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玉,邓燕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卜建华.青年亚文化的时代表征与引导对策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20:165.,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3)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64-73.。增强文化自信应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4)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7-9.。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更要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5)同①.。
在中华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全球上映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成效如何是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并不断反馈的。目前学者主要运用西方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电影中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从电影的艺术性、现代性等视角探讨中国电影对外传播与接受的状况,如Paul Clark、Nick Browne、Poshek Fu对中国电影的政治元素进行了解读;George Semsel、Chris Berry、Chris Berry & Luke Robinson分析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尹鸿、Michael Berry对中国电影的嬗变和转型进行了探讨;Stephanie Donald、Tonglin Lu、黄会林等对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及接受度进行了考察(6)详见CLARK P.Chinese Cinema: 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BROWNE N, PICKOWICZ P G, SOBCHACK V, et al.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ry Press,1994;FU P.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SEMSEL G S.Chinese Film: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New York: Praeger,1987;BERRY C, ROBINSON L.Chinese Film Festivals: Sites of Translation.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7;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BERRY M.Chinese Cinema with Hollywood Characteristics, or How The Karate Kid Became a Chinese Fil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DONALD S.Public Secrets, Public Spaces: Cinema and Civility in China.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0;LU T L.Confronting Modernity: Contemporary Cinema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黄会林、朱政、方彬、孙振虎、丁宁《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载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17~25页。。但海内外观众的观影感受如何,对影片是否存在差异化的解读,还未得到深入研究和阐释。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7)胡开宝,田绪军.中国外交话语英译中的中国外交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中国外语,2018(6):79-88.。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联合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有着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之称的《流浪地球》获得了极高口碑,在国内获得热烈反响。各大媒体从票房纪录、制作水准、技术特效、家园情结、全球使命、思想内涵等角度称赞《流浪地球》的大获全胜,认为该影片是中国科幻大片的类型化奠基(8)李一鸣.《流浪地球》:中国科幻大片的类型化奠基[J].电影艺术,2019(2):53-55.,是通向电影艺术的高峰之作(9)邸含玮.通向电影艺术高峰之路——从《流浪地球》看开去[J].当代文坛,2019(5):84-89.,是电影领域拯救人类命运中国方案的成功艺术实践(10)陈远洋.《流浪地球》——拯救人类命运的中国方案的艺术实践[J].电影文学,2019(8):76-80.。
自塑犹如自我独白,他塑则像一面镜子折射他者认知。在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中,传播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11)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16-125.。网络影评是观众观感的直接表达,是对自塑形象的反馈,同时又是他塑形象,是国家形象被动地被其他主体或个人建构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利用Python对《流浪地球》的中美德网络影评进行情感分析和主题挖掘,对观众的整体评价、情感态度、关注主题等进行宏观层面的定量分析,同时在微观层面从批评隐喻视角对影片形象的构建进行定性分析。最后,通过对比观众情感倾向和影片形象构建的异同,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解释中美德观众对影片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以期为国产电影具象化国别的有效传播提供启示。
本研究主要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中美德观众对影片的整体评价如何?关注哪些主题?(2)中美德观众对各主题呈现怎样的情感倾向性特征?有何异同?(3)中美德观众运用了哪些隐喻来解读影片,有何差异?背后隐藏了哪些政治、经济、文化渊源?(4)国产影片如何达成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1.数据收集。分别于豆瓣网、IMDb、Moviepilot和Zeit Online平台收集影片《流浪地球》的中美德网络影评,采集范围为2019年2月8日至2019年12月31日,保留评论日期、评分和文字评论。因各平台评分形式存在差异,统一采取五分制评分,并将无评分的Zeit Online评论(207条)归为“其他”类。中文影评因数据庞大,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剔除无关项和重复项,得到中方影评607条共199 176字,美方影评600条共57 627词,德方影评245条共17 303词,构建中、美、德小型网络影评语料库。
2.分句及去停用词。根据语料特点设置常用分句符9个,经分句处理后得到4 947条中文分句、3 951条英文分句和1 105条德文分句。借助Python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语料进行词形还原、字母大小写转换,并利用结巴分词和NLTK库进行分词和去停用词处理,生成词频表,后经人工筛查生成自定义停用词表,对文本进行再过滤。
3.特征提取及语篇分类。Halliday认为,语篇的分类系统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12)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85:79.。对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名词和形容词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了解语篇主要内容和关注重点,从而更准确地掌握话语者的观点和态度(13)李媛,章吟.论式话语分析视域下的德国主流媒体中国核能话语嬗变研究[J].德国研究, 2019(3):85-101.。研究借助Python对降噪后的语料进行词频排列,提取前200个高频词,对高频名词和形容词进行分类后实现特征项提取,随后通过MAXQDA软件检索相应高频词,进行文本标注和语篇分类,绘制特征分布图,导出特征分类表。
4.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4)赵妍妍,秦兵,等.文本情感分析[J].软件学报,2010(8):1834-1848.,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15)TRIPATHY A, AGRAWAL A, RATH S K.Classification of sentimental review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5(57):821-829.。研究基于Hownet、General Inquirer、SentiWS构建中英德正负情感词典和否定词典并加载至Python。计算过程为:令Sti为文本t的第i个情感词,i∈(1, 2, …,I),W(Sti)为情感词权重值,如果情感词在正面情感词典内,W(Sti)计为+1,如果情感词在负面情感词典内,W(Sti)计为-1。其次,令N为情感词前后5个字符内的否定词数量,如果N为奇数,情感词权重*-1,N为偶数,情感词权重*1。最终的情感分析得分为情感词权重之和,公式如下:
最后,进行情感倾向性判断。若情感得分≥0,判定该文本为正面评论,输出结果1;若情感得分<0,则判定该文本为消极评论,输出结果-1,公式如下:
因同一分句可能存在多个特征项,而对各特征情感倾向的判断造成干扰,故对此类分句进行了人工排查,生成最终的特征情感倾向表。
5.批评隐喻分析。根据Charteris-Black批评隐喻分析三步骤,对文本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并对隐喻关键词的类型和数量进行统计,计算源域共鸣值,绘制隐喻分布表。源域共鸣值是关键词种类和数量的乘积,是判断隐喻使用频率的重要参数。本研究对源域共鸣值最高的四项隐喻:拟人、旅程、体育、容器,进行展开分析,考察这些隐喻所构建的影片形象,并尝试追溯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
根据观众评分情况绘制评分图,可以看出中方影评数量与评分高低成正比,美方影评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德方影评则呈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从评分占比情况初步推断,中方观众对影片满意度最高,德方观众对影片满意度趋中,而美方观众对影片满意度呈两极分化(见图1)。
图1 观众评分
Python情感分析结果显示,中方影评共有2 966条正面句和1 981负面句,正负情感比为1.5∶1;美方影评共有2 024条正面句和1 927条负面句,正负情感比为1.1∶1;德方影评共有554正面句和553条负面句,正负情感比为1∶1。总体看,中方观众正面情感占比明显高于负面,美德观众正负情感占比基本持平。
中美德影评情感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图2代表正面情感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两方影评正面情感与分值成正比,德方正面情感在三分段最高;图3代表负面情感分布,可以看出中德两方影评负面情感集中在中间分段,美方负面情感集中在低分段。由此可见,观众评分并非是满意度的全部体现。
图2 中美德影评正面情感分布
图3 中美德影评负面情感分布
1.特征分布。本研究利用Python对降噪后的语料绘制了词云图。词云图是高频词的可视化表现,字体大小代表频次高低。本文根据对高频词的分类,提取出四个特征项:(1)技术手段。涉及影片的视听打造、台词打磨及翻译配音等方面,关键词项为“特效”“画面”“场景”“special effect(特效)”“CGI(电脑合成技术)”“Bild(图片)”等。(2)故事逻辑。涉及情节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节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等方面,关键词项为“情节”“故事”“story”“plot”“Geschichte(故事)”“Handlung(情节)”等。(3)人物塑造。包含人物的形象塑造、情感铺陈等方面,关键词项为“人物”“主角”“character”“acting”“Charaktor(人物)”等。(4)主旨内涵。包括影片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内涵等方面,关键词项为“中国”“家园”“希望”“China”“human”等。
基于MAXQDA标注结果绘制特征分布柱状图可知,中方影评在技术手段、故事逻辑、人物塑造和主旨内涵各特征的分布较为均匀,美德影评在各特征的分布存在一定落差。其中,美方影评在主旨内涵方面的占比最低,一方面可能由于美方观众更加关注影片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也与美方观众对影片的低共鸣有关。德方影评在人物塑造的占比仅有9%,与技术手段的占比相差19%,与故事逻辑的占比相差31%,说明德方观众相较于人物塑造,更关注故事逻辑和技术运用。
2.特征情感分析。利用MAXQDA可视化工具对标注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现,按照影评的语言和情感倾向性进行分组,绘制代码矩阵图。代码矩阵图可凸显各代码在不同文件组的分布情况,节点越大,相应代码的占比越高。
在技术手段方面,总体正面情感比例高,负面情感在美德影评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细读发现,中方观众认为影片特效做到了突破,甚至不输好莱坞大片,但台词生硬,对话尴尬。美方观众对特效褒贬不一,对影片配音及台词翻译持否定态度。德方观众对特效的讨论并不热烈,大多认为画面总体尚可,但也有观众认为画面失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德方观众都提到了影片的配音问题,并对影片只有德语字幕、缺少德语配音表示不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配音在西欧几乎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德国甚至将配音发展为一条产业链。在德国上映的大部分外语片都是不带字幕,而是经过德语配音的。派拉蒙电影公司德国分公司的副总裁斯图姆说:“好的配音对德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德国录音公司对配音持完美主义态度。有时配音足以决定一部电影的命运。”(16)OLSEN E.No Country for subtitles(just voices)[EB/OL].(2004-09-15)[2021-07-26].https://cn.nytimes.com/film-tv/20140915/t15germandub/en-us/.
在故事逻辑方面,总体负面情感比例高,正面情感占比低。中美德观众的观点大致趋同,大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带着地球流浪”的设定好,具有想象力和创新性。但是,影片情节的铺陈还存在明显不足,如“煽情戏”过多,有关人性描写的情节过少等。同时影片的科学逻辑也缺乏说服力,从而导致观众对地球流浪、点燃木星、运送火石等多方面产生怀疑。
在人物塑造方面,总体负面情感比例高,正面情感比例低。中方观众对人物的描述较为具体、全面,不仅从总体上对人物塑造进行了点评,而且对具体人物进行了解读。中方观众认为人物情感生硬、单薄,人物形象“标签化”,男女主性格不讨喜,人物成长仓促,具体表现在观众对男主“天才”设定的怀疑,对其叛逆性格的抵触,对男主父亲最后牺牲是“大义”还是“小爱”的争议,对女主在人类生死存亡关头“煽情”演讲的焦灼,以及对一众小人物毫无辨识度的不满。而美德观众对人物的评价较为笼统,美方观众认为人物关系缺乏解释,人物形象“shallow(肤浅)”;德方观众认为人物形象“eindimensional(单一)”,人物塑造“stereotypisch(老套)”,缺乏让人喜爱的角色。
在主旨内涵方面,总体正面情感比例高,负面情感比例低。三国观众都呈现出对影片主题的认可,但对影片主题的表现、影片的价值观和人文反思持有不同看法。中方观众认为影片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绝望之处的“希望”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人类的渺小与平凡。不少观众也在观影后产生了积极的反思,如珍惜当下、关爱家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等。不过也有观众对主题的表达持否定态度,认为影片主旨不是靠“说”出来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且“希望”之于“钻石”的比喻依然无法逃脱“金钱至上”的观念。美方观众对影片主题的提及较少,且高低分段呈截然不同的态度。高分段观众对影片中“家”“英雄”和“人类团结”的观念高度认可,而低分段观众则认为影片是中国意识形态的宣传,归根到底是中国人主导下的拯救地球,是“laughable(可笑的)”。在德方影评中,对影片价值观的争论更加明显。不少观众认为,和美国人充当救世主一样,中国人拯救地球也无可厚非,且影片明显是“反好莱坞”的,也是“反美”的,是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虽然德方观众貌似支持中国人拯救地球,但明显呈现出旁观者视角,体现了德方观众的“反美”情绪,也透露出其“中国威胁论”观念。综上,美德观众对影片主题都存在明显的误读现象。
上述章节进行了较为宏观的量化分析,从观众评分、情感态度等对影片的满意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影评的细读,我们发现,观众在评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对影片价值、地位的判断,是影片传播效度的有力参考,体现了中美德三国观众对影片的不同解读。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综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特定语篇中隐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动机(17)BLACK C.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25-41.。根据该理论对中美德影评里的隐喻进行识别,本文绘制了隐喻分布表(见表1),下文将从共鸣值最高的拟人、旅程、体育、容器隐喻进行分析。
表1 中美德影评隐喻分布
1.拟人类隐喻。拟人类隐喻是中美德影评中使用最为频繁、喻体最为丰富的隐喻类型。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等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18)LAKOFF G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1.。在中方影评中,观众将影片隐喻为具体的“人”和人类行为,构建出“影片是开拓者”的正面形象,如(1)(2)。其中,“开拓者”和“先驱”指思想和行为走在前端的“人”,这一隐喻表明在中国观众眼中,这部影片在中国科幻领域具有引领作用,是中国电影人对科幻领域的一次探索。
(1)《流浪地球》的视觉特效获得了中外观众的大力好评,堪称中国科幻元年的开拓者。
(2)《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片先驱,起了很好的头。
在美方影评中,观众将影片隐喻为人类情感和人类行为,构建出让人期待却又失望的复杂形象,如(3)(4)。“Disappointing”和“amazing”是人情绪上的反应,前者体现观众的失望之感,是对影片的消极满意度的体现;而后者表现出电影所带来的震撼,具体到语境发现,观众震撼于影片对中国电影刻板印象的突破。
(3)Unfortunately, it was totallydisappointing.(不幸的是,这部影片让人大失所望。)
(4)AmazingChinese science fiction movie.(这部中国科幻影片令人惊奇。)
在德方影评中,观众将影片隐喻为人类消极情感,构建出“影片是失败者”的负面形象,如(5)(6)。“Enttäuschend(令人失望的)”和“langweilig(无聊的)”是人的消极情绪反应,前者情绪的产生是由于观众希望落空导致的失落之感,后者是由于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两者都反映出德方观众在观影前后的心理落差,由此说明影片对德方观众的心理冲击小,价值观共鸣度低。
(5)Die wandernde Erde ist sehrenttäuschendmeiner Meinung nach.(我觉得《流浪地球》让人失望。)
(6)Schon lange nicht mehr so einenlangweiligensci-fi Film gesehen.(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科幻电影了。)
2.旅程类隐喻。旅程类隐喻强调达到目标的方向和进展(19)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91.。这一隐喻在本文语料中也占有较高比例。旅程一般指一段有起点、终点的旅行过程,行程有长有短,在旅程中有不同的道路和行进方式,且旅途也不都是一帆风顺,而是波澜曲折的。在中方影评中,中国科幻电影被视作旅程,《流浪地球》是旅程主体,旅程主体的存在本身即对中国科幻电影旅程产生影响。如例(1)将其描述成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用以表明其诞生是中国科幻电影领域具有重要标志的大事件。例(2)将《流浪地球》隐喻为中国科幻片的“开始”,用以说明其开创性、引领性作用,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旅程的开启。这些构建出“影片是里程碑”的正面形象。
(1)这部电影足以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我们中国科幻迷,不仅仅可以看到英国约翰·托尔金笔下的恢宏和JK.罗琳笔下的天马行空,更可以看到我们自家作者笔下的厚重与空灵。
(2)《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片的开始,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在美方影评中,观众将《流浪地球》隐喻为“turning point”和“first step”,《流浪地球》被视作中国科幻电影旅程中的主体,前者表明这一主体在中国科幻电影旅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改变中国科幻产业的定位和方向;后者体现《流浪地球》的带头作用。这些构建出“影片是转折点”“影片是开始”的正面形象。
(3)Seriously, I think it isa turning pointfor Chinese Sci-fi movie industry.(老实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的转折点。)
(4)Thefirst stepof Chinese Sci-fi movie.(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起步。)
在德方影评中,这一隐喻的使用相对较少,并且多用于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并不涉及影片对中国科幻产业的作用。如例(5)运用“halbwegs(中途)”一词的引申义“过得去”来说明影片的差强人意。
(5)Der Film war sohalbwegsin Ordnung.(这部电影还过得去。)
3.体育类隐喻。“体育”是以身体和智力为基本手段的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涉及教育、文化、设施、组织、竞赛、技术等诸多方面。在中方影评中,体育隐喻主要涉及竞赛和技术水平方面,构建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如例(1)和例(2),《流浪地球》被隐喻为电影“赛场”中的“参赛者”,“第一”“合格”是对参赛成绩的评判,“水准”是参赛者自身的能力。在成绩方面,《流浪地球》无疑是过关的,在国产同类型电影中也是领先的。在水平方面,《流浪地球》表现出能力不足,还有待加强。中方观众借助这一隐喻,说明《流浪地球》虽然在国产科幻电影中具有领先地位,但在国际电影行业还显不足。
(1)感觉说成国产第一灾难片可能更准确一些,虽然整体水准一般,但在类型上也算做到了突破,应该鼓励一下。
(2)《流浪地球》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合格的中国末世电影。
在美方影评中,观众将《流浪地球》和同类电影视作比赛的“竞争者”,通过能力上的对比体现出《流浪地球》的落后,如例(3)。但《流浪地球》作为竞争者的加入,无疑给其他科幻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科幻带来一定挑战,如例(4)和例(5)。这说明在美方观众看来,《流浪地球》虽不完美,但也足以给同类型电影带来威胁,因此构建出“影片是竞争者”的形象。
(3)As a binge watcher of too many great 90’s sci-fi and disaster movies, I dare say any of them isbetter thanthis one.(作为看过很多90年代科幻、灾难电影的狂热粉,我敢说它们中任何一部都比《流浪地球》强。)
(4)Offers interesting and much neededcompetitionto Hollywood.(这部影片给好莱坞带来了有趣且必要的竞争力。)
(5)This movie alone is without any doubt thebestChinese sci-fi film and mark the entrance of Chinese sci-fi spacerace.(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标志着中国加入科幻太空竞赛。)
在德方影评中,观众也将《流浪地球》视作竞争者,但对于其他竞争者而言,《流浪地球》还不足以造成威胁,如例(6)和例(7)都表明《流浪地球》和其他电影的角逐是处于劣势的。这也反映了德方观众对《流浪地球》的贬低和怀疑,构建出“影片是落后者”的负面形象。
(6)Auf absehbare Zeit ist das keineKonkurrenzzu westlichen Blockbustern.(在短期内,这部影片不会对西方大片构成竞争。)
(7)Man liest sogarVergleiche mitInterstellar etc.Was für eine Beleidgung!(居然有人拿这部影片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对比。真是侮辱!)
4.容器类隐喻。Lakoff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拥有皮肤包裹的容器,将身体以外的世界和身体内部区分开来,身体以外的部分被视作外部世界。我们将自身这种里外方向投射到其他由表皮包裹的物体之上,也将其视为有里面和外面的容器。Lakoff认为不仅物体本身可以被看作容器,事件、行为、活动和状态都可以被视作物体、容器或容器内的物质(20)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0-91.。在中方影评中,观众将中国科幻电影概念化为容器,《流浪地球》为容器里的物质,《流浪地球》的诞生使中国科幻电影实现了从“空容器”到“装有物体的容器”的转变,如例(1)中的“空白”和“从无到有”。例(2)的“进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即《流浪地球》的诞生改变了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状态,开拓了全新的领域,构建出“影片是开拓者”的形象。
(1)《流浪地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跨越。
(2)尽管中国科幻粉的观影水平是世界级的,但还是一直期待着我们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感谢剧组让中国科幻电影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美方影评中,观众或将系列电影视作容器,将《流浪地球》视作容器里的物质,或将影片本身视作一个容器。如例(3)和例(4)都通过容器隐喻构建“影片是模仿者”的负面形象。其中例(3)将影片看作好莱坞灾难片的混合体,它的物质组成来源于好莱坞类似影片,不具有自身特色。而例(4)将影片视作低预算电影的衍生体,来说明其质量低劣。
(3)It’s amashupof a bunch of Hollywood disaster films.(这是好莱坞灾难片的糅合。)
(4)Chaotic horriblederivativeof B Quality Movies.(是低预算电影的低劣衍生体。)
在德方影评中,观众同样将系列电影视作容器,将《流浪地球》视作容器里的物质,如例(5)和例(6),通过表示归属含义的第二格用法“einer der”和表示内部的方位介词“im”,将该片视作容器内“好的”“优秀的”成分。借用容器隐喻,德方观众表达出对影片的赞赏与肯定,构建出“影片是成功者”的正面形象。
(5)Einer derbesten Filme die ich je sah.(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6)Die wandernde Erde ist optisch der schönsten FilmeimSci-Fi Bereich den ich seit langem gesehen habe.(《流浪地球》是我长久以来看过的科幻电影中画面最美的。)
通过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分析发现,中美德观众对中国电影的评价存在巨大的差异。宏观层面上,中美德观众对影片评价显示出高、中和两极分化的不同结果;微观层面上,中方观众将影片隐喻为“里程碑”“开拓者”的引领形象,美方观众将其隐喻为“竞争者”“模仿者”的对抗形象,德方观众则将其隐喻为“成功者”和“落后者”的矛盾形象。
中国影片要达成具象化国别的有效传播,需从不同层面解读传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影片本身来看,在技术手段方面,应注重翻译语言的准确性、特效的自然性、画面的真实性以及字幕、配音的适用性;在故事逻辑方面,应丰富情节的想象力、创新性和科学性以及细节的感染力;在人物塑造方面,要注重人物设定的合理性及人物形象的讨喜性和可辨识度;在主旨内涵方面,要加强潜移默化的传播力和引人深思的感染力。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中美德观众差异化的观影感受体现出三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差异及影响,这些差异及影响在影片选题、制作和跨国别上映过程中均须重视。在政治层面,美国受地缘政治观的影响,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海洋国家美国在欧亚大陆主导地位的威胁,遏制中国的发展是海洋国家遏制大陆国家崛起的必然选择,是旨在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客观需要(21)廉德瑰.美国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思考模式与日本的外交选择[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4):107-124.,因而中国是与之对抗的,中国的崛起是模仿而来的。德国以西方国际秩序的“捍卫者”和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首席代言人”身份来实施对华政策(22)熊炜.德国对华政策转变与默克尔的“外交遗产”[J].欧洲研究,2020(6):1-15.。近年来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德国国内对中国主要持三种态度:第一种积极看待中国崛起,第二种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西方的“整体挑战和威胁”,第三种认为中国是德国和欧盟在经济、科技与全球问题的伙伴、竞争者,制度层面上的对手(23)姜锋.德国看待中国崛起的三种观点[EB/OL].(2021-03-26)[2021-07-26].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2SKosChZWW.。因而,“成功者”和“落后者”相互矛盾的形象并存。基于此,海外上映的国产影片应展现中国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努力,体现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的政治理念,尽量消除外界对“中国威胁论”的负面认知,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先求同,尽量减少凸显本国优势的煽情情节,减少优化存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避免加深误解或隔阂。
在经济层面,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国际上逐渐从一个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提倡者转变成了一个区域化和保护主义的推崇者(24)葛浩阳,冉梨.资本全球治理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转向[J].财经科学,2021(1):65-75.,逐渐背离经济全球化,因而认为中国是竞争者。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对中国正经历从“建设性接触”到“现实性接触”的战略转型,改变了过去“以商促变”的对华政策,转而宣示双方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明确两国关系的性质是相互竞争的,冀图在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利用规范、规则和制度来制约中国(25)姜锋.德国看待中国崛起的三种观点[EB/OL].(2021-03-26)[2021-07-26].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2SKosChZWW.。对话政策始终是矛盾的、多变的。基于此,海外上映的国产影片应呈现跨国合作日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和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国际经济良性发展的本意,强调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共谋全球经济发展之路,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在文化层面,根据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国属于集体主义国家,美国属于个人主义国家,德国则介于两者之间,与集体主义强调和谐共生、命运与共不同,个人主义更加强调自我(26)HOFSTEDE G, HOFSTEDE G J, MINKOV M.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McGraw-Hill.2010:89-102.。国产电影中的“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坚毅顽强的愚公精神”“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无法在美、德观众中得到同等回响。其他国家对一个国家文化的认同 ,首先是对这个民族文化中所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虽然中美德在文化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文化价值的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在美方观众当中没有像中方观众那样产生高共鸣,但不少美、德方观众理解了这个理念,并以美方价值观中的团体、小组的方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解读,另外有关“家园”的理念也得到了一些认同,被认为是典型的东亚文化,家永远是城堡和庇护所,无论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家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基于此,海外上映的国产影片应挖掘文化的价值共性,针对不同国别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以不同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达成针对性强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