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卜丽竹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越发受到各国重视,如新加坡发布的Masterplan1规划中指出要对教师进行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ICT教学技能[1]。瑞典启动“ICT在学校”项目和“提升教师”项目等[2]24-27。教育部2004年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等文件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截止至2022年要建立好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持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3]。由此可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有关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备受我国学界关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现状调查、培育策略、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等方面。纵观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丰硕、数量较多,但缺少对国内外文献的定量分析和整体把握,不利于全面掌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未来走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00-2021年有关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在梳理整体发文趋势、核心期刊、研究机构和高产出学者等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外部特征基础上,结合关键词知识图谱和重要文献,深入探究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未来研究走向,以期为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并持续更新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计量能够识别和直观的显示某个研究领域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4]401-421。近年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6.R5导入2000-2021年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1.国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以“教师信息素养”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2021年,为让研究结果更具权威性,文献来源类别勾选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剔除其中无关信息后,共选取了410条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2.国外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以“Teacher information literacy”为主题进行检索。为便于国内外数据分析对比,检索时间设置为2000-2021年,采取同样的方法筛选文献,共选取1626条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科学知识量增长规律与文献增长规律密切相关,因此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24-27。检索发现,我国最早出现“教师信息素养”一词的文献是张景生发表于2001年的《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6]37-45。根据2000-2021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相关文献的年度总发文量统计图(图1),可形成对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初步认识。从2000至2008年间,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文献数量达到峰值35篇;2009至2021年间文献数量整体呈下滑趋势,但在2012年、2020年有所回升,这与教育部2012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文件有关,以上文件中均提出需要重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引起学界关注,发文量增加。
图1 2000-2021年国内教师信息素养发文量
2000-2021年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相关文献的年度总发文量统计如图2所示,因有部分文献没有标明出版年份,故默认未标明出版年份的文献为1900年且不计入发文总量统计中,则2000-2021年间的教师信息素养发文总量为1626篇。图2显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于2020年达到峰值,年发文量为190篇,2021年虽有所减少但年发文量仍保持在百篇以上。可见,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至今仍处于增长时期。
图2 2000-2021年国外教师信息素养发文量
统计国内刊登教师信息素养文献期刊的类别和数量,有助于揭示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影响力。2000-2021年间载文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期刊如表1所示,排在首位的是《中国电化教育》,载文量为51篇,占总文献研究样本数量(410篇)的12.43%;其次《电化教育研究》《教学与管理》《中国成人教育》期刊载文量均在20篇以上,约占文献总量的19.25%;《教育探索》《教育与职业》《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和《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载文量均在10篇以上,约占文献总量的17.28%;《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载文量在5篇以上,其文献数占文献总量的1.95%。
表1 国内教师信息素养核心期刊前十种
2000-2021年间国外发表教师信息素养载文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期刊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发现其学科分类有图书情报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这与信息素养的起源不无关系。在这10种期刊中,有3种属于教育学类期刊,包括:《READING TEACHER》《JOURNAL OF ADOLESCENT ADULT LITERACY》《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其文献数量占了文献总数的5.05%;3种属于图书情报学类期刊,包括:《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其文献数量占了文献总数的3.07%;3种属于计算机科学类期刊,包括:《COMPUTERS & EDUCATION》《INFORMATIO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其文献数量占了文献总数的5.11%,而《COMPUTERS EDUCATION》在 这 其中以41篇的载文量高居榜首,占总文献研究样本数量(1626篇)的2.52%;还有《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属于心理学类,其文献数量占文献总数的0.86%。
表2 国外教师信息素养核心期刊前十种
为探索2000-2021年间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本研究将CNKI数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相关参数如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institution”,默认其他参数,阈值设置为3,最后得到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时序图谱(图3)。从图谱来看,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大学,早期研究机构合作紧密程度比较分散,仅有个别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如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开展过合作。近几年研究机构合作紧密程度逐渐提升,如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一直持续产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成果,逐渐成为机构时序图的核心节点。
图3 国内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时序图
为探索2000-2021年间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本研究将Web of science数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相关参数如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institution”,默认其他参数,阈值设置为5,最后得到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时序图谱(图4)。从图谱来看,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高产机构(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共有35所,其中美国18所、英国2所、加拿大等12个国家各有1所。统计可知国外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占比80%,并且相互之间一直保持合作关系。另外,图谱中出现中国香港大学,表明中国香港大学发表教师信息素养外文文献也较丰富。
图4 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机构时序图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置相关参数如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author”,默认其他参数,阈值设定为2,得到如图5所示的国内2000-2021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作者共现图能够呈现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节点数量代表作者的多少,节点大小对应着作者的发文量,连线对应着作者合作关系的强弱程度。发表论文最多的是陈敏和周驰(4篇),然后是张成光、刘珍芳、吴砥和刘鹂(3篇),其余作者有1篇或2篇论文。这些高产作者的研究多涉及基于过程性数据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与提升策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等问题。从图5可知,知识图谱共483个节点,221条连线,根据算法所得的网络密度为0.0019,说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作者之间虽然有合作,但还是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图5中多数为单独的节点,如刘鹂、张成光等学者都是独立研究撰写文章;有6组2人合作的小团队,如汪基德与朱书慧、廉清与曹志梅等多为同一学校的同事或师生合作研究撰写文章;还有一个较大的多人合作团队——陈敏、周驰、吴砥、王欢等,他们都是华中师范大学相关机构的研究者,这与上述机构时序图(图3)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相吻合。
图5 国内教师信息素养作者共现图
通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设置相关参数如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author”,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阈值设定为3,得到如图6所示的国外2000-2021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在本次统计中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学者共12人,这12位学者共发表52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3.19%。图谱中最大的节点是普渡大学的克拉伦斯(CLARENCE),发表论文9篇,说明克拉伦斯(CLARENCE)是学术产出最多的学者,主要关注教师如何使用知情学习的方式将信息素养更好地融入到课程中[7]。图6中除了零散节点较多,说明国外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作者群体之间合作较少,其中有3个多人合作的团体。
图6 国外教师信息素养作者共现图
高频关键词能够反映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情况,本研究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收集到的2000-2021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从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导出数据,并绘制出排名前十的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表。如表3所示,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有“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国外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有“literacy(素养)”“teacher(教师)”“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education(教育)”“student(学生)”“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technology(技术)”“children(儿童)”“instruction(课程)”,它们代表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门主题。高频关键词涉及的研究内容反映出2000-2021年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领域的主体内容,构成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网络。
表3 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表(部分)
高频关键词的排序能大致反映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研究内容,但还不足以准确呈现出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确定高频关键词后,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论文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将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采用LLR算法对可视化结果进行聚类,得到国内教师信息素养聚类图(图7)。如图7所示,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0.6801>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6627>0.5表明聚类分析合理。根据聚类结果,将相同的聚类合并在一起,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有5个聚类:#1教师信息素养、#2信息技术、#3对策、#5培养模式、#7师范生。
图7 国内教师信息素养关键词聚类图
1.教师信息素养
这一聚类中的核心关键词有教师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以“教师信息素养”为关键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二是对在“互联网+”下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三是对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策略研究。以“中小学教师”为关键词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取向、情景化分析下的发展策略、差异性研究等主题。
2.信息技术
这一聚类中的核心关键词有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大学英语教师。以“信息技术”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如何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也是聚类中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高,以及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助推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8]53-59,112[9]61-65。
3.培养模式
这一聚类中的核心关键词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培训。主要涉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研究三类。
4.对策
这一聚类中的核心关键词有信息技术素养、幼儿园教师。以“信息技术素养”为关键词,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2004年,最新的文献一直持续到2021年。早期的文献主要是研究远程教育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问题,后期的文献则是讨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的研究。在含有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的文献中,逐渐从关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转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模型构建。
5.师范生
这一聚类中的核心关键词有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和师范生。大量研究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范生作为教师预备主力军,兼具学生和未来教师双重角色,处于一个特殊阶段,既要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要有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自觉。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节点类型设置为“Cited Reference”,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在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的基础上按关键词,采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国外教师信息素养聚类图(图8)。如图8所示,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0.8133>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5182>0.5表明聚类分析合理。由图可见,关于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研究聚类包括#0 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1 teacher training(教师培训)、#2 digital(数字)、#3 university libraries(大学图书馆)、#4 ict skill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能)、#7 virtual learning(虚拟技术)和#8 post-secondary education(高等教育)等7个聚类,为了梳理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按照其受关注的时间跨度将7个聚类分为3点进行分析。
图8 国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聚类图
1.大学图书馆、虚拟技术、高等教育
如图所示,2000年到2016年,大学图书馆、虚拟技术、高等教育等聚类的文献在共被引方面比较明显,这期间,埃塞戈瓦茨(Ercegovac)和马考斯凯特(Markauskaite)的论文具有代表性。埃塞戈瓦茨(Ercegovac)研究了教师与图书馆员间的合作和教育互动,选定合适的信息素养项目,以确保学生能顺利度过学段的转变[10]75-85。马考斯凯特(Markauskaite)从混合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关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中的一般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一部分实习教师对自己的一般认知能力和高级技术能力只有中等程度的自信,在职前培训要提供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还要明确系统地将相关学习目标和任务纳入现有的职前培训核心单元中,可以有效地发展这些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11]547-572。威廉姆斯(Williams)发现教师寻求研究信息大多来自非正式来源,当地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和时间缺乏是使用研究信息的主要障碍,教师还对评估这些信息缺乏信心,因此他提出学校和SLS(School library services)的信息专业人员,可以提供具有本地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信息素养对其自身专业学习的作用,此外作为学生资源的学校图书馆要转向作为整个学校信息资源的图书馆[12]812-835。
基于赫尔辛基大学的虚拟大学战略背景,埃里卡(Erika)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利用虚拟环境进行互动和协作学习,59%的教师利用虚拟环境进行小组讨论,男性和女性对ICT技能水平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13]312-324。马塞洛(Marcelo)等人探讨了教师能否通过使用虚拟平台来培养ICT能力的问题,该研究基于知识管理和人才管理构建了虚拟教学模型,通过虚拟平台实施学校网络,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ICT能力和教学创新,结果表明,当参与教师在通过虚拟教学模式补充课堂教学时,发现他们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知识、教学标准、知识管理、知识深化、以及社会道德和法律方面等不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出了更高的ICT能力[14]442-451。远程虚拟实验室(RVL,Remote Virtual Laboratory)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为了更好地选择RVL,泽瓦斯(Zervas)等在考虑到教师ICT教学能力和学习设计的核心教学要素的基础上,采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提出了推荐系统以达到帮助科学教师选择合适的RVL的目的[15]1-15。
2. ICT技能、数字
2007年到2020年,ICT技能、数字等聚类的文献共被引现象比较明显,ICT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体现,卡拉凯宁(Kaarakainen)提出了有别于以往对ICT技能的评价方法,通过绩效评估教师ICT技能水平,从基本数字技能、高级技术技能和专业信息通信技术技能这三个ICT技能因子对教师进行分析,认为教师ICT技能的差异更可能是由于动机、休闲时间、数字技术使用经验和不同教育水平机构的专业要求的差异,而不是学术背景或教学领域等其他问题的结果[16]349-360。德罗塞尔(Drossel)等人则通过对比德国和捷克两国的教师,研究发现从事专业发展的教师比持怀疑态度的同事更倾向于使用计算机,更重视ICT技能的教学,具有更强的ICT自我效能感,而捷克教师与德国教师相比,更经常使用计算机和重视ICT技能的教育[17]。
3.翻转课堂、教师培训
从2010年以后,翻转课堂、教师培训等聚类的文献共被引现象比较活跃,学者们从2011年开始关注教师培训,一直持续至今。如汉奈尔(Hanell)探讨了社交媒体背景下教师培训中的信息共享活动与身份定位之间的联系,研究补充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教师三种身份定位:讨论导向型学习者、目标导向型学习者和顾客导向型学习者[18]244-262。费尔南多(Fernando)对不同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案进行了评估,发现在线模式下的培训方案对概念内容的教学有效,对教学态度无效,指出教师在信息素养能力方面进行显性培训的重要性[19]45-70。
1.时间分布图谱表明:在2008年以前国内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以后发文数量呈现上下起伏的状态;国外学者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近五年的发文量均保持在百篇以上,研究趋于稳定。
2.期刊分布表显示:教育学类期刊是国内发表教师信息素养论文的主要载体,而国外期刊呈现多样化分布,主要涉及图书情报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
3.发文机构分布图谱表明:早期国内研究机构间几乎没有合作,近年来机构间逐渐开展合作;国外研究机构间一直开展合作,研究机构均分布于高校,多集中在欧美国家。
4.作者共现图谱表明:国内高产学者更关注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提升策略等问题,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国外学者关注教师如何将信息素养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师ICT技能提升等方面,学者之间合作较多。
5.研究热点显示:从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都重视培训、职前教师和师范生等方面的研究。相比较,国内更侧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评价与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国外则侧重教师ICT技能提高,也较为关注从认知和心理方面介入信息素养的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热点,本文凝练出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未来研究的四点启示:
1.促进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的研究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后备力量,研究教师信息素养,关注师范生信息素养也至关重要。教育部发布的《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指出,师范生要合法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利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20]。师范生信息素养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影响因素、课程建设、政策保障、策略机制等方面,且研究主要围绕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维度,对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可从外部培育和内部提升入手,一是加强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评价标准研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是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一环,培养师范生在虚拟空间按照信息伦理与安全的要求、准则与规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当前的现实需要。加强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评价标准研究有助于为培养工作指引方向,通过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指标体系,为各类师范院校拟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使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高效合理的培养模式是开展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的主要基础,应打破由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单一局面,积极探寻构建“家-校-社”协同培养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并紧密结合社会宣传,筑牢师范生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三是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开展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研究。重视利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思政课程开展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并加强研究在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融入信息伦理与安全教育,持续对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模式及评价进行探索。
2.加强利用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21]18-24。当前国内聚焦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研究仍需探索,所以一方面可加强信息素养在网络研修中的功能研究。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应加强研究教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构建教研新模式,提高教师数字资源搜集与分享、在线互动交流与指导、在线自主学习与拓展的能力,可采用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开展实践探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可加强信息素养在教育评价中的效能研究。教育评价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评价将对教师专业发展赋予新的时代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2]。这意味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多模态、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评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未来应积极开展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和改进结果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拓展信息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研究维度。
3.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研究
各级各类培训是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提升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当前针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研究主要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等单一向度进行考量,系统探寻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研究较少。为让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未来研究可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采集各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信息素养的真实状况,依据伴随性数据和表现性数据刻画教师信息素养画像,进而研究各类教师信息素养需求与评价标准,从“国家-地方”两级层面构建不同类型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培训方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探索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实施路径与效果反馈,形成从“现状测量-标准制定-培训实施-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的系统研究,为各级各类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供参考。
4.丰富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度融合,传统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向“人工智能+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进行拓展。教师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基本知识、创新教学能力、伦理安全等智能素养来开展教学[23]59-70,以适应智能环境下课程内容和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制定教学策略以及使用数据工具进行评价[24]22-29。最终胜任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目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对其内涵标准、模型构建以及提升路径等进行初步探讨。为丰富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相关研究,未来一方面可持续挖掘智能环境下教师典型教学案例,通过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研究教师基于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教学设计、精准推送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智能评价等典型教学案例,为教师在智能环境下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指引与参考;另一方面可加强教师智能伦理研究,包括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伦理标准与框架,以及根据教师需求探索培训教师智能伦理的课程资源建设,帮助教师规避因数据隐私安全、算法歧视等带来的教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