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子杰
还记得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吗?一首台湾早期民歌。在公元1281年,元朝就在这美丽的澎湖岛上设置中国在台湾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澎湖寨巡检司,或称澎湖巡检司。
自秦朝,台湾就以不同名称出现在中国历代史书中,但由于航海设施及技术未成熟,关于两岸之间交流的相关史料并不多。
《三国志》及《梁书》中多次提到东吴因靠海地缘关系,有航海技术及设施优势,一直积极向海外探索,史书上就曾记载公元230年,东吴曾派军队到当时的夷洲(台湾)。
吴帝孙权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洲,并记录下当时岛上居民的生活及习俗,尤其在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中,中国首次较为详细具体地记叙了夷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住民的习俗及生活情况,可印证两岸往来频繁,也激励及带动更多汉人来台贸易、经商及移民。
/ 美丽的澎湖湾。
到了隋唐,两岸往来逐渐密切,隋代对台湾的经营更为积极,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为“求访异俗”“志求珍异”,曾先后三次派人招抚流求(即台湾),留下两岸交流的重要历史里程碑。在隋末唐兴时,隋民跟着陈稜后裔及旧部避走台湾,是台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性的汉人移民台湾行动,当时地点就是今日台南市中心。
中国唐宋时期,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东南沿海居民纷纷渡海避乱,许多人选择移居到澎湖、台湾,在台澎地区形成许多汉人聚落。宋代《汪公行状》中记载,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当泉州郡守,当时海上有沙洲数万亩,称为“平湖”。时有毗舍邪人侵入,割尽人民所种的作物。后来,为保护当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200间,派军民屯戍。这里所说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番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而且已经在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随着大陆汉人不断迁居台澎地区,宋朝政府也开始加强对澎湖的管理,在宋朝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并在澎湖驻兵防守,澎湖行政划分在福建晋江县辖下,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台澎地区派军驻防。
在宋朝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派员出使日本,要求镰仓幕府对中国朝贡,皆遭推托拒绝,元世祖于是出兵渡海征讨日本,但两次出征皆失利,元朝损失惨重。元世祖于1281年(至元十八年),在澎湖群岛设置澎湖巡检司(或称澎湖寨巡检司),并将澎湖划分在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之下,准备迂回澎湖,再取台湾,为第三次出征日本做准备。据元代《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大陆商人将大陆的瓷器等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黄、黄蜡和鹿皮。由于元朝大陆商人经常往来两岸经商,许多汉人已定居澎湖及台湾,因此元朝设置的澎湖巡检司除了负责澎湖巡逻,还兼办查缉罪犯及征收澎湖盐税。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是中华民族首次在台澎地区设立行政机构。澎湖寨巡检是元朝于澎湖群岛设置的官职,也是中国台澎地区首度出现的正式地方官员(前澎湖列岛归属于晋江县管辖),是元朝最基层的官员,隶属于福建泉州府。
/ 元朝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忽必烈对两次出征日本的惨痛失败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1283年(至元二十年)又下令建造船只军舰,屯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出征日本,此举却引起群臣反对。此时元朝国力空虚,国内动乱,元世祖在群臣劝阻下放弃第三次出征日本计划,此后对海上拓展疆域及征战变得极为消极。直到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元朝都未再出征日本。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朝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台湾)招降。同年10月,元朝命杨祥为宣抚使、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往使流求,这是元朝经略流求的滥觞。
1297年(元贞三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元朝行政体系,“行中书省”类似今日的省,受中央直辖)。
1384年(洪武十七年),明朝开始采锁国政策,施行禁海令,将澎湖巡检司废除。直到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日本海寇骚扰中国临海省份,明朝考量东南沿海省份居民的安危,又重启澎湖巡检司,直至1622年(天启二年),荷兰人占领澎湖,才又终止澎湖巡检司工作。
1623年11月,福建巡抚南居益袭击荷兰战舰。
1624年,明军于澎湖海战击退荷兰人,荷人便转往台湾发展。
1628年(崇祯元年),明朝政府福建巡抚熊文灿与郑芝龙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移民台湾拓垦,熊文灿与郑成功提供饥民钱及耕牛,将他们带到台湾开垦种田,当时随熊、郑移民的有数万人。
1661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出兵攻台湾时,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后首先抵达澎湖,自此澎湖归于郑氏王朝(明郑)统治。
1664年(永历十八年),郑经设澎湖安抚司,这是自明朝1622年起不再设置澎湖巡检司之后,时隔40年后澎湖再次设有政府官署。
元朝于1281年在澎湖岛上设置澎湖巡检司,是中国在台澎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及行使治权的象征,此后明清皆延续元朝制度,设置类似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