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屹
摘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粗放的物流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发突出。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要保住绿水青山,物流业该何去何从?绿色物流是这一难题的解决良方。文章从物流生态系统的角度为苏州发展绿色物流提供思路,通过AHP构建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苏州近5年绿色物流的发展情况,把握苏州绿色物流动态。
关键词:绿色物流;物流生态系统;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苏州
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DP占国内GDP的4.3%,就业人员超800万,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一些问题接踵而至,如车辆尾气加剧大气污染、过度包装产生不可降解废弃物……这些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也给物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为了应对物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融合“绿色浪潮”,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融合了绿色物流和物流生态系统两个概念,把绿色物流系统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为绿色物流研究提供新视角。
本文构建了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处理苏州数据,计算出2015~2019年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综合得分和各项指标排名;再通过纵向比较计算结果,把握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动态。
一、构建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AHP模型
总结已有研究中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将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可比较的二级指标归纳为四大一级指标,构建绿色物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二)权重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确定该层各指标对于对应的上层指标的权重。本文除了参考现有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打分情况,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学者、物流业从业人员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意见。具体操作方法为将各个系统内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9级标度方法对指标打分,得到初步的判断矩阵;然后根据已有研究的判断矩阵打分情况对初步的判定矩阵进行调整,得到各个层次最终的判断矩阵;最后进行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三)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中的物流业专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数据来源于《苏州统计年鉴》、《2019年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和中经网数据库。
为了衡量苏州近五年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情况,需要对苏州的相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苏州2015年的第j(1≤j≤16)个指标的原始数据为X1j,则2016年的第j(1≤j≤16)个指标的原始数据为X2j,以此类推。各指标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再根据公式(3)计算出苏州2015~2019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见表2)。其中Wj为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二、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整体来看,苏州近五年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情况较为波动,先向下、再向上发展。2019年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整体发展前景较好。2015~2017年综合得分快速下降,说明这两年间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退步较严重;而从2017年开始,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综合得分又迅速上升,发展速度逐年加快,说明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加速恢复,朝着有利绿色物流的方向发展。
(一)绿色物流经济系统(B1)
经济基础条件好。苏州绿色物流经济系统(B1)整体呈正向发展状态。2016年开始绿色物流经济系统综合得分急速增长,到了2018年增速放缓。其中C1、C2、C4从2015~2019年均向上发展,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7%。
只有C3处于波动状态,经历了下降—连续2年平稳上升—平稳下降的发展过程。但整体来看,从2015年的30534957万美元增至2019年的31908646万美元,发展态势较为乐观。
(二)绿色物流产业能力系统(B2)
物流产业能力发展快。纵向来看,苏州绿色物流产业能力系统(B2)近五年来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尤其进入2017年,发展速度明显增快。具体来看,C5、C6、C7三项指标稳定增长;C8略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态势;只有C9逐年下降。
C5连续5年稳定增长,表示苏州市物流业整体情况较好,发展速度稳中有进;C6也连续稳定增长,标志着苏州货物运输行业的稳定发展;C7同样稳中有升,综合反映了苏州货物运输业产业能力的增长、升级。
C8经历了上升—下降—加速上升—增速放缓的发展过程,整体从2015年的517.3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046.38亿元。邮电业务总量是邮电业务量和电信业务量的总和,苏州近五年内邮电业务总量的增长反映了苏州邮电业务量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邮电业务量的增长也说明了各类具体邮电业务(如函件、包裹、快递、电报、移动电话)数量的增长,反映了邮电通信企业的邮电业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C9经历了缓慢下降的发展过程。2015~2019年下降了1421.29公里,平均下降速度为2.88%。公路里程是反映公路建設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运输网密度的基础资料。苏州公路总里程的连年下降说明苏州公路建设未见显著成效,公路运输网络有待完善。
(三)绿色物流资源环境系统(B3)
资源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作为绿色物流生态系统中总权重超过0.5的子系统,绿色物流资源环境系统(B3)对苏州绿色物流发展举足轻重。然而,2015~2019年苏州绿色物流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得分甚至不到2015年的一半,这反映了苏州绿色物流发展所需资源环境的退化。尽管2018年B3的综合得分开始缓慢上升,但苏州绿色物流资源环境系统的退步依旧显而易见。
具体来看,C10、C12、C13发展均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波动;C11(物流业能源消费量)整体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
C10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先从2015年的43.08%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42.15%;再缓慢回升至2017年的42.7%。尽管有回升迹象,但也暴露了近五年苏州绿化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的问题。
C11是整个绿色物流生态系统中权重最大的指标,对绿色物流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物流业能源消耗越多,产生的有害废物、废气越多,对绿色物流生态环境的伤害越大,故C11是绿色物流生态系统中唯一一项不利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指标。根据2015~2019年的数据可以发现,物流业能源消费逐年增多,从2015年的328.8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19年的407.74万吨标准煤,平均增长速度为5.52%;连年增长的物流业能源消费意味着苏州物流业发展仍然依赖着消费能源,这对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十分不利。
C12同C10的变化趋势相似,都经历了“U形”发展过程。C12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98.09%,2017年降至近五年最低的93.39%,2019年升至96.27%。这说明苏州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经历了先向下发展,再缓慢回升的发展历程,由于2019年较2015年仍落后,说明苏州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态度不尽如人意。
C13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过程。2016年较2015年增加了23.88%,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2017~2018年走了下坡路,连续两年负增长;到了2019年,又飞跃至3317035.95万元,比2018年增长了28.56%,达到五年中最高值。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的不断波动反映了苏州环境保护意识地变化,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总额越高,说明苏州对环境污染治理越重视,也就越有利于绿色物流的发展。
(四)绿色物流技术与人才系统(B4)
技术与人才加快助力。纵向来看,苏州绿色物流技术与人才系统(B4)发展情况较好。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得分,苏州绿色物流技术与人才系统连续五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尤其到了2017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具体来看,C14、C15、C16三项指标均正向增长,发展势态较好。C14从2015年的21万4000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近25万人,平均增长速度为3.76%,为苏州绿色物流技术与人才系统提供了预备中高端人才储备。
C15近五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从2015年的1446.86万户到2019年的1849.17万户,增长了402.31万户,平均增长率为6.33%。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说明了移动电信业务的增长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给予苏州绿色物流发展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化支持。
C16从2015~2019年也经历了平稳增长到加速增长两个阶段,从2015年的37226人增长到了2019年的41258人。其中2019年较前年增长4.56%,2015~201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苏州市辖区城镇单位物流业就业人员数的增长说明了物流业就业人员数对苏州绿色物流技术与人才系统提供越来越强地支撑,促进苏州绿色物流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近五年,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苏州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贸易环境,能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优质需求。同时,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公路里程数有待增长、绿化建设不到位、物流业能源依赖较严重等。只有正确认识苏州绿色物流生态环境的现状,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阻碍绿色物流发展的难题,发挥好苏州的优势条件,获得物流业“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1-10.
[2]肖文兴,陆臻尧.基于AHP的湖南省绿色物流系统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0,29(01):84-90.
[3]刘勇.物流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4]王肖芳.我国绿色物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7(20):90-92.
[5]鄭莉.湖南省绿色物流系统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6]张林强.区域绿色物流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7]郑金.江西省区域绿色物流发展的评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8]赵蕾.区域绿色物流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0.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