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趋势下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13 11:28谈向荣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创数字艺术

谈向荣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驱动下,培养艺术学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众多应用型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为区域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服务[1-2],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培养双创人才、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主要结合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价值取向,分析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惑,针对该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进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实现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向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应用型方向优化发展。

1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困惑

1.1 缺乏明确目标,教学体系保守

目前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较宽泛,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碎片化、重复化。该专业是典型的“艺工融合”的实践应用型学科,由于交叉性强、跨界范围广,不断涌现的新兴媒体使得该学科的边界也在不断外延,导致该专业体系难以界定。因缺乏明晰的专业体系,所以各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上会不尽相同,容易致使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培养特色不鲜明,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竞争力不明显;其次,地方高校立足于强调理论的教学体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现状是学校所学内容滞后,教学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层面上。同时,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力度不强,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不足,还有待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1.2 双创教育脱节,培养机制落后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双创教育与专业无缝对接是课程设计、培养机制中的短板;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薄弱,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在实践教学机制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创新思维的引导,指导帮扶不精准,培养机制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双创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育人工程,墨守成规是双创教育中的痛点。高校众创空间多,但是创业项目少;创业比赛多,可以落地孵化的项目少,这是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面临的困惑。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很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这种情况下,双创教育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创新思维,那将是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3 实践条件欠缺,教学模式陈旧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艺术学科,在实训实践上对实验室以及实践教学基地要求较高,而地方高校则难以实现。一方面,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供学生实践的对口地方企业比较有限[3]。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以自主实践为主,包括社会考察、创新创业、实习调研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基本是由专业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相应的实践任务再自行安排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实践、考察地点较为分散,导师难以进行跟踪指导,实践效果也就很难达到预期。因此,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收效甚微。

1.4 师资结构失衡,团队协作欠缺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平台等资源与部属重点大学的资源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教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师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校企共建育人平台的建设力度不强。加之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资源有限、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在人才引进、谋求长远发展等方面困难重重。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能力不足,双创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现状,无法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具备多元背景的创业型师资相比。另外,地方高校的薪酬及教学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短缺是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2 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与路径

2.1 依托地方经济,明确培养方向

1)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和传承当地特色产业。

地方高校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实优势,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强力来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多地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及教育改革的内涵提升勾连起来。要体现出应用型这一特点,专业可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区域文化特色为主导,根据专业的艺术性与技术性这一特点以当地各企业推广、宣传、交互为背景,形成服务于当地企业、地域文化或特色产品推广为主的交叉融合型专业建设途径。在大三、大四的实践教学项目或毕业创作选题中,以贴合本土文化为主,创作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数字化内容。例如当地旅游景点服务数字平台设计、数字民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以及与当地有关的各种文化、风俗、娱乐、美食类的短视频制作与包装等等。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结合本土化的创新精神,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专业产业优势和资源,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认识到地方文化优势,并将其纳入到培养方向、课程内容中,将专业办成优势特色专业,从教育的基础出发构建一个良性循环,反哺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地方高校的市场竞争力。

2)明确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完善校地联合开办课程体系。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并积极以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意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4]。首先要及时了解当地企业需求和发展情况,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企业特色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创新教学方法。譬如,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创作实践课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物质文化,可由专业教师和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授课,引导学生可从地方文化艺术着手开展科研、毕业设计选题等。创新当地文化特色,提高地方知名度,这样既能发挥高校文化传承的功能,又能促进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其次,加强校地合作,可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或行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根据就业形势和要求,对学生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或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采取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化校企合作;鼓励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企业对接,签订实习生协议,着力培养企业储备人才,只有充分与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人力支持和服务,获得双赢发展。

2.2 深化双创教育,提升综合能力

1)将双创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教学中,构建“创新驱动+分层递进”的双创实训体系。

双创教育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区域产业和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在拟订过程中,强化能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特征,与双创教育相关的课程竞赛内容,人才培养中应增加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别的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专门针对双创活动制定出合理的学分认定标准,向学生提出专业要求。利用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手段,分阶段深化双创教育,积极推动本地文化的传播。构建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实训体系[5]。该实训体系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建行杯”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中,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银奖,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通过各种互动交流、创业实践、课堂内外活动的结合,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准确把握双创教育的规律,熟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特点,突出双创理念的同时提升学生专业创作能力与艺术素养,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教学任务,以此来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创客空间,规范双创实践体系建设。

地方高校应根据专业设置特点以及相关的行业背景,积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征的众创空间。双创趋势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单纯的培养设计服务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利用地域优势,加强艺术技术创新的综合培养上来满足跨界人才和创业潮流冲击的现实需要[6]。应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口的各类行业企业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项目式教学体系建设,创业意识与基础知识可在课堂内完成,创业技能则通过创业实践平台来提升(见图1)。

图1 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图

目前湖北工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在尝试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安居合作共建双创实践平台,项目由企业负责投资,通过教育赋能、内容赋能、流量赋能、供应链赋能,围绕大学生实习实训与人才创业孵化等方面共同打造直播电商产业赋能平台、新媒体产业平台,建设地方产教融合产业园区,通过“免费培训”+“创业孵化”+“就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加快促进本土工业品下乡及农产品进城步伐,让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在校内得以转化,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实战的机会,使其对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产生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信心和能力。

2.3 创新教学机制,优化课程体系

1)“新媒体+”教与学模式灵活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数字化技术延伸发展下的新型交叉性学科,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实践类型多元化等特点,其专业特性决定该专业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适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和5G时代的来临,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将会逐步替代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线上线下协同共享课程、MOOC等名校网络资源,形成与本专业知识、学生特点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获得最前沿的整体知识结构,突破书本教材的限制。数字媒体提供了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易传播、能复制的特点,更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运用“新媒体+”的模式将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研讨结合起来,实现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课程学习社群的创建。

2)跨学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静态化、碎片化”的问题在目前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艺术性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联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之前,要深入了解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将艺术学、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完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最新前沿技术,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的深度融合。强调设计学科、传媒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跨学科协同教学,通过开门办学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对外服务社会的作用,建立多种共享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市场调研,系统分析该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并就具体能力的培养倒推课程设置,进一步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行业、企业协同构建出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4 探索专兼结合,强化师资队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征,涵盖了多门学科知识。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这就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师资建设方面,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紧缺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多元融合协同人才培养,创新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事交流壁垒,组建“专创融通+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开通业界人员参与学界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采取多种模式引进业界精英进课堂,如校企互聘、课程承包制、校外导师制等。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等活动,尤其对青年教师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与实践技能。要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定期联系制度,尝试团队式教学模式,组建多层次、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师资队伍,解决当下教师短缺的困境。

3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社会市场讲究多维度、多广度的综合性发展,专业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才能发挥高校教育对社会发展、市场岗位需求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进空间。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定位,面向地方“互联网+文化创意”优势新兴产业,深化双创教育,强化学科融合,注重知识体系构建与技术创新,形成学科纵向深度衔接,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课程创新,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将区域市场需求和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专业特色,保持专业的应用性、先进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双创数字艺术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纸的艺术
答数字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