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余家桥学校 石凯
湖北省赤壁市实验中学 孙丹凤 冯金玉
蜡烛燃烧实验是初中生接触的基础实验之一,本文通过五个方面的探究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使实验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过程更科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教师拿出一根燃烧的蜡烛(如图1)提问如何使其熄灭时,很多同学能想到吹灭、扇灭等办法。教师又问,如果将蜡烛放进玻璃杯里,对着杯子底部吹气(如图2),蜡烛会不会熄灭?
图1 教师准备一根燃烧的蜡烛
图2 对着杯子底部吹气,观察实验现象
这时,同学们议论了起来。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尝试,结果,蜡烛竟然被吹灭了。大家感到十分好奇:在没有对着烛火吹气的情况下,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这是因为,对着杯子底部吹气,气流会贴着玻璃杯外壁向前运动,而玻璃杯内部的气体没有流动,这时玻璃杯内外形成压强差。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玻璃杯内的压强大于玻璃瓶外部的压强,导致空气向外运动,促使蜡烛熄灭。
该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让学生们掌握了新知识。
蜡烛燃烧是石蜡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再蒸发成石蜡蒸气的过程。在蜡烛熄灭的一瞬间,石蜡蒸气会变成一缕白烟,如果这时将一根燃烧的火柴靠近白烟,热量会聚集并向下传递,一直抵达烛芯,使蜡烛复燃。
然而,同学们在实际操作“复燃实验”时常常失败。原因之一就是直接吹灭蜡烛会导致白烟扩散,热量难以集中。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熄灭蜡烛和点燃白烟的方式,从而减少白烟扩散。
1.选用不易燃烧的石棉网盖灭蜡烛,待蜡烛完全熄灭后,缓慢移开石棉网,此时白烟聚集在一起,点燃白烟能顺利使蜡烛复燃(如图3)。
图3 移开石棉网,白烟能够被点燃
2.因锡纸的导热效果好,且不易燃烧,我们可以将锡纸卷成一根小导管(直径大约为5 mm)。在蜡烛熄灭时,用小导管的一端对准烛芯,将白烟引向小导管的另一端,在该端点燃白烟,这样热量就能通过导管传回烛芯,使蜡烛复燃(如图4)。
图4 在小导管一端点燃白烟
通过多次验证,改进后的实验方法使蜡烛复燃的成功率要比直接吹灭蜡烛的方法高。
我们把蜡烛的石蜡部分剥除,取出棉芯,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1.将石蜡熔化后的液体倒入试管,在试管中间插入铜丝制成“铜芯蜡烛”,待石蜡液体凝固后用火点燃“铜芯蜡烛”(如图5)。吹灭蜡烛后产生了白烟,点燃白烟能使“铜芯蜡烛”复燃。
2.将石蜡熔化后的液体倒入试管内,制成“试管蜡烛”,待石蜡液体凝固后用火点燃“试管蜡烛”。此时,没有任何烛芯的“试管蜡烛”也能成功被点燃(如图6),且吹灭后产生的白烟也能使“试管蜡烛”复燃。
图5 点燃“铜芯蜡烛”
图6 点燃“试管蜡烛”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为石蜡燃烧后的物质。
当我们用石棉网贴近蜡烛的焰心时,看到有白烟飘出(如图7),用白纸靠近白烟,白纸几乎没有变化。而当我们稍微抬高石棉网时,看到有黑烟飘出(如图8),再用白纸靠近黑烟,黑烟能使白纸变黑。蜡烛燃烧的过程中黑烟和白烟是如何产生的?
图7 用石棉网贴近焰心,有白烟飘出
图8 抬高石棉网,有黑烟飘出
蜡烛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会使石蜡熔化再汽化成石蜡蒸气,且集中在焰心部位,所以当我们将石棉网靠近焰心时,看到的是白烟,此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用白纸靠近白烟时,白纸无变化。
而我们稍微抬高石棉网时,石蜡蒸气在空气中燃烧,当周围氧气不足时,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便会产生黑烟,黑烟使得白纸变黑。此时的黑烟是没有完全燃烧的碳颗粒,所以呈现黑色。
该实验借助不易燃的石棉网和白纸让同学们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得出蜡烛燃烧的实质就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我们都知道,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如图9)。
图9 蜡烛的三层火焰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中,有一个探究蜡烛火焰温度的实验:拿住火柴的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被烧的情况,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低,哪层温度最高。
由于实验时间不好把握,容易导致火柴全部烧黑,且手持火柴有一定危险,无法较好地判断内焰、外焰、焰心的温度差异。因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点燃酒精灯,用一张铁丝网贴近焰心,因铁丝网易导热,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铁丝网上出现了一个红圈(如图10)。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蜡烛的外焰温度要高于内焰和焰心的温度。
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安全性高。
图10 将铁丝网贴近焰心,出现了一个红圈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我们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中认识到了蜡烛燃烧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