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四期生黄应龙的长征路

2022-06-14 07:10陈宇
黄埔 2022年3期
关键词:军团红军

□ 陈宇

黄应龙是黄埔军校史、红军长征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家乡的《黄梅县志》早期革命战争年代章节,大半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他的家史。长征路上有两位被称作“总司令”的红军将领,一位是朱德总司令,一位就是黄应龙——中共中央特别任命的红军游击队抗捐军总司令。他高中毕业时已是中共党员,与林彪同路同时考入黄埔军校,同在步兵科学习。

黄埔毕业后从北伐战场回乡参加革命

黄应龙,本名王绍之,字德生,名临川。1906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柳林乡王敬湾一个极其反动的地主家庭。

黄应龙7—13岁时一直由塾师李芳教育,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李芳是鄂东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几年后成为黄梅县最早一批中共党员。后来在武昌启黄中学学习时,黄应龙又深受共产党人恽代英的教育和鼓舞,心中革命的种子从此开始萌芽。1925年底,黄应龙离家出走,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 黄应龙(王绍之)。

1926年2月,经党组织推荐,黄应龙随一批黄梅籍青年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通过考试后,他被编入第4期步兵科大队第5连。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黄应龙随即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初,由于作战英勇,他已经晋升为国民革命军营长。后受中共上级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革命斗争。

黄应龙等中共党员通过宣讲,让黄梅百姓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闹革命将带来新生活的希望,并带领他们打破祠堂,破除封建迷信,提出了“不信鬼,不信神,信的是革命”“三杀四抗”(即杀恶霸、杀反动、杀土豪,抗租、抗税、抗粮、抗丁)口号。

1928年秋,黄梅的革命运动再次转入低潮。中共黄梅县委考虑到黄应龙在东区古角处境艰险,让他化名曾德安,以游医作掩护,到塘穴镇地区协助县委书记程运南组建下西区特别支部,开辟鄂皖赣边区地下交通线。黄应龙深入乡村,走街串巷宣传革命道理,串联群众加入革命组织,发动农民打土豪。不久,组建了中共塘穴特别支部。黄应龙善于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很快成为当地知名的“曾大夫”。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后来在红军中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1928年4月,时任中共黄梅县第2区区委书记的商味书英勇就义,临刑前作《七律》诗:

茅庐烧毁成荒丘,此去飘然作鹤游。

少妻廿年难耐冷,孤儿一岁不知愁。

贫寒总算无双我,气节堪嗟少别俦。

待到明年秋社日,定来荒冢泪频流。

得知商味书牺牲的消息后,黄应龙极度悲愤,更加坚定了他与反动家庭彻底决裂的决心。同年冬,黄应龙步商味书遗诗原韵和诗一首,以寄托哀思,同时也表明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

社会践踏遍荒丘,近是豺狼兴日游。

志士有心去创业,精神无畏却无愁。

灿烂主张终不让,鲜明赤血信同俦。

兔死狐悲唯尔最,伤心谁不泪频流。

此诗由黄应龙的儿子王克忠保留至今,这也是目前唯一见到的黄应龙的诗作。

1929年初,黄梅县的革命武装斗争再掀高潮。在外隐蔽的不少革命骨干需要回乡工作,受到小池口国民党军队的阻挡。时任中共黄梅县委委员的黄应龙,组织下西区特支党员安排船只,从龙感湖上接送他们回乡开展土地革命。为支援山区斗争,黄应龙还发动下西区特支的中共党员到小池、孔垅大街上张贴革命标语,以分散吸引敌人的部分军事力量。

1929年夏,黄应龙派中共党员桂月秋到九江任报馆编辑和办私塾,借机联系进步青年和群众。他们以黄梅人经营的李义发客栈为联络点,发展党的组织。不久,建立党支部,桂月秋任九江特支书记。黄应龙、桂月秋策划以塘穴特支和九江特支为基本力量,组织长江两岸黄梅、九江的武装暴动。因不慎被国民党当局觉察,桂月秋被捕牺牲,黄应龙被通缉。党组织为了保护黄应龙的安全,将他转移到鄂东办事处,调到阳新工作。7月初,黄应龙到阳新报到,任阳(新)大(冶)手枪游击大队副队长。即在此时,黄应龙与封建反动家庭脱离关系,正式将名字王绍之改为黄应龙。

7月12日,中共鄂东南中心县委在大冶县殷祖镇南山村毛宕湾宣布成立红12军,下辖两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大队,由中央派来的谢振亚任军长。新组建的红12军是以黄应龙等率领的阳(新)大(冶)手枪游击大队为主,加上阳新、大冶两县的特务队和赤卫队合并整编而成。红12军建军后,转战鄂东南地区,开辟根据地,扩大工农武装。秋末,彭德怀等率领的红5军第5纵队由江西转战到鄂东南。12月14日,红12军配合程子华、何长工等人成功发动了“大冶兵暴”,阳新起义也成功举行,红军势力大增。

12月底,鄂东南及附近的革命武装统一整编为红5军第5纵队所属支队:原第5纵队主力编为第1支队;起义武装为第2支队;原红12军和原第5纵队一部为第3支队,黄应龙任第3支队支队长。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

1930年春,红5军横扫鄂东南地区国民党武装大多数据点。此时,黄应龙调鄂东南特委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6月10日,彭德怀在大冶县殷祖镇洪口村马家祠堂召集会议,宣布将红5军第5纵队和地方武装扩编为红8军,原红12军主力编入第3纵队,纵队长谢振亚,政治委员余海清。6月16日,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湖北省委、红5军、红8军军委在大冶刘仁八镇三房村召开扩大会议,由滕代远、何长工传达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红军代表会议精神,宣布中央关于由红5、红8军组成红3军团的决定,彭德怀为军团长兼前委书记,滕代远任政委。这就是著名的红3军团的诞生。

原红5军第5纵队扩编为第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黄应龙先后任第8军军部副官处长兼军卫生部附属医院政委,有段时间还到前线任过团长。黄应龙由此与何长工相识,数年后长征路上在干部修养连任职再次搭档。

红3军团在反“围剿”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攻打平江县城时,红军伤亡多达300余人。红军医院药物奇缺,黄应龙同何长工研究,决心只身去武汉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材。何长工感到太危险,表示不同意。黄应龙坚决地说:“为了伤病员,非冒这个险不可”。并决定仍用黄埔军校时期“王绍之”这个名字。由于购买药物过多,黄应龙引起了国民党的怀疑,遭到盘查,并被当作“通匪”嫌疑犯扣留审查。幸得党组织、武汉黄梅同乡会的友人四处活动,还有通过黄埔同学利用关系对他具保释放,最终得以脱险。虽然险些被捕,但通过这次事情,黄应龙打通了这条医药供应渠道。此后,他经常派人到武汉找同乡会的友人和黄埔同学帮助购买部分急需药品,保障了红军伤病员的治疗需求。7月上旬,黄应龙离开了家乡鄂东地区,随部队先后转战鄂南、湘东北等地。

从1930年冬到1931年夏,红3军团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第1、第2次“围剿”后,陆续向中央苏区开进。红3军团到赣南后,与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的红1军团会师,组成红1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1年6月,黄应龙任红1方面军第3军团第8军副官处长。9月,任红3军团医院政治委员,后任红5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委员。黄应龙的“游医”经历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队中有许多指战员,师职领导人如石衡中(黄梅人,黄埔3期毕业)、洪超(黄梅人,黄埔5期毕业)等,都得到过黄应龙的精心治疗和照顾。黄应龙曾多次要求到战场前线,但组织上认为红军医院岗位同样重要,在没有找到更好的人选到红军医院工作之前,勉励黄应龙继续战斗在医疗战线。

/ 黎平会议会址。

红军长征“特殊连队”首任指导员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即长征。黄应龙任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与部队一同踏上了长征之路。10月21日,在突破敌军安远、信丰间的第一道封锁线时,红8军第4师作为前锋部队,在信丰县古陂乡百石村遭敌截击,洪超师长不幸头部中弹,黄应龙急令医生前去抢救,但为时已晚。洪超与黄应龙既是黄梅同乡,又是黄埔校友,从在鄂东家乡组建红8军到并入红3军团转战中央苏区并肩战斗,他们更是多年的亲密战友。洪超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第一位师长,他的牺牲让黄应龙异常悲痛。

12月14日,中央红军由湖南兵分两路一举攻占贵州黎平县城。黎平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座县城。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城内翘街胡荣顺商号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放弃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确立了北上黔北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

中央红军冲破敌四道封锁线特别是经过湘江血战,到达黎平时,由出发时的8.6万人已锐减到3万人。部队减员较大,疲惫不堪,情绪低落,十分需要整休,以重振军威。黎平会议决定重组部队,精简机关,充实基层作战力量,进行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首次整编。

周恩来亲自部署,把行军中有些年老体弱的高级干部、女红军和重伤病员集中在总卫生部第二休养连,即干部休养连,这支人员构成特殊的队伍,后来被称为“特殊连队”。在选择这支新成立的“特殊连队”的领导班子上,周恩来颇费了一番心思,特别调来红3军团卫生部政委黄应龙任连指导员,中央纵队第2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任连长。黄应龙与何长工在鄂东南组建红8军时曾并肩战斗,他们无疑是一对好搭档。

《何长工传》第360页记述道:“长征路上,红军且战且走,部队牺牲数量大、伤病员多。当红军攻克文化名城遵义时,何长工率中央纵队第2梯队进驻遵义城。由于长时间的紧张工作,战斗的频繁,生活的艰难,何长工身体不支,积劳成疾,染上重病,住进了医院,即使治病,何长工也身负重任,周恩来任命他任干部休养连连长。”这段文字中的遵义,应为黎平,同时也说明何长工是因为重病治疗到休养连任连长,指导员黄应龙肩上的责任自然就更重了。

周恩来以命令的语气,郑重地对黄应龙和何长工说,这些干部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要对他们绝对负责,好好保护他们。你们在,他们在;你们不在,他们也要在。 黄应龙和何长工深知这番话的分量。他们接受任务后,通力合作,挑起这个特殊连队的重担。

为了加强领导,周恩来还任命党的元老之一、总卫生部医院政委董必武任连党总支书记,并派曾在红军学校当教员的女红军吴仲廉当秘书。

这个连队隶属红军总卫生部,没有排的建制,全连约有300余人,分成5个班:第一班为老干部班,由老同志和中央党校学员组成。班长是57岁的中央党校教员徐特立,人员有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等老红军,年轻一点还有成仿吾等;第二班为高干伤病员班,都是在战斗中负伤的团级以上干部。班长是陈伯钧,人员有红3军团第4师师长张宗逊,第5师政委钟赤兵,第14团团长文年生,中革军委纵队保卫团团长姚喆等;第三班为女红军班,主要是生病和怀孕的女红军领导干部和中央首长的夫人。班长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人员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军事顾问李德夫人萧月华,红9军团党代表凯丰夫人廖似光,军委纵队副司令员邓发夫人陈慧清,总卫生部长贺诚夫人周越华,红9军团长罗炳辉夫人杨厚珍,红9军团第22师师长周子昆夫人曾玉等;第四班为机要班。班长罗明,人员主要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部长和省级地方干部,还有伤病的机要人员及在白区做地下党活动工作的同志;第五班为流动班。人员不固定,野战部队中的干部伤病员送到这个班,养好了伤病又回到原单位。

工作人员分编在医务室和警卫、饲养、担架、运输4个排。担架和运输排的人员都是沿途请的民夫。谢飞、钟月林、钱希钧、王泉媛、邓六金、吴富莲、刘彩香、邱一涵、危秀英、谢小梅、蔡纫湘等11位女红军是这个连队的“政治战士”,她们多方面机动开展工作,既做政治思想和宣传鼓动工作,又做抬担架、挑药箱、护理伤员等工作。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有24位曾在这个连队工作战斗。

干部休养连的人员构成复杂并且身份“特殊”,管理有难度,然而首任连指导员黄应龙和连长何长工管理有方,尊重老同志,精心护理伤病员,工作出色,获得了休养连全体成员的交口称赞。

干部休养连这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军队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红军长征中军队建设创新和实践的产物。中央红军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有许多领导干部曾在这个连当过“兵”,长征行军途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遇到这个连的“兵”,都会主动停下来和他们打招呼与问候。如今,黎平县城翘街仍完整地保留有干部休养连的遗址。

1935年1月中旬,遵义会议召开。黄应龙与干部修养连在遵义城度过了难忘的日月,后随部转战川黔滇边,相继参加了四渡赤水一系列军事行动。

3月26日,何长工奉命到红9军团任职。红军总卫生部长贺诚提议,由原红8军团卫生部长侯政接任休养连连长。

4月初,黄应龙奉命任红5军团卫生部政委,由中央纵队司令部民运科科长李坚真接任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回忆录》第84—85页记载:“到扎西整编时,组织上便通知我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前任指导员叫黄应龙,是个军政委,扎西整编后,回主力部队去了,我接他的工作。”

从1934年12月中旬到1935年4月初,黄应龙领导干部休养连工作的这段时间,这个“特殊连队”发生了多个“特殊”故事:女红军甘棠、李桂英加入川滇黔边游击队留在威信打游击;邓发的夫人陈慧清生孩子,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生孩子;娄山关战斗中,罗明在敌机轰炸后负重伤,钟赤兵三次截肢后到干部休养连报到等。黄应龙在任内尽职尽责,完成了“特殊连队”指导员的神圣使命。

/ 抗捐军的袖标和用过的大刀。

4月中旬,黄应龙调任红3军团地方工作部(有称“后方部”)政委。25日,红3军团军团部在沾益县白水镇以东地区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黄应龙身负重伤,回到干部休养连养伤。

红军游击队抗捐军总司令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向北直进大渡河。5月20日拂晓,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抵达冕宁、西昌两县交界的漫水湾镇黄土坡,由此地开始进入冕宁县。冕宁是国民党川军第24军盘踞的地方,国民党反动当局敲骨吸髓,预征、借征驻军粮、彝务积谷等,名目繁多。红军决定成立抗捐军,以便推动广大群众与国民党第24军和地主土豪作斗争。

5月22日上午,毛泽东等领导人与中央纵队(中央机关)进驻冕宁县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纵队政委陈云在县城召见中共冕宁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陈野苹,听取汇报,讨论成立地方政权、武装组织等事宜。下午,由陈云主持,周恩来出席会议,研究确定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抗捐军领导人的人选。时在干部休养连养伤的黄应龙伤口刚愈合,他在5月中旬会理会议召开后,即向组织提出分配工作回主力部队的要求。因为几年前他在家乡有着组建游击队的经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任命黄应龙为冕宁抗捐军总司令,他愉快地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

黄应龙是红军长征中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唯一正式任命的红军游击队“总司令”。中共四川省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6年编撰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第81页明确记载:“正式成立的地方武装组织‘冕宁县抗捐军’,由红军干部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肖佩雄任大队长。”冕宁县志办2012年编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冕宁历史》第36页记载:“抗捐军总司令由红军干部黄应龙(长征初任第3军团后方部政治委员)担任,地方党组织领导陈野苹任政委。”

5月23日上午,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县城文庙(今冕宁第二中学校)大成殿前召开,有近千群众参加。大会由陈野苹主持,黄应龙等在主席台上就坐。朱德总司令在会上讲话,说彝汉人民是一家,穷人要团结起来,才能翻身过好日子。大会宣布成立中央红军入川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冕宁革命委员会,由红军干部陈云生宣布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随即宣布成立冕宁抗捐军,黄应龙任总司令,陈野苹任政委,肖佩雄任大队长,李发明任副大队长。

当晚8时,黄应龙奉命来到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县城东街赵家老屋,同王首道、李井泉、陈野苹、廖志高等拟留下来打游击的红军干部和地方干部,参加由中共中央常委毛泽东召集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了大渡河两岸形势及游击战争、游击队任务和应当采取的政策和策略等问题。

/ 冕宁县文庙大殿 —— 冕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1994 年拆除)。

冕宁抗捐军是一支由彝汉人民组成的地方革命武装。黄应龙接受任务后,乘主力红军进入冕宁革命热潮迅猛高涨的大好形势,广泛开展宣传,放手发动群众,努力扩大队伍,组织群众参加抗捐军。几天时间,抗捐军迅速发展,很快增加到500多人。司令部下辖大队,大队下辖若干中队,每个中队约100余人。抗捐军战士配带红袖章,由红军发给部分枪支,大部分战士使用的是大刀和长矛。抗捐军的建立,对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培养和锻炼革命骨干,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扩大红军队伍有着显著作用。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抗捐军选送向导给红军带路,动员当地青年参加红军,协助运送伤病员和物品,筹集军粮给养,宣传党的政策,维护治安,打富济贫,各项工作搞得热火朝天。抗捐军枪毙了国民党冕宁县泸沽区区长、大恶霸余惠安,抄了城内大地主刘耀南、田坪大地主朱绍阶等人的家,把抄出来的粮食、布匹、财物分给穷人;烧毁原国民党县政府的档案和粮田册;宣传废除原国民党县政府残害彝族同胞的“换班坐质”制度。

红军主力部队离开冕宁后,抗捐军以红军留下的100多名战士和当地青年为基础,精简改编成为一支约300余人的游击队,准备在这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因情况有变,抗捐军准备撤离。在撤离途中,被当地的反动组织袭击,抗捐军损失惨重,黄应龙负伤,后来被国民党抓获。

1935年8月,黄应龙被国民党杀害,时年29岁。

1983年7月30日,湖北省黄梅县人民政府批准黄应龙(王绍之)为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军团红军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军团东京奥运38金全记录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坳
遭遇亚马孙军团蚁
“绿豆军团”成长记
十送红军
候鸟越过深白色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