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育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东某医学高校为例,提出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通过构建“一二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36-03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以山东某医学高校为例,提出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1]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的实效性探索。
一、构建学生心理成长全员育人系统
学校充分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凸显“厚德载医、塑心树人、能力为重、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一二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具体而言,“一二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是指依托一个特色专业,打造两支学生队伍,搭建三大平台。
(一)依托心理学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师主导作用
学校依托心理学特色专业,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为手段,充分挖掘该学科专业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知识普及、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除此之外,学校以“辅导员读书会”的形式,每学期邀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进行专题讲座或案例督导,以期提升学工队伍的专业素质,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心理育人主导作用。
(二)打造两支学生队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遵循“厚德载医,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主体性,重点打造了心理学社和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两支学生骨干力量,让学生走向活动前台,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心理学社成员主要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主要是由各班心理健康委员组成。在每年的大学心理健康节中,两支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凝聚力高、参与面广的特点,为系列活动出谋划策,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已经成为活动顺利开展的生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也进一步调动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搭建三大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立足“服务学生需要,引领学生发展,成就学生未来”的宗旨,搭建“知识宣讲”“文体活动”“网络互动”三大平台,通过立体化、多渠道的教育载体,塑造学生健康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1.知识宣讲平台。学校每学期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开展“心灵护航”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内容包括新生适应性教育、人际关系的调适、情绪管理、恋爱心理等诸多主题。其中分男女专场组织的“爱情公开课”深受学生喜爱,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处理恋爱中的冲突和矛盾等问题上发挥了有效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告别拖延,高效学习”“你本来就很美”等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学生受益面广,反响良好。
2.文体活动平台。摒弃单一理论说教方式,注重寓教于乐,鼓励每个学院开发一项心理健康创新活动,例如学生普遍喜欢的素质拓展活动、探寻心语的“心理微博”、抒发心绪的“笑脸征集”活动等,使学生通过多种体验,抒发内心情怀,在娱乐中获得心理健康保健知识,提升了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时,以班级或者宿舍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活动小组,通过自行设计队伍名称、队徽、口号等环节,使学生增强集体意识,走出个人藩篱。在随后开展的破冰活动中,不同小组之间的学生通过破冰活动,打破距离感、陌生感,快速融入活动中,自身原有的心理紧张感、压抑感也会随之减轻。随之而来的竞技类活动会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学生参与度、兴奋度、配合度等都将达到顶点,既锻炼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又使学生身心愉悦,得到彻底放松。
3.网络互动平台。学校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成立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公众号,积极借助新媒体网络微平台,向广大学生及时推送心理健康节活动信息及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等,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内容积极健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励志性,在学生当中形成相当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畅通学生诉求渠道,真正形成全员育人良好氛围和工作系统,发挥职能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渗透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90后”“0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比较强,向往更高水平的生活,然而普遍存在价值追求模糊、目标定向不清的问题。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认真研究他们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方法[3],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渗透。
(一)根据年级特点、时间节点,分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期之初,针对大一新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筛查,以及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专业、明确新目标;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词,诸如“生命”“选择”“爱情”等,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以帮助不同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把“朋辈心理辅导技能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作为学校特色活动,以赛促评、以赛促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朋辈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能,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在期末考试周的前两周开展“考试减压训练营”,通过志愿者招募的形式,选拔100名学生,分10组进行团体辅导和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考试焦虑。
(二)以问题为导向,掌握差异学生心理特点
当今大学生在个性特征、能力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兴趣需要、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因材施教”,有差别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得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表现出自卑、抑郁、冷漠、焦虑、负疚、敏感的问题,他们的家庭经济压力大,学习适应能力差,社会支持相对匮乏,有时还受到社会上部分人的歧视,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能是不科学的。为此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青春助力”,用科学的方式予以关注,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三、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联动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要把心理育人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科研和学生实践的各个方面,实现心理育人全方位联动。为此,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4]。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限定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讲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心理视频、角色扮演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在高年级开设“朋辈心理辅导”“医学生生命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等选修课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助人自助的方法,学会敬畏生命,从而进一步增加对自身医学专业的认同感,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教学之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针对医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立足“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服务信息,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发起微博有奖话题互动等活动,宣传教育形式活泼多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励志性,学生参与度很高,在学生当中有相当高的影响力。始终秉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让学生走向活动前台,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组织策划、实施,教师进行指导,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强化家校育人合力,定期开展家访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家访,鼓励学生骨干参与家访,把家访作为思政育人、心理育人的重要举措。广泛采用电话家访、网络家访、信函家访、集体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联系;对于家访对象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域,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召开区域性家长会,提升家校育人工作实效。
(三)心理咨询服务及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完善的预约、值班、咨询、反馈、档案管理、保密管理等制度;有完整的咨询记录档案和详细的年度咨询工作量统计。全年工作日对在校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针对心理健康预警学生,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介入干预;凡参与心理测评的学生都对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针对重点预警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跟踪与反馈工作。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畅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与当地多家三甲医院建立高效顺畅的转介、联动机制,为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5]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细落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促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6]。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画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同心圆,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对接联络,以传递成长关切、充实情感空窗、涵养健康心态、化解心理危机。
“三全育人”不仅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理念、思想体系,而且是一项完整的育人系统工程[7]。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校内外全员投入,求学时期的全过程进行,课程内外的全方位涵盖。在“三全”育人体系指导下,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育人途径,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育人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116-118.
[2]梁宝桐,黎海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实施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19(44):104-105.
[3]王雅,王红,王枫.“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以上海某医学类高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5):154-155.
[4]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5]任映红.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N].光明日报,2020-03.
[6]钱怡,余新年,刘福莲.“三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89-92.
[7]魏武斌,辛艳伟,张鹏.三全育人体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6):69-73.
作者简介:张霓(198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