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

2022-06-14 04:32孙睿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是全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界对于主体的划分各不相同,“人”作为笼统认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既包括理论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包括了社会主体人民群众、知识分子、领袖群体,各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特征两个维度入手,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构成和主体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体研究;中国化;主体条件

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成为了最为迫切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具体结合最主要的一环就是确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主体才是最具能动性和主观性的要素,主体活跃与否、能动性强与否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具体指导和改革。换言之,要向全面科学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必须要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推动这一目标的顺利进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探讨,学术界普遍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为“从事认知理解和实践活动的人和组织”,即主体应该具备主观理解认知能力和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能力。对于主体的叙述,有学者强调“人和组织”中的“人”不应该只是独立的个体,还应泛指“群体”“组织”;还有学者对“人”的特质做了强调,认为“人”应具有两种特质:一是要坚定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应清楚的了解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具体结合起来。综上,对于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若想深入探索,一方面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哲学范畴来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化的组织和人这一层面来研究。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主体是这一课题的动力源泉,只有主体才能推动客体间的结合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特征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是与其内涵想紧密联系的。在学界中,对于主体的特征,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表述异同之处大致如下。岳强和田克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包括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理论领导者、人民群众,因此随之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主体的综合力量壮大、主体的觉悟性不断增强、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徐松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始终是“人”,人便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特征;王家芬对此持和徐松林近似的观点,她认为中国经过多社会多阶级的更变,主体还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特征。

在此基礎上李安增又进一步对主体特征进行归纳:一般特征、特有特征和品格特征。徐松林观点中的三个特征,是作为独立个体在任何时刻都所拥有的一般特征,王家芬所持观点中的三个特征是人在社会进程中随着阶层的分化,群体的聚集和分散逐渐衍生出来的特有特征,而品格特征则是在毛泽东领导的新时代下,毛泽东的活的灵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品格特征在马克思引入中国的初期,对当时仍处于落后时期的中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指引了方向。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特征研究内容相对比较贫瘠,不能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适应度完全匹配,但总体来说主体的一般性特征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后续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构成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仍有一部分存在争议,究其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研究没有弄清楚、搞明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条件主要包括三个能力和三个态度。

(一)三个能力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能力。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狭隘的对其进行看待,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论;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马克思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此外还包括内容马克思主义,如马克主义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提炼出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原理等;实践马克思主义,如根据马克思主义所制定的方针、行动、政策等等。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体的“人”,应该从多方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构成和形态。

2、了解并掌握中国实际情况的能力。由于中国发展历程的复杂性,因此中国实际问题也存在着国家层面问题和人民群众问题。国家层面问题包括着地理环境问题、人口资源问题、矛盾政策问题等;人民群众问题主要包含人民日常生活维持和生存的基本诉求。虽然中国实际问题的多样性为主体掌握实际情况造成了一定阻碍,但只有作为个体的人掌握住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才能更具优势。

3、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情况的能力。即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来灵活分析和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阻碍,这主要体现在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践上。

(二)三个态度

三个态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的所属层面不同,需求不同,进而规定着主体的态度不同。首先,在信仰需要层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持有信仰态度,精神上皈依于马克思主义;其次,在意识需要层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主体应对其进行维护和敬重,在时代的变革中与时俱进,一同发展;最后,在科学需要方面,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以信仰的信念在实践中科学应用,做到实事求是。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地位

笼统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从理论主体和社会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可看作是理论主体,人民群众、知识分子和领袖群体可看作是社会群体。

(一)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中国共产党的发挥的具体作用如下:一是引领了中国社会革命的、建设和改革,创建了强大的革命队伍并发展至今;二是将广大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利用无产阶级队伍的力量进行革命运动;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秩序;四是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丰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二)人民群众是依靠力量。

在漫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带有智慧性的实践活动,来充分表达自身的诉求和价值取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把精确的尺子。

(三)知识分子是推动力量。

知识分子是率先引入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在无产阶级制定方针和政策时,知识分子也是最先参与其中,运用理论进行国情探索,并主动推进大众工作的,可以说知识分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领袖群体是核心力量。

领袖群体是无产阶级运动中最具有威信的群体,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担当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家、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束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一些领域与目前的科学发展需求仍有不匹配之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范围稍显狭隘。因此,我们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和需求,结合中国目前的话语权与现在所处的全球地位,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面,与其他国家互尊互鉴,以便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研究[J].南国博览,2019(2):1.

[2]陈加飞.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述评[J].邓小平研究,2018(2):12.

[3]张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J].社科纵横,2018,33(2):6.

作者简介:

孙睿敏(1999.10),女,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在读,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毕业院校:贵州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