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华给记者介绍脆桃修剪要点
酉阳县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在脆桃基地调研
初夏时节,气温回暖,在酉阳县钟多街道钟坨村的脆桃园里,果农们趁着天晴正忙着为桃树疏果,使桃子分布均匀合理,促进果实增大,提高品质。
酉阳钟多街道钟坨村是远近闻名的“脆桃村”,2021年入选重庆市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每年7月初,脆桃进入成熟季,前来感受采摘乐趣的客户络绎不绝,每千克采摘价高达2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
钟坨村脆桃产业致富带头人刘江华是一名80后,自2015年来,他坚持不懈地钻研、推广脆桃种植、培育技术,探索脆桃繁育、推广一体化发展路径,带动全村种植脆桃300多亩,亩产超过1500千克,亩产值高达1.5万元,让曾经的石漠化荒山结出致富的“金果果”。
刘江华是土生土长的钟坨人。钟坨村与县城一山之隔,路程只有10余千米,虽然区域优势明显,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导致发展滞后。“以前的钟坨村喝水靠天、消水靠坑、出门靠走、产业没有。这样的地方在外人看来是净土,但在钟坨人眼里那就净是土。”刘江华介绍。早年他很想留在家乡干一番事业,但是面对这样的条件,也只能仅仅是个想法。
为了生活,与大多数人一样,刘江华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先是进厂打工,后来在工地上卖苦力,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后开始带队伍承包一些小工程,才慢慢地赚了些钱。
2014年起,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钟坨村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村又通到户,便民路直接修到了村民土地边上和房前屋后;全村新建了30多口水池,还有一些山坪塘专门供生产使用;电力和通讯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家乡的变化,刘江华看在眼里,多年前就有过的在老家做产业的想法再次萌发。
发展什么产业才合适?这是刘江华返乡创业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同武陵山区绝大多数地方一样,钟坨村也属于喀斯特溶岩地貌,全村的耕地接近一半为石漠化土地。过去,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粮,看天吃饭,收成很少。为了寻找合适的产业,刘江华走访了邻近的武隆、彭水、万盛等农业做得好的基地。最后,他决定发展脆桃产业。武陵山区种植桃子有天然的优势,酉阳的桃花源景区便是当地具有种植桃子传统的最好佐证。
2014年秋天,刘江华回到村里,开始着手脆桃种植,那时候由于部分乡亲小农意识、大山意识严重,认为刘江华是和其他甩手老板一样,圈了地、拿了补贴就走人,不是真正做农业的,所以起初都不是很支持,不愿流转土地给他,刘江华连续两次选址建园都失败了。
“那时候,不少朋友和亲戚都劝我趁早甩手别干了。但是,正是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让我觉得在老家发展产业的必要性——要改变大家狭隘的思维定势,不但要发展特色产业,而且还要做好,要让大家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刘江华对记者回忆道。当时街道和村干部也都支持他的做法,帮助他分析市场前景,给他打气鼓劲,协调用力。第三次,刘江华终于在钟坨村8组流转到了100亩土地,说是土地,其实也就是荒了几十年、长满荆棘茅草的荒山。很多人见了这片地就说,想要开垦出这块荒地,不死也得去三层皮。“后来证明,他们说错了,我带领20多位乡亲,用了两个多月才把地清理出来,脱掉的皮远远不止三层。”刘江华幽默地笑着说。
2015年冬天,刘江华在钟坨村8组栽下了100亩的脆桃苗。挂果前3年里,刘江华一刻也未敢松懈,除了恶补果树种植常识,还积极参加重庆市农广校、酉阳县农广校举办的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和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技术。
在基地,记者发现,刘江华的桃园与其他地方的管理差异甚大。他的桃林里长满了野豌豆苗。“这叫以草治草。”原来这些野豌豆苗是刘江华有意栽种的。他开垦的荒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岩窠地,水土容易流失,最不耐旱,在桃树下种植野豌豆可有效保持水土、固氮增加养分。这两年则逐步发展为套种青豌豆,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与效益。
游客在桃园享受采摘的乐趣
除此之外,刘江华在人工疏花疏果上也有独特技巧。他在人工疏花疏果时,长枝最多留3个果实,而短枝只留1个果实,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实现脆桃个头大、品质好,而且,在枝的前端不会留花留果。因为在冬季剪枝后,新芽会从枝的前端发出,发出的新枝就是来年结果的枝条。
“跟很多果园不同的是,我们不提倡大水大肥。施肥一年只施两次。”刘江华强调。9月份秋施基肥以植物有机肥为主,挂果树施用10千克有机肥配250克复合肥。然后到第二年6月份株施400克高钾复合肥,促进果实膨大,通过精准肥水管理,保证树势处于中庸健壮的理想状态。
刘江华指出,有的果农喜欢大肥大水,导致果树不断冒梢子,徒长枝多,不结果,为了控制旺长,只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样一边让它营养过剩,营养生长过旺,一边施矮壮素、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压住它不让长,结果这树就“憋坏”了,最后树长不好,果也挂不稳。刘江华坚持以水肥调节树势为主,尽可能避免使用生长调节剂,从而保证产出的桃子品质更好。
“生态、绿色、有机,是特色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一年,刘江华都要用青蒿加工残渣和酒糟、豆枯等材料混合发酵制作有机肥,青蒿残渣有驱除地下害虫的作用,可减少农药的使用,生产出的脆桃个头较大且口感品质良好。
脆桃包装出售
3年里,刘江华常年坚守基地、不断摸索总结种植管理方法。“晒得黑黢黢的,皮肤粗糙,连妈老汉都认不出,外表像个60后。”刘江华自嘲着说,前3年没有收入,眼看资金链就要断了,刘江华不忍放弃,只好将县城里的一套房子卖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7月21日钟坨脆桃园开园迎客,圆润大红的外观、脆甜回香的口感,迅速赢得客人青睐。开园一周,刘江华的脆桃就以每千克24元的价格销售一空。2019年开园采摘的时候,刘江华统计了一下,2018年采摘客中有90%又回来了,这充分证明钟坨脆桃品质已得到了市场上的认可。2019年刘江华注册了“酉桃缘”品牌商标,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除了采摘外,如今钟坨脆桃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到全国很多城市,最远的到了内蒙古。
尽管脆桃种植大获成功,但刘江华的“野心”并没有停留于此,“我不能一个人富了就忘了其他人”。为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2019年下半年,刘江华牵头组建成立脆桃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钟坨11组新建了200多亩脆桃园。依托合作社,刘江华将脆桃种苗低价销售给周边农户,并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很快,脆桃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由几十人发展到200余人,技术服务范围由钟坨村发展到钟多街道周边的几十个村。每年春季赏花、秋季采果,引来游客达十几万人次,给当地的生态旅游观光业和农副产品销售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村上发展脆桃产业后,我也有活路做了。”该村11组的村民张小英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全家的生计都靠丈夫在县城打零工维持。村上发展脆桃产业后,为了减轻丈夫的压力,张小英到基地找活干。根据她的特殊情况,基地为她安排了合适的活路,比如捆草、套袋等,每天能挣70元。现在,她的丈夫在外面没活时也到基地务工,夫妻俩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套袋和犁土工资高点。”刘江华说,犁土的工人每天可挣150元,套袋每个8分钱,做得快的,一天要挣200多元。
钟坨村4组62岁的村民刘祖福的妻子因生病做了手术,长期需人照料,他便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截至目前,钟坨脆桃产业利益连接农户80多户,其中含曾经的贫困户30多户。
“这几年的艰辛没有白费,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通过街道和村两级的不懈帮助和宣传,我们不仅助推了钟坨村脱贫,还带动了很多能干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有种花椒的、有搞蔬菜的、还有种其他水果的、也有开民宿的……”刘江华介绍。当然,这里面受益最大的就是留守在村里的村民群众,土地活了,能收租金;闲散劳动力变现了,可以在家门口打零工;房子变漂亮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到户小产业。目前的钟坨产业“一品带动,种养结合”的模式逐渐形成,乡村旅游也在大步跟上,大家信心满满。
“今后,钟坨村一定会花果飘香,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站在脆桃基地的产业大路上,刘江华踌躇满志。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淳朴的心愿,那就是在家乡的石漠化土地上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旅游观光业,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