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达科 李许娜 刘元献 连纯利 郭赛 叶美婷
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咽喉反流被视为胃食管反流的食管外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哮喘等症状,以及声带后连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严重时出现肉芽肿、喉室消失、声门下狭窄等喉部体征[1]。目前中医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还不够全面,尚无中医专属病名,亦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本研究通过对204份门诊初诊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患者中医证型及症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咽喉反流性疾病中医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以咽喉不适或咳嗽、声嘶等为主要症状就诊,参照2015年《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经RSI评分>13分和/或RFS评分>7分,初诊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资料完整病历204份。其中男性患者95人,女性患者109人。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39.4±12.2)岁。病程2周~8年,其中≥3月者110例。使用RSI评分124例,从14~34分,平均(18.85±4.03)分。使用RFS评分112例,从8~17分,平均(9.87±1.95)分。
1.2所有病例采集患者姓名、登记号、病程、主诉、伴随症状及中医证型。
1.3采集以下13项症状:咽部异物感、咳嗽、声音嘶哑、清嗓、咳痰、咽干、咽痒、咽痛、咽部灼热感、吞咽不利、胸闷气紧、呃逆、反酸烧心。
1.4采集以下6个证型:湿热蕴脾证、肝郁脾虚证、胃热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肺胃阴虚证。湿热蕴脾证: 上述症状,或伴口咽黏腻感,纳差,胃脘胀满等,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肝郁脾虚证:上述症状,情绪抑郁焦虑时加重,胁肋胀满,纳眠差,梦多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胃热炽盛证:上述症状,或伴胃痛,胃中灼热,胸背部灼热感易嗳气、干呕,大便秘结,脉弦数。肝胃不和证:上述症状,情绪抑郁焦虑时加重,可有呃逆、上腹胀闷疼痛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脾虚湿盛证:上述症状,或口淡,纳差,便稀,进食易饱,食后易腹泻,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滑。肺胃阴虚证:上述症状,或鼻干鼻衄,口渴夜重,盗汗,饥不欲食,舌体瘦小,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1.5数据分析 使用EXCEL和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证型及症状分布规律采用频率分析。症状在证型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证型分布情况 在对204例病人的辩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6个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为57例,占比27.9%,其次为湿热蕴脾证51例,占比25.0%,胃热炽盛证35例,占比17.2%,肺胃阴虚证26例、肝胃不和证20例、脾虚湿盛证15例,分别占比12.7%、9.8%、7.4%。
表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症状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咽部异物感、咳嗽、咽干等13项症状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症状发生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咽部异物感113(23.7%)次,咳嗽76(16.0%)次,咽干70(14.7%)次,咽痒69(14.5%)次,咽痛33(6.9%)次,声嘶31(6.5%)次,清嗓23(4.8%)次,咳痰22(4.6%)次,反酸烧心16(3.4%)次,呃逆12(2.5%)次,咽部灼热感9(1.9%)次,胸闷气紧与吞咽不利均为1(0.2%)次。
各种症状在不同证型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湿热蕴脾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部异物感、咽干、咳嗽、咽痒、咽痛;胃热炽盛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部异物感、咳嗽、咽痒、咽干、咳痰;肝郁脾虚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部异物感、咳嗽、咽痒、咽干、咽痛;肝胃不和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部异物感、咽痒、咳嗽、咽干、声音嘶哑;脾虚湿盛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部异物感、咽痒、咽干、声音嘶哑、咳嗽;肺胃阴虚证症状分布前五的是咽痒、咽部异物感、咳嗽、咽干、咽痛。综上所述,6个证型中症状分布前五均出现的是咽部异物感、咽痒、咳嗽、咽干4种症状,而胸闷气紧、吞咽不利、呃逆、咽部灼热感等症状均较少出现。症状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经Pearson卡方检验,P=0.906>0.05,提示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表2 各种症状在不同证型的分布情况
咽喉反流性疾病6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其次为湿热蕴脾证、胃热炽盛证、肺胃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盛证。13项症状中,以咽部异物感、咳嗽、咽干、咽痒最常见,其次为咽痛、声嘶、清嗓、咳痰、反酸烧心、呃逆,咽部灼热感、胸闷气紧、吞咽不利则较少见。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型中分布不具特异性。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证型研究较少。李云英[2]从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气郁痰阻、中虚气逆、瘀血阻络五种证型辩证治疗反流性咽炎。钟秀婷[3]等人对195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共得出7种常见的中医证型,其中以肝胃不和证及肝郁脾虚证为多,其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相对少见。李平[4]将咽喉反流性疾病中医证型归纳以下五个证型:肝脾不和,气郁痰阻、肝火犯胃、湿阻中焦、脾胃湿热以及胃阴亏虚。蔡燕文[5]等人归纳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三个中医证型,分别是气滞痰凝、肺胃湿热及肺胃阴虚。刘铁陵[6]等人为三种证型:气滞痰凝,肺胃湿热,肺胃阴虚。我科既往研究发现[7],湿热蕴脾、胃热炽盛、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肺胃阴虚6个证型较为常见,与同行研究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6个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湿热蕴脾证最多,其次为胃热炽盛证、肺胃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盛证。
本研究发现,咽部异物感、咽痒、咽干、咳嗽在各证型均为常见,说明各类症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医证型中无特异性,因此不能仅依靠症状对咽喉反流性疾病进行中医分型。但因上述4个症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较为高发,故建议对以“咽部异物感、咽痒、咽干、咳嗽”等症状就诊,且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进行RSI、RFS评分,以明确是否存在咽喉反流,避免漏诊、误诊。同时本研究发现,RSI评分中,对咽喉部症状的描述不足,如缺乏咽干、咽痒、咽痛等症状的评分条目。临床实践中,上述症状较RSI原有条目中的反酸烧心、吞咽不利、胸闷气紧常见,因此有必要完善RSI量表各条目设置,以更好发挥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呃逆、反酸烧心、胸闷气紧等与胃食管反流病较紧密的症状则较少出现,可能提示咽喉反流性疾病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在发病机制的不同。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目前咽喉反流性疾病中医证型缺乏统一规范。在参考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结果以及科室前期研究,本研究所选取6类证型可能无法全面涵盖和代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后期研究将尝试在多个医院或地区开展较广泛的临床试验,最终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
目前中医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认识及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会存在诸多难点及争议。本研究以中医证型及证候研究作为切入点,开展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研究,可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