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芳,王树桂,吴 红,薛海霞
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扬州,225001;2.扬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江苏 扬州,225002
麻醉恢复室(PACU)是全麻患者术后接受观察、监护的主要场所,缩短PACU转出时间对麻醉质量控制意义重大[1]。受到原发病、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PACU转出延迟,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可影响医院手术室循环状态,引起运转堵塞,加大了医院运转负担,增加了麻醉科医护人员工作量及患者麻醉风险,进而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率[2-3]。国内外有较多关于全麻术后PACU转出延迟的研究[4],但多集中于特定人群或科室的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整体性,忽视了潜在因素对PACU转出延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医院全科室角度,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术后PACU转出延迟影响因素,旨在增强麻醉质量控制效率,提升麻醉科工作效率,促进医院手术室运转。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PACU复苏的82例患者基本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延迟组和未延迟组,每组各41例。延迟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92±12.11)岁。并存疾病:糖尿病8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5例,肝功能异常2例,前列腺增生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16例,II级14例,III级9例,IV级2例。疾病类型:肺癌7例,肝癌8例,胆管癌10例,食管癌6例,甲状腺癌5例,其他5例。未延迟组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34.62±0.85)岁。并存疾病:糖尿病7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6例,肝功能异常3例,前列腺增生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20例,II级15例,III级5例,IV级1例。疾病类型:肺癌9例,肝癌10例,胆管癌8例,食管癌9例,甲状腺癌1例,其他4例。两组疾病类型、并存疾病、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院内医学伦理要求且获得批准。
(1)纳入标准:均接受全身麻醉,术后入PACU复苏。有麻醉适应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非全身麻醉者。麻醉禁忌证者。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接受神经外科手治疗。(3)退出或脱落标准:术中大量出血。术中死亡。中途退出研究者。
组建研究小组,统一学习课题计划,讨论、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劳务购买方式招募调查组成员,统一培训,统一测评标准。通过在数据库查阅资料,编订《延迟出PACU影响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础情况、手术情况麻醉情况、PACU复苏情况、PACU转出情况。实施方法:《延迟出PACU影响因素调查表》中患者基础情况栏,调查员于患者入院时,通过当面询问填写;手术情况栏由手术室内麻醉医师填写;PACU复苏及转出情况栏由调查员根据临床观察结果填写。
记录两组患者的PACU复苏及PACU转出情况。PACU转出延迟判定标准:参照《临床麻醉学》(第4版)[5],PACU停留时间≥2 h。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ACU转出延迟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选择医院接受全麻术后入PACU的82例患者,其中,PACU转出延迟41例。平均转出延迟时间(241.52±89.67)min。
延迟组的年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VAS评分、术后PaCO2水平均高于未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的术后体温、术后Hb水平低于未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情况(±s)
组别延迟组(n=41)未延迟组(n=41)t值P值年龄(岁)56.92±12.11 34.62±10.85 8.782 0手术时间(min)123.52±24.51 83.52±13.57 9.142 0麻醉时间(min)89.62±15.29 50.06±10.25 13.761 0术中输液量(mL)4 852.75±1 529.43 3 211.52±1 000.54 5.750 0术后体温(℃)33.11±0.84 35.91±0.53 18.051 0术后VAS评分(分)6.11±0.43 3.12±0.25 38.491 0术后Hb(g/L)72.52±10.68 105.19±13.52 12.141 0术后PaCO2(mmHg)51.25±6.12 41.31±4.09 8.467 0
PACU转出延迟主要发生于胸外科及普外科,见表2。
表2 不同科室PACU转出情况 例
年龄、并存病、疾病严重程度、ASA分级、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与否、尿量、丙泊酚用量、术中循环状态、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VAS评分、麻醉后并发症发生与否均与PACU转出延迟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ACU转出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例
因变量为全麻术后入PACU转出延迟,自变量为表4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为P<0.05的变量。结果显示:高龄、并存病、中重度病情、ASA分级III~IV级、术中循环差、围术期出血量高、低尿量、低/高体温、术中未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丙泊酚用量高、术后VAS评分≥6分、麻醉并发症为PACU转出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PACU转出延迟的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
PACU以保障患者术后生命安全,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为运行目的。但在临床实际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PACU转出延迟情况,对医院及患者自身均造成了负面影响[6]。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基于术后快速、安全康复理念,编写《延迟出PACU影响因素调查表》,分别对患者基础情况、手术情况、麻醉情况、PACU复苏情况及转出进行记录,分析各类因素对PACU转出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或改善措施,对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保障机体生命安全有积极作用[7]。
本研究围绕全麻患者围术期相关因素开展分析,明确高龄、并存病、中重度病情、ASA分级III~IV级、术中循环差、围术期出血量高、低尿量、低/高体温、术中未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丙泊酚用量高、术后VAS评分≥6分、麻醉并发症为PACU转出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高危因素不仅可延迟PACU转出时间,还可延长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影响其整体康复效果,严重者可致死[8]。高龄、高ASA分级、中重度病情是PACU转出的高危因素,具有不可纠正特征,而麻醉药物用量、围术期出血量、术中循环状态、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则为可改善变量[11]。在本研究中,高龄患者PACU转出延迟风险高,原因考虑与麻醉减轻机体对外界应激的敏感度,延缓血液流通速度有关。麻醉药物过量可加大机体药物代谢负担,延缓代谢速度[9]。术后过低或过高体温可引起机体酶活性改变,使得药物过多聚集于体内,引起PACU转出延迟。术后并发症可加大机体炎性反应,引起血气指标急剧变化,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进而影响患者麻醉复苏[10]。术前并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也易出现PACU转出延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师以保证手术效果与患者安全并重为原则,需准确评估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药物使用时间,改善术中血气循环,配合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减轻心血管损伤,减少围术期出血量[11]。同时,作为PACU转出延迟的不可纠正影响因素,护士可通过术前资料收集、调查,及时识别影响PACU转出延迟的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减轻全麻对机体的影响,促进麻醉复苏。而对于麻醉药物用量较高或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及术后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并给予定期翻身、补液、保温等个性化护理,待患者意识恢复后,指导其多饮水,提高排尿量,加速麻醉药物代谢,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