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设棋盘在河涧,地造灵青洗鲜妍。”这是赞美棋盘滩的一句歌词,棋盘滩之美由此可见一斑。棋盘滩位于田东县那拔镇福星村,距县城40公里,距镇集市3公里。神奇的景观,美丽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不久前,我与几位文友到此一游,领略这里旖旎的风光。
车子来到一个斜坡平坝上方停下,只见一股清澈的流水从山谷深处奔涌而来,穿过坝底孔洞潺潺流向低洼处的棋石缝隙中。我们踏石而过,河水在石缝中悠悠流淌,把脚伸到石缝里戏水,冰凉冰凉的很是惬意。这条小河叫灵岐河,从毗邻的田阳区玉凤镇流下,河水不大,但四季长流。棋盘滩就像天上的棋盘,撒落在灵岐河宽阔的河滩上,令人叹为观止。
棋盘滩分为上滩和下滩两个板块,上滩自北向南略为倾斜,纵棋道与河水流向一致,呈南北走向。下滩面积比上滩大且平,纵棋道全部朝向东北方向的莲花山。两滩之间形成一个1米多深的水潭,将上下两滩隔开,如同象棋盘中楚河汉界的分界线。棋盘滩三面为土山所夹,山脚下稻浪翻滚、蔗林如海,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周围的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
棋盘滩面积约2000平方米,滩中石块浮出水面,呈灰褐色,每块面积1—2平方米不等,横成排、竖成线,纵横交错,形似键盘上的按键,又像一张硕大的棋盘,平整光滑,形象奇特。枯水季节水穿石缝,无声无息;丰水期水漫过石块,流至滩尾跌落数米深的断壁,发出哗哗的声响,悦耳动听。
棋盘滩的来历有个传说。相传张果老、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从田东南部的江城镇八仙山飞来北部的那拔镇莲花山品尝仙果,累了便在山脚下的灵岐河滩头小憩下棋,对弈一番后,众仙驾雾离去时将棋盘遗留下来,后人便将此地称为棋盘滩。“想是仙人曾坐隐,故留谱在水晶盘。”古人的这句诗,道出了八仙飞离棋盘滩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传说归传说,那么棋盘滩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棋盘滩形成于2亿多年前,当时棋盘滩周围森林密布,河水充盈,河谷中的砂岩层在流水冲刷下,尤其是在洪水季节,河水夹着砂石沿岩石节理缝侵蚀磨削,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最终形成现今的地质结构。这种地质结构被称为“剪节理”,一般是在斜坡上形成,且纹理不清。而棋盘滩的“棋盘”则以平行的形态在河床上出现,而且规模大,纹理清晰,纵横间隔相等,实属罕见,真乃一大奇观!
这些露出水面的“棋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河滩上静静地躺着。棋盘滩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佳人,静静等待远方的游客。
游完棋盘滩,我们来到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纵情谷。纵情谷位于棋盘滩西面,距棋盘滩1公里,峡谷长50米,宽5—10米,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溪水四季长流。当地村民说,纵情谷是旧时青年男女对歌、互诉衷肠、寄存信物的地方,故曰“纵情谷”。
眼前的纵情谷草木蒼翠,野花盛开,鸟语花香,是棋盘滩景区原生态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走进谷中,耳闻叮咚的泉水,犹如听到当年情侣们的对歌声。因此,当地壮话称纵情谷为“响歌谷”。纵情谷是情人幽会的地方,每年七夕节,棋盘滩举办抛绣球、农家乐、神滩祈福、情定棋盘滩等文艺晚会和民俗活动,不少沉醉于爱情之中的男女都会相约来到这里纵情对歌,情意缠绵……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有言: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奇妙的山水历来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在棋盘滩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座巍峨连绵的高山,这便是被誉为“田东的珠穆朗玛峰”的莲花山。莲花山古称“隆山”,壮话叫“坡在房”,位于福星村东北面,与棋盘滩遥遥相望,海拔1022米,山体为南北走向,山上有隆山寺、双笔石、布洛陀石像等景点,周围有福星、坡洪、那荷等4个村1000多户人家。从棋盘滩通往莲花山有两条路,一条是步行的山路,一条是新修建的公路。
莲花山的东、南、西三面为陡坡,北面稍缓。山上有一口清泉,泉水从石壁里冒出来,一年四季汩汩流淌。我们掬起一捧泉水喝一口,清冽甘甜。山顶有几块灰色的天然石板,像是有人经常坐在上面,表面光洁发亮,人坐着或者躺在上面一尘不染。
莲花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常年云雾缭绕,从山脚到山顶,一面长着浓密的青草,另一面长着茂密的树林,这一奇特的植被现象古已有之,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长草的山坡地下埋有宝藏,有的说坡上的树林是天上下凡的神仙来看护美丽的棋盘滩……山顶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供人们小憩赏景。站在亭子里极目远眺,山海苍茫,烟波浩渺,四周村庄如繁星点点,星罗棋布,远山近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脚下的灵岐河、巴良河犹如两条绿色的长龙,将莲花山紧紧环抱。远处的棋盘滩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那拔志》记载,在莲花山主峰上,原先有座壮观的莲山寺,是明朝田州领事岑庭铎于1645年为吊唁驾崩的崇祯皇帝所建。莲山寺为砖木结构,有几间大房子,气势恢宏,视野辽阔。寺内香炉用巨大的青石凿成,方圆百里的香客在重要节日都来这里上香祈福,常年香烟袅袅。站在庙前,东望思林,南望平马,西望田州,北望巴马,纵横百里美景。可惜,莲山寺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小庙就是建在莲山寺原址上,规模远远没有原来的莲山寺大。
“快来看呀,莲花开了!”一位文友惊呼。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莲花山山中有山,山顶周围有七座小山包,呈弧形相偎在一起,宛如七朵盛开的莲花在窃窃私语,惟妙惟肖。
莲花山山高林密,两三人合抱的古树比比皆是,还有桃、李、柚子、柑橙等果树和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更稀奇的是,山上还长有三角竹和四方竹,这些竹子叶翠节密,外表黄色,中间夹杂绿色线条,是形态奇异的观赏植物。
莲花山远离尘嚣,古木参天,草树茂密,是野猪、果子狸、黄猄、穿山甲等动物栖身之地。那天,我们行走在山腰小路,不时有野鸡、鹧鸪、斑鸠等掠过草丛,展开翅膀飞向天空;山顶上,两只黄猄正在啃食嫩树枝和嫩叶,它们边吃边警觉地向四周张望,一身油光发亮的黄毛不时在树林中晃动,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野趣。当地人称莲花山为“神仙的别墅,禽兽的乐园”,果然名不虚传。
莲花山有如此多的飞禽走兽,为何无人来捕猎?与我们同行的那拔镇文友小黄说:“原因很多,除了山高路远,与村民们不吃野生动物,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增强有一定的关系外,还与一个千百年留传下来的传说有关。相传,山上的果子人们可以随便吃,但不能带走,更不能捕杀山上的动物,否则就会迷路下不了山,甚至会遭厄运。”
风吹马尾千条线,高机打布万条纱;
不知妹你叫什么,不知何处是妹家。
哥问妹家也好查,妹住坡脚那一家;
四周种有相思树,中间有蔸木棉花。
我们游兴正浓,忽然山那边飘来一对采药的青年男女悦耳悠扬的排歌声,歌声由远而近,委婉动听。
“那拔镇是壮族排歌的发祥地,明嘉靖年间,壮族排歌在我镇产生,为聚集对歌,自发形成了那拔歌圩,将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后的第一个圩日定为那拔歌圩。每到歌圩节,地处莲花山下的那拔镇游人如织,来自田东、田阳、平果、巴马等地的民间歌手对唱排歌,热闹非凡。他们或歌唱甜蜜的爱情,或歌唱美好的生活,或歌唱脱贫致富奔小康,或歌唱乡村振兴改变家乡面貌等,歌声响彻灵岐河,响彻棋盘滩上空。”说起家乡的排歌,小黄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壮乡故里话排歌,那拔镇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就像流淌过镇前的灵岐河一样源远流长。源自那拔镇的田东壮族排歌,于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
歌声飘过棋盘滩,行走在那拔镇,仿佛遨游在歌海里。
作者简介:周敏,壮族,广西田东县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三月三》《广西民族报》《百色文艺》等报刊和网络平台,有散文入选多种选本。