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立德, 侯建帅, 肖培, 车拿单
(1.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4; 2.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保定 071001)
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根据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比重超18%,同时中国社会呈现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特点,因此养老矛盾频发,养老居住问题引起人们极度重视。吴聘奇[1]着眼于对中国全龄化社区规划进行重构,制订具体的规划重构方案,探索构建超越传统尊重人性的合理空间。从而为老年人营造代际融合的生活环境,在整体区域中寻求差异化空间的共存。刘凌雯等[2]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全龄化养老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存在问题,从总体布局、住宅布局和配套设施布局3个方面研究养老社区的规划布局。 孟祥泽等[3]为分析养老社区中老年人空间行为轨迹的规律,建立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社区老年人全龄社区异常空间行为轨迹分析模型。张健健[4]选取南京市锁金村住区街道中10处开放空间社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行为注记法和问卷访谈法,分析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求、空间的环境和使用特征。张雷[5]通过对中外相关养老社区进行探究分析,从社区全龄的角度构建社区发展模型,借助先进平台推动老年人以积极参与方式融入社区生活,最终形成老年友好型全龄化社区。 杨梓含[6]以苏州古城第15号街坊为例,对古城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尝试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改善“双重老龄化”问题。
为解决养老居住问题,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养老社区,但时间短、建设速度快、缺乏经验等因素,迫使养老社区定位模糊不清,大多只服务于老年人,存在规划不合理、套用国外建设经验、代际薄弱、不具普适性等问题。因此,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的全龄化社区模式迫在眉睫。当前中国老人更倾向于多代共居,不愿因养老而被迫离开熟悉环境,希望有独立空间,又望与子女保持良好联系,全龄化社区的出现均衡了“一碗汤”的距离。全龄化社区服务全龄,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可在社区内完成,不必因养老需求而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可以实现就地老化,社区内通过布置全龄共享的配套设施、代际融合的室外空间环境,从而达到全龄共居的可能性,帮助老人积极老龄化。
全龄共享主要体现配套设施的功能复合,室外空间环境代际融合,社区内年龄结构层次丰富,居民诉求更加多元化,故而社区设置共享共用的设施场地和交往活动空间,营造全龄和谐共处的社区氛围。
居民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社区也应做出相应改变。如图1所示,人全生命周期分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居住关系,对于社区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全龄化社区为满足居民差异化生活诉求,为各年龄群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突破普通社区养老局限,弥补纯养老社区人群单一的不足,老人可实现积极老龄化。
图1 全生命周期变化图Fig.1 Life cycle change chart
全龄化社区通过调动老人主观能动性,帮助实现积极老龄化,鼓励退休老人发挥余热,举办讲座,为年轻人传授工作及生活经验;为有能力的老人提供在社区管委会、图书室、社区餐厅等的工作机会,增加老人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使老人与社区共同发展。
2018年12月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4种生活圈层,将其理解为正圆形,可提出4种圈层的理想半径[7-8],如表1所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1.2 m/s,老年人平均步速1~1.04 m/s,全龄化社区是以老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基于普通住宅区理想半径平均值,以计算出全龄化社区适老化生活圈理想半径和空间规模[9-10],如表2所示。
表1 普通住宅区生活圈理想半径Table 1 The ideal radius of life circle in ordinary residential area
表2 全龄化社区适老生活圈理想半径和空间规模Table 2 The ideal radius and space scale of life circle for the elderly in full age community
2.2.1 设施构建空间
全龄化社区适老生活圈层的理想半径作为其服务范围,按层级配置原则,全龄化社区的配套设施分为社区级、单元级、组团级和街坊级4种级别。如表3所示,据老人适宜步行距离,按照设施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由内到外依次布置具体的配套设施。
2.2.2 配套设施布置
1)建设引导
(1)形成功能中心。通过将服务性设施定位核心,将关系联系紧密的设施布置控局,形成规模性功能中心。如图2所示,将医疗卫生设施与药店、托老所布置在一起。
(2)架空层共享空间。将楼栋的架空层或一层的闲置空间设置成居民共享活动空间,不仅集约土地,且促进邻里交流,如图3所示。
表3 全龄化社区配套设施Table 3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full age community
图2 功能中心Fig.2 Function center
图3 架空层共享空间Fig.3 Overhead floor shared space
2)布置方法
社区级、单元级设施使用人群数量较大,宜建设成功能性综合中心,采取大均等、小综合原则,将功能性强设施布置一起,如将多功能运动场馆与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布置一起,形成文化娱乐中心;将社区服务类场地布置一起,形成社区管理中心。
组团级和街坊级设施更加注重老幼群体使用特点,设置使用率较高的设施,考虑适宜出行距离,设施布置采取强集中、弱分散原则,鼓励空间共享,适当将养老设施和儿童设施布置一起,如将青少年活动场地和老年活动场地布置一起,形成小型活动中心;将组团级卫生站与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护理中心、老龄配餐中心等综合布置,鼓励空间共享;在楼栋底层设置邮件和快递送达站等。
全龄化社区道路系统主要分为社区级、单元级和组团级3个级别,不同层级道路设计要点不同,包括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两大类。
2.3.1 分级布局
不同等级道路设计要点及宽度不同,社区级道路通过道路宽度来控制社区内机动车通行数量,以此保证社区内安静私密居住环境;单元级道路的设置更加注重提高步行道的可达性,组团级道路则注重步行道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具体设计要点和宽度如表4所示。
2.3.2 主干道人车分流
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社区主干道采用人车分流形式,将主干道布置社区外围,将社区串联,不仅提高通行速度,也减少机动车对社区内部干扰,缓解行车压力,极大增强居民的安全性。
2.3.3 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全龄化社区通过构建连续通行的步行交通网络,延长居民在外停留时间,以增加老人与其他群体的交流机会,促进代际交流。考虑老人的适宜步行距离,在组团级道路设置富有变化的步行路线,将配套设施、绿化景观联系,并在道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休息座椅,供老人休息。不同健康状态的老人对步行道路设计重点也不尽相同,具体设计如表5所示。
表4 各层级道路设计要点及宽度控制Table 4 Design points and width control of roads at all levels
表5 步行道路设计要点Table 5 Key points of pedestrian road design
2.4.1 空间布置方法
交往活动空间注重打造全龄共享的社区氛围,根据适老生活圈,打造不同等级的交往空间层次,如图4所示,同时结合景观、配套设施布置,促进邻里交流。
1)结合景观布置
考虑各年龄群体差异化诉求,交往活动空间分为3种层级。
(1)社区核心景观周边设置中心活动广场,为社区及周边的居民提供集聚场地,促进交流。
(2)结合景观廊道设置半私密休闲活动空间,为年轻群体和自理老人提供活动场地。
(3)结合景观节点设置私密性较强的活动空间,为介助和介护老人提供安静舒适的室外活动场地。
图4 全龄共享空间Fig.4 Full age space
2)结合配套设施布置
老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与儿童有着极大相似性,因此可将养老设施和育儿设施结合,设置互动的共享空间,不仅方便老人照看孩童,同时促进代际交流,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发展。场地复合要综合考虑人群特点,老人和儿童需要安全舒适空间,场地添加扶手、无障碍处理。考虑到老幼群体适宜出行距离较短,可将活动空间设置在住宅入口处,可增加老人与熟人交流机会[6]。
2.4.2 架空层交往空间设计
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可为居民提供交流活动场所,设置老人活动场地、棋牌室、儿童游戏场地或茶室区,统筹布置,同时结合景观节点与环境融合,可促进代际、邻里交流。架空层场地的大小,将功能均衡布置在各个楼栋中,通过道路、景观连接,由此将社区内各功能空间紧密联系,营造社区归属感,增加老人安全感。
考虑到全龄化社区各年龄群体诉求的差异性,社区内设置了不同住宅类型,主要有弹性住宅、养老住宅和混居住宅。养老住宅分为独立型养老住宅和服务型养老住宅,可以服务于自理老人、需要集中式养老的高龄或独居老人;弹性住宅是在设计中融入通用设计理念,以此来应对年龄变化带来的影响,适用全龄人群,主要针对年轻群体;混居住宅是指养老住宅与其他住宅混合布置,主要针对自理老人和年轻人。
2.5.1 养老住宅
养老住宅根据服务对象分为独立型、服务型和护理型三类养老住宅,养老住宅都十分注重无障碍系统、适老化处理、防噪等方面的设计,除了通常设计,因老人健康状态不同,建筑设计的细节也不相同,养老住宅的设计要点如表6所示。
1)独立型养老住宅特点
(1)老人生活相对独立,社区为其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医疗服务。
(2)按照圈层分级设置原则,一个居住街坊可以设置1~2栋独立型养老住宅,相当于分散布置了日间照料中心。住宅可以设置在幼儿园附近,创造灵活的共享空间方便照看小孩,形成良好互动。
(3)独立型养老住宅不仅注重居住空间,更加注重交往活动空间、探望空间、医养空间,有孙辈的老人,要丰富和扩展照看空间,可将交往活动空间和探望空间合并。
(4)住宅可以设计为单元式,也可以设计为通廊式,建筑外观简洁大方、标识统一,便于老人分识。住宅外部也可通过风雨连廊与其他住宅连接,打破封闭感。
2)服务型养老住宅
(1)功能构成。服务型养老住宅主要针对介助老人,提供全天的基本照料服务。为了方便照料,除了基本的功能空间,增加了后勤空间。如图5所示,老人比较适合独居单元和两居单元,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抱团养老的组团单元。
图5 服务型养老住宅功能空间内容Fig.5 Functional space content of service-orientedold-age housing
(2)功能空间组织。服务型养老住宅加强了服务功能,增加了后勤功能,因此设置两个出入口,如图6所示。
(3)布局方式。集中式即将各个设施分散在各处,形成庭院,通过坡道或连廊连接[图7(a)]。分散式即部分设施通过走廊、中厅等公共空间连接,加强各部分间的呼应[图7(b)]。
图6 服务型养老住宅功能空间组织Fig.6 Func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 of service-oriented old-age housing
图7 服务型养老住宅布局Fig.7 Layout of service-oriented old-age housing
3)护理型养老住宅
(1)功能构成。护理型养老住宅的使用对象是介护以及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因此功能上加强了医疗护理服务。居室有单人间和双人间,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可以将大间隔成单人间,避免“通铺”现象,以此保护老人的尊严,如图8所示。
图8 护理居室Fig.8 Nursing room
(2)布局方式。主要分为串联式、围合式和组团式,如图9所示。每层都应设置护理站,护理站与护理单元邻近设置,形成组团;护理单元根据老人的需求差异分为一般护理单元、临终护理单元、特殊护理单元。住宅一般为内廊通道,也可扩展为老人的交往空间。
2.5.2 混居住宅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居住诉求,可以采取住宅混合组合的方式,主要有3种类型,如图10所示。
2.5.3 住宅配比
为了探讨不同住宅建设比例,可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老年住户户数:
N=ATR/E
(1)
图9 护理型养老住宅布局方式Fig.9 The layout of nursing apartments for the elderly
图10 混居住宅布置形式Fig.10 Layout form of mixed residence
养老住宅比例:
r=AR/E
(2)
式中:R为城市老龄化率;T为社区总户数,户;A为每户平均人数,人/户;E为每户平均老人,人/户。
全龄化社区中养老住宅的建设比例与当地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有关,式(1)、式(2)仅作为参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混合养老社区中,养老住宅建设比例为10%~15%,可变性住宅占20%~25%。考虑到未来20~30年间的变化,全龄化社区中可将养老住宅比例适当提高,调整为15%~20%,弹性住宅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单元,可控制在40%~50%,混居住宅控制在30%左右。
2.5.4 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构建线上养老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上录入老人健康档案,通过在线与家庭医生、医院系统联系,健康状况可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和医疗诊断方案,实现养老信息化管理[11]。结合线下服务,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或高龄老人提供上门看诊、医疗保健、长期照护、居家生活等服务,老人可实现足不出户看病的愿望,极大保障老人健康。
2.5.5 建立志愿者队伍
鼓励社区内自理老人和年轻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劳动将被社区记录在册,需要时可兑换相应的服务或物品[12]。这种代际接力的方式,充分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互助社区氛围,帮助老人实现积极老龄化。
人口快速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养老居住问题颇为严重,通过解决养老居住问题的实践过程影响,全龄化社区模式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符合大多老人养老诉求。对全龄化社区特点进行深度分析,基于最新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十五分钟生活圈”提出全龄化社区的适老生活圈,构架建设全龄化社区在空间规模控制、配套设施布置、道路系统、交往活动空间以及住宅建筑方面的方法,以期为相关社区设计提供借鉴,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促进养老社区健康发展,帮助老人实现积极老龄化与就地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