7];郭恩强在新闻传播史的视野下考察了中国阅读史研究成果[8]。还有一些学者从更小的角度切入。例如,张仲民参考中西方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成果,对晚清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情况进行梳理[9];李亚男对国内女性阅读史研究概况进行了介绍和总结[10]。
目前,尚无学者对阅读史著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出版研究,但是已有不少学者对已经出版的阅读史著作进行研究和评介,体现了国内学者学习并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热情。例如,印我青对阿尔维托·曼谷埃尔的《阅读史》进行了评论[11];施经从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一书的整体出发对作者在其中的认识论策略进行了探讨[12];李华则对罗杰·夏蒂埃的《书籍的秩序》一书的内容展开介绍[13]。也有不少学者以本土学者的阅读史著作为对象进行评介,例如,王静义和陈桂生对曾祥芹主编的《阅读学新论》进行介绍,并认为其建构了“民族化、现代化的阅读理论体系”[14];赵晓对《中国阅读通史·理论卷》进行评述,认为该书构建了“中国古代阅读理论研究的新框架”[15]。
综上,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阅读史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描述,回顾了阅读史研究的进展,以重要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作为重要切入点,以综述或述评形式加以呈现。也有学者聚焦已出版的阅读史著作进行研究,但集中于针对单本著作的评介,尚无以著作为对象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通过对中文版的阅读史著作的出版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此审视对中国阅读史的研究进程和现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文献计量法。
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一方面,使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进行前期文献调研工作,通过构造检索式和运用追溯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检索,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按照以下两条思路全面搜集已出版的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一是从主题途径出发,以“阅读史”为检索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apabi数字资源平台和TWB台湾学术书籍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同时综合利用豆瓣等网络平台;二是以“滚雪球”的思路展开,在前期文献调研中读到的阅读史研究综述性文章,以及已检索到的部分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中包含的阅读史发展的概略性描述中,都对国内已出版的阅读史著作有所提及,继续追查这些被提及的著作以及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著作,这一过程不断反复,产生“滚雪球”效果。搜集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由不同地区出版的书籍,尽量避免遗漏。在进行全面的搜集后,按照以下两条标准进行筛选:以“阅读史”为全书主轴的著作;不以阅读史为主轴,而是以书籍史、出版史或文化史等为主轴,但是从“阅读”角度出发展开研究,或者阅读史内容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出版物。经过搜集和筛选,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共有67本,其中包括36本国外阅读史著作的中文翻译本(以下简称“译著”),以及31本国内学者所著的中文版原版著作(以下简称“原著”),详见表1。
第二,采用文献计量法。在全面搜集并整理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基础上,记录其书目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出版著作的年度出版量及来源分布,以及定价、装帧、版本类型等图书特有的出版特征进行计量分析。
对年度出版数量进行统计,绘制出版量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数量年度分布波动较大,整体上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在2009年、2012年和2017年达到小高峰。
图1 出版量年度分布图
分别统计译著和原著两类著作的出版量年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在2009年,译著和原著的出版数量皆达到第一个小高峰。从整体趋势上看,原著的出版数量增长态势较译著更为迅速。
图2 译著和原著的出版量年度分布图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以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年度出版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出版物的类型和内容,对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出版情况的进程进行阶段划分。以2009年为界,可将1990年代以来的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出版情况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阶段一中,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出版总数少,占至今出版总量的26.9%;出版量年度分布不稳定,上升态势缓慢。译著出版13本(占比72.2%),原著出版5本(占比27.8%),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在此阶段,国内引进了一批经典的国外阅读史著作,为国内学者和读者打开了书史研究、阅读史研究的窗户。同时,外国汉学家关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著作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而以曾祥芹、王余光等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阅读史研究进行概略性的思考和探讨,开始构建针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范围。
2009年以来,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出版量总数较前一阶段有显著提高,占出版总量的73.1%。增长态势更为显著,但是年度出版量仍然极不稳定。
在此阶段,国内开始较为系统地对国外书籍史著作进行引入和介绍,产生了“书史译丛”“书之爱”等丛书系列。这些书籍史著作均涉及阅读史研究。在2012年,译著的出版数量达到一个峰值,此后便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出版的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中,原著的数量(26本)超过译著的数量(23本),反映了国内学者更多地开始进行阅读史研究的尝试和实践。一方面,国内学者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展开以中国阅读史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层面的整体性研究,以2017年出版的《中国阅读通史》(共十卷)为代表。另外,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也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进行阅读史研究,涌现出社会史、文化史、书籍史、出版印刷史等多视角下的阅读史专题研究著作。
由于阅读史研究与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密切联系,有不少其他学科视野或交叉视野下进行的阅读史研究。笔者参考已有的阅读史研究成果的分类方法[16]22-35,结合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具体特征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分类表
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原著其他视野或交叉视野下的阅读史著作社会史、文化史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学生书局,2007年)《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6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晚清报刊阅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种瓜得豆 : 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阅读变迁知识转型: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凤凰出版社,2019年)文学接受史、读者研究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书籍史、出版史、印刷史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当代北京阅读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性别研究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阅读父权史、孔子及其他》(九州出版社,2010年)基于阅读调查的阅读社会学研究《中国人读书透视: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中国书籍出版社、海天出版社,2009年)
在67本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中,译著数量占比达到53.7%,可见中国学者对引进和借鉴国外阅读史研究经验成果非常重视。以作者所属国家为著作所属国别(若有多位作者,则以第一作者所属国家作为著作所属国别),译著中来自美国的著作最多,其次是来自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的著作,如图3所示,可见美、英、法在阅读史研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外国汉学家关于中国阅读史的研究著作中,则以美国、日本学者的著作为主。
图3 译著第一作者国别分布图
从内容上看,中文版阅读史译著包括“西方阅读史著作”和“外国汉学家研究中国阅读史的著作”两类,前者数量多于后者,这与西方出版的阅读史研究著作中西方阅读史原著本身的数量较多有关。以阅读史命名的著作仅有两部——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17]和史蒂文·罗杰·费希尔的《阅读的历史》[18],前者更多地从个人阅读的经验出发讨论阅读这一社会实践的文化史,后者则在新历史主义下解读阅读的隐喻,且非常全面充分地展现了世界范围内阅读历史的面貌。
数量更多的是其他视野或交叉视野下的阅读史著作——这些著作虽不以“阅读史”为题或以“阅读史”为主轴,但是都涉及阅读史内容并以其为重要部分,对作者观点和逻辑的完整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的阅读史研究往往散落在书籍史、印刷史、出版史等研究范畴当中,其中一些著作在理论思辨的层面上体现了阅读史由书籍史分支发展而来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如《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一书以文本、物质形态和阅读三要素重新定义书籍的概念,并指出阅读是实现书籍的文本意义的重要环节[19]。社会史、文化史则是在更加宏大的视野下,将阅读史内容作为展现某个时期社会思想面貌的一个角度或补充,如《知识社会史(上卷):从古登堡到狄德罗》一书中从阅读角度探讨知识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20],《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一书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将阅读史与心态史研究相结合[21]。这些著作都体现出阅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补充的特点,也说明专门的阅读史研究缺乏独立性,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外国汉学家研究中国阅读史的著作多聚焦于明清及近代时期,主要从文学接受和读者反映批评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明清插图本小说阅读》以明清小说在当时的接受为研究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大众的阅读行为和小说认知[22]。
原著分为阅读史专著和其他视野或交叉视野下的阅读史著作。阅读史专著是国内学者在阅读史研究过程中构建的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部分著作通过译介、述评西方阅读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寻求借鉴和启发,如戴联斌所著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考察了来源于英文以及欧洲其他语种专著的英文译本,以厘清大西洋两岸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书籍史和阅读史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发展脉络[23]。亦有学者对阅读史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探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其著作呈现了对阅读史研究的认识和观点,以王龙所著的《阅读史导论》[24]为代表。而王余光等所编的《中国阅读文化史论》是于2007年出版的论文集,对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等进行了探讨[25]。《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国阅读通史》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2017年出版的《中国阅读通史》(共十卷)“试图首次系统总结中国悠久的阅读传统,为当代中国阅读文化的构建奠定学术基础”[26]。此外,曾祥芹所著的《阅读学新论》[27]和熊静、何官峰所著的《中国阅读的历史与传统》[28]中皆有对中国阅读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和介绍。
其他视野或交叉视野下的阅读史著作体现出多领域、多角度、多主题的特征。其中社会史、文化史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数量最多,且多为关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实证性研究,探讨社会阅读、社会观念、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学接受史和读者研究视野下的阅读史研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读者研究的角度切入,对特定时期的某一或某类读物的阅读情况、创作关系等方方面面进行再现,以《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29]和《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30]为代表。书籍史、出版史、印刷史视野下,以及基于阅读调查的阅读社会学研究则较少。另有性别研究视野下的阅读史著作《阅读父权史、孔子及其他》[31],以性别概念来讨论阅读历史,综合了国学和性别的双重视野。
综上所述,无论是原著还是译著,都包含了大量交叉视野下的研究,表明阅读史研究充分利用和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呈现出阅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特点。国内阅读史研究深受西方阅读史研究的启发,尤其是在理论架构方面。有不少中国学者也展开了实践研究,引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新文化史视角以及实证史学等方法或模式对中国阅读史展开专题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理论研究的深度和独创性、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存在不足。
通过对作者、出版社、版本类型、定价和装帧等出版特征进行分析,能够从多角度考察国内阅读史研究和发展状况,形成对出版状况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经对国内学者的创作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共有28位作者参与了上述31本(详见表1)中文版阅读史原著的编写,大多数作者只出版了一本著作,少部分作者出版了两本或三本著作。出版量较多的作者及其著作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出版量较多的作者及其著作数量
国内阅读史研究领域尚未出现高产的作者,一方面,国内阅读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国内阅读史研究尚未发展出成熟的独立体系,许多阅读史著作是在其他学科领域视野下完成的,因此作者分布上较为分散。但是,目前国内阅读史研究领域已形成一个同人群体,合作展开阅读史研究。在表2所示的几位作者中,除了张仲民,其余几位都有合作关系——王余光和汪琴合作完成了《中国阅读通史 理论卷》[16]和《中国阅读通史 隋唐五代》[32]两卷,熊静和黄镇伟合作完成了《中国阅读通史 图录卷》[33],熊静和何官峰合作编写了《中国阅读的历史与传统》[28]。可见国内阅读史研究已出现团队合作的态势,形成了一个经常开展合作的作者群体,共同推动国内阅读史研究的发展。
对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社分布情况进行统计,67本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分别由37家出版社出版(详见表1),其中仅出版一本的出版社占比高达70.3%,可见大多数出版社对于阅读史著作的出版刚刚起步或浅尝辄止,出版三本及以上著作的出版社如表3所示。
表3 出版阅读史著作较多的出版社及其出版的阅读史著作数量
出版阅读史著作数量较多的出版社主要译介了较多的西方研究成果,但目前并没有专门的以西方阅读史为主题的丛书设置,可见目前对于西方阅读史著作的系统性引进非常欠缺。对于国内学者的著作,只有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阅读史通论”系列丛书。
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是由同一个作者所著、图书内容大体相同,而在语言形式、译者、出版社或装帧定价等方面存在不同。在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中,大多数仅有一个版本,少部分著作有多个版本。若将不同版本看作同一项著作成果,则拥有多个版本的著作占比18.2%,多个版本的著作及相关信息如表4所示。大多数拥有不同版本的著作是译著,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由不同的出版社先后出版,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即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其中,除了《书籍的历史》由大陆率先引进,其余都是由台湾地区率先引进并翻译。
表4 多版本的著作及其相关信息
进一步总结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表现如下:第一,语言形式(繁简体)的调整;第二,形式上的调整,如装帧和封面设计;第三,内容上的调整,进一步润色、提高质量。著作拥有多版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条:第一,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出版;第二,市场需求量较大,且有价格调整诉求。但是,由于市场诉求而以新的版本再度面世的情况只是极少数(《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属这一情况)。
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定价区间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定价在30元至60元之间的最多,占比38.8%;其次是分布在30元以下和60元至90元之间,都占总体的17.9%。定价在90元以下的书籍占总体74.6%,高价位著作少。
图4 著作定价区间分布图
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大多数采取平装的形式,占总数的76.1%。原著中精装出版物的数量更多——主要因多卷本《中国阅读通史》均采用精装。
综上所述,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主要采取制作工艺较简、成本较低的平装形式,定价不高。这反映了国内出版的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尤其是翻译作品)大部分用于提供学术资料或作为教参,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或学生使用。
通过以上对1990年代以来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研究和分析,可以归纳出我国阅读史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国内学者注重对西方阅读史研究成果的引进。在第一个阶段(1995—2008年),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是重点;进入第二个阶段(2009年至今),国内开始较为系统地引入国外阅读史研究著作。
第二,中文版阅读史著作中包含大量交叉视野下的研究,体现出阅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特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其他学科视角切入阅读史研究。一方面,阅读史研究充分利用和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经验方法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阅读史内容也作为这些领域研究的补充促进其发展完善。
第三,国内阅读史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同人群体,共同促进国内阅读史研究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面向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或学生,但目前尚未得到热烈的市场反响。
关于今后国内阅读史的研究有如下建议。
第一,国内学者始终十分重视对西方阅读史研究成果的译介,但是中西阅读史研究之间的比较研究欠缺,对此应更多重视。
第二,从主题上看,中文版阅读史研究类型不够丰富,女性阅读史、少数民族阅读史、特殊阅读形态被忽视。
第三,目前中文版阅读史著作偏向学者型研究,面向大众的普及型读物或插图本相对匮乏,可尝试产出一些在内容上更加直白、富有趣味性的读物。
最后,虽然阅读史研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特点,但也要注意阅读史研究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